四书的第一堂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四书的第一堂课
刘君祖 著
上海三联书店
目录
怎么开讲?
朋友讲习
怎么结束?
贯彻终始
尽心无愧
怎么铺陈?
夫子自道
儒门先进
当年齐鲁衣冠(一):颜回、子路
克己复礼
默而识之
临事而惧
升堂入室
当年齐鲁衣冠(二):子贡、宰我
国士无双
闻一知二
万仞宫墙
听言观行
当年齐鲁衣冠(三):冉求、子张
格君心之非
游于艺
因革损益
当年齐鲁衣冠(四):子游、子夏
继往开来
切问近思
当年齐鲁衣冠(五):有若、曾参
和为贵
三省吾身
哀矜勿喜
一以贯之
咏而归
当年齐鲁衣冠(六):闵子骞、仲弓、樊迟
出门如见大宾
居敬行简
举直错诸枉
当年齐鲁衣冠(七):公冶长、南容、原宪等
俭德避难
趋庭受教
圣之时者
什么是天命?
文没在兹
居易俟命
尽心知性以知天
什么是人性?
不习无不利
继善成性
践形尽性
天地之心
俯仰无愧
什么是人心?
扩充四端
赤子之心
操存舍亡
仁心仁政
动心忍性
什么是慎独?
真心诚意
各正性命
素位而行
独立不惧
什么是人情?
致中和
崇德辨惑
吉凶以情迁
休休有容
同民好恶
什么是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
知周万物
建国大纲
日新又新
同人亲民
自昭明德
止于至善
定静安虑得
什么是絜矩之道?
忠恕而已
风行草偃
为政以德
权变无方
什么是时中之道?
似是而非
中庸至德
和而不流
执两用中
无所不用其极
攻乎异端
摩顶放踵
群龙无首
率兽食人
至禹而德衰
殊途同归
华夏一统
鸣鼓攻过
汝为君子儒(一)
春秋大义
天下太平
知我罪我
新王革命
天下为公
汝为君子儒(二)
不卜而已
不为东周
不事王侯
大同小康
诗书礼乐(一)
鸢飞鱼跃
至德凝至道
明哲保身
道不远人
崇质轻文
潜移默化
诗书礼乐(二)
如保赤子
至愚而神
诗书礼乐(三)
以小事大
寡人有疾
王霸之分
乘势待时
诗书礼乐(四)
有为者亦若是
三年之丧
不以养人者害人
自求多福
诗书礼乐(五)
文质彬彬
深造自得
思无邪
尽美尽善
兴观群怨
诗书礼乐(六)
删订赞修
君子固穷
临深履薄
有教无类(一)
知行合一
狂者狷者
贞而不谅
有教无类(二)
先知先觉
集大成
亲炙与私淑
有教无类(三)
舍我其谁
无可无不可
知人论世(一)
仲尼尚公
来章有庆
继志述事
知人论世(二)
养民也惠
集思广益
改过迁善
荐贤为大
知人论世(三)
直在其中
人焉廋哉
观其眸子
生于忧患
天降大任
下学而上达
逝者如斯
过化存神
大丈夫
天爵人爵
怎么开讲?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对《论语》开篇首章都非常熟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同“悦”,心中喜悦,乐则发散于外,“愠”为心中含怒,“不愠”表示全不介意。人生的虚心学习,竟然如此愉快,孔老夫子勤学一生,将其经验娓娓道来,从容、自信,不带丝毫火气。
学习确为人生大事,这两字的涵意也很丰富,值得推敲。学字的甲骨文为小孩双手捧玩易卦六爻之象,而爻字交叉相迭,又为上古结绳记事之意。人生疑难重重,一时解决不了,打个绳结以备遗忘,并悬挂于日常所经之处,每次看到再三思考。一旦豁然贯通,得其正解,便将绳结解开放下,遇到新的问题再挂上新的绳结。上古未有文字时期的学习,就在这种不断的问题与求解中进行。爻字的两乂代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积爻成卦,即反映问题与问题间的关联,挂在高处,悬而未决,考验人的智慧。乂字音亦,为治理之意,有困难就得面对解决。
父亲的父字和爻字对照,显然上面的绳结已解开,表示为人父者必须解决自己遭遇的问题,但不必奢望连后代的问题一并解决,那只能留给下一代去面对。时代不断演变,既往的经验可提供参考,不宜直接套用,这就是学而时习的道理。习字像小鸟练飞,屡仆屡起。羽下之白应为自或日字的转衍,小鸟要学会振羽飞翔,必须靠自己日日勤练。常言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亲如父母师长也爱莫能助。
学而的而为能够之意,时习的时字点出了关键:学古人的智慧,是为了启发我们自己的智慧,然后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去思考运用,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活学活用,才会衷心喜悦。坊间一般《论语》的白话解释,将时习说成是时时去温习,可谓精义全失,我们衡诸幼年的学习经验,为了备考温习功课,哪有愉悦可言?如果这样,不是违心之论吗?
悦是历练印证之后的深造自得,像佛家讲的心心相印,法喜充满。孟子在《告子篇》中论心同理同,也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彻悟义理如尝美食,滋味无穷,痛快极了!
求学有了心得,就会切磋琢磨,与人分享;旁人见你智慧圆融,也会不远千里前来求教。孟子在《尽心篇》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至乐,这和孔子有朋之乐相当,从容论道,教学相长,真是独乐不如众乐。前文说小孩玩爻为学,一旦启蒙开慧,有所见则为觉。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人类文明藉此传衍,教化因之落实。佛教的菩萨为自觉觉人,觉行圆满则成佛,道理相通。
教学弘法不是件简单事,先知者独到的创获,如何能让后知者立时明白?所以碰到学生不懂时,何必着急生气,慢慢俟机开导就是。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温恭君子的修为。学而首章三节,讲的其实就是学不厌、教不倦。孔子在《论语》中几次自述,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终生学习的典范。
坊间白话解“人不知而不愠”又错了,讲成是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我也不在意。《学而》末章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它多篇也有类似的表述,而以“患其不能”、“求为可知”自解。人生求学为己,不是为了外界的虚名浮利,这固然是孔子庄敬自持的风格,却非《学而》首章之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四书的第一堂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