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文字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代语言文字学/敏春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
ISBN 978-7-5161-2756-8
Ⅰ.①古… Ⅱ.①敏… Ⅲ.①古汉语—文字学 Ⅳ.①H1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18008号
出版人 赵剑英
选题策划 王曦
责任编辑 刘晓红
责任校对 孙洪波
责任印制 戴宽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三河市君旺印装厂
版次 2013年5月第1版
印次 2013年5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9.75
插页 2
字数 323千字
纸书定价 5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敏春芳,女,回族,甘肃省临潭县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汉语史、汉语语言接触研究等。著有《文明的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常用术语疏证》(2002)、《文献字词考略》(2005)、《敦煌愿文词汇研究》(2012)等。
目录
第一章 文字学
第一节 文字学简史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和构形
第三节 《说文解字》研究
第二章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基本功用
第二节 《广韵》音系(中古音系)
第三节 中古声韵调研究
第四节 上古声韵调研究
第三章 训诂学
第一节 训诂及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家及训诂著作
第三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体裁
第四节 训释词义的方法
附录一 词汇研究的方法
附录二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字学
第一节 文字学简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书写形式的一种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伟大的汉民族祖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系统——汉字。汉字起源很早,有人追溯到夏代。就甲骨文说,已经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甲骨文已是很成熟的文字,而并非原始文字,再追溯千年,并非臆测,也就是说,汉字约产生在4000年之前。
一 历史上对汉字的称谓
先秦以前,对汉字的称谓较多,大致有四种:
(一)称“文”
《书·序》:“由是文籍生焉。”陆德明《释文》:“文,字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杜预并《注》:“文,字也。”《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邢昺《疏》:“文,字也。”《孟子·万章上》:“不以文害辞。”朱熹《四书集注》:“文,字也。”
“文”,《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甲骨文作
(合4611反)、
(合4889)、
(合27695)等,象人正立之形,胸部有纹饰(或省)。金文里错画之形逐渐讹变为接近“心”字之形,作
(保卣)、
(旂鼎)等。故“文”当为“纹身”之“纹”的本字。《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矣。”文身乃先民习俗。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胸前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申之义也。”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较多,而较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图画记事,而图画记事所用符号标记正与人体胸部“错画之文饰”具有相似之形,如图1-1、图1-2:
图1-1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图1-2 青海月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部分早期汉字又与这些符号有相近之处,甚至完全相同,或许这些符号真是部分早期汉字的雏形,所以,将汉字称为“文”也合情合理。顾炎武《日知录》:“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传》‘于文,止戈为武’,‘故文,反正为乏’,‘于文,皿虫为蛊’,及《论语》‘史阙文’、《中庸》‘书同文’之类,并不言字。”
(二)称“名”
《周礼·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又《周礼·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谕书名。”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皇侃《义疏》引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属于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管子·君臣上》:“书同名,车同轨。”
“名”,《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甲骨文作
(合5118)、
(合7269正)等,金文作
(召伯簋),为会意字,会夜晚目不能见以口自名之意。后由“自名”义引申出“命名,取名”义。《南宫乎钟》:“兹名曰无昊钟。”陈澧《东塾读书记》:“未有文字,以声为事物之名;既有文字,以文字为事物之名,故文字谓之名也。”即文字尚未产生之前,用有声语言来称名事物,有了文字,便用文字来称名事物,如此一来,便用“名”来称谓“文字”。
(三)称“书”
《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传》:“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陆德明《释文》:“书者,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者也。”成玄英《疏》:“书者,文字。”
“书”,《说文》:“书,箸也。从聿,者声。”金文作
(格伯簋)、
(颂簋)等,本义为书写。王筠《说文句读·聿部》:“书,书写其本义也,因而所写之字谓之书。”
(四)称“文字”
“文字”一词,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时所刊立的琅邪刻石(在山东诸城县东南 ............

书籍插图:
书籍《古代语言文字学》 - 插图1
书籍《古代语言文字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代语言文字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