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后记
第一次去李庄,是应《南方周末》之约,写一点文字。
恰逢2000年的五一大假。邻近的蜀南竹海火暴得不行。车阵一直从江安排到宜宾,隔着长江,横亘在李庄人眼皮底下。然而,就没有一个人改道来李庄看看。
几天采访,我去了上坝的张家大院,寻找中国营造学社的遗址;去了板栗坳的栗峰书院,探访史语所的往事;去了门官田打听社会科学所的旧闻……
在通向板栗坳的机耕道上,有人以为我是收旧门窗的。史语所住过的板栗坳现在是永胜村,村干部对我探访旧事大为不解,“中央研究院?中央的人哪会到我们这里来?!”我在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房间里徘徊,两间屋已成了鸡舍,一群鸡自由地觅食。在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守门人告诉我,门票尽管只收5毛钱,但一年下来,还卖不到1000张票……
我心戚戚。失落之余,又生出一种责任感。我把此次见闻写成报告文学《李庄记事》《世界将重新叩访李庄》,在《南方周末》等媒体发表后,几十家网站竞相粘贴,于是众多媒体蜂拥而至。
就这样,李庄不意地被撩开了一段湮没的历史,在沉积几十年后又一次走进了世人的目光。
此后,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李庄,而每一次总会有朝觐般的喜悦和身入宝山的收获。
我的朋友中茂和洁尘夫妇听了我的叙述后,也大为感动,鼓励我把李庄写成一本书。从此,本书的责任编辑洁尘就开始鞭策我,一直到现在。
我应承下来,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件耗时费事的艰苦劳作。往事如烟,资料难觅,知情人大都过世。尤其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部分,海峡隔绝,早已音信渺茫。
麻雀飞过总有影。我开始捕风捉影,顺藤摸瓜,见微知著,辨正去讹。日复一日,竟至经年。
在李庄,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把我视为自家人,都把我写李庄当成自家事。
毛霄镇长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每次向他讲起那段往事,总能读到他眸子里的虔诚与热望。他把重续那段历史与古镇建设、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本书的写作与提高李庄的知名度结合起来,为收集材料曾多次风尘仆仆去上海、北京寻访知情人。
他的诚恳得到了回报。当年营造学社的罗哲文,梁思成的夫人林洙,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女梁从诫、梁再冰以及无数的同济老人,尽皆倾力襄助。人们取出藏之秘箧的信件、照片,让毛霄他们组织翻拍,还慨然为李庄题词留念……
——这些都成了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没有毛霄们的努力,没有上述前辈的支持,这本书不会是眼前这个样子。
李庄羊街8号的罗萼芬老人一直把我当做朋友和亲人。除了无数次地向我讲述,还无私地提供了他收集的一些资料,甚至家信。写一部李庄的书,是他多年的夙愿。因此,我的笔下也流淌着他的血汗。
李济之子李光谟先生欣然接受我的电话采访,向我提供了许多的细节,还对我的工作给予了鼓励。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王先生曾审看过本书的部分章节,承蒙他的允许,我从傅斯年图书馆的网站上下载了部分史语所档案索引,特致谢忱。
与四川有线电视台的田颖小姐只有一面之缘,她竟托人从台湾为我捎来一套史语所纪念文集,让我感激之至。古稀老人张伯森曾慨然接受我的采访,还向我赠送了几张珍贵的照片。对那次以酒代茶、声泪俱下的采访,我会终身不忘。李庄的左照环、王荣全等,对本书的资料收集采访、图片拍摄等,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
我的妻子冯志从我一陷入这桩劳作起,除了默默地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还义不容辞地担负查找资料、文字录入和编辑校对等项工作。我的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军人,他对本书的写作出版殷殷垂询……
这本书是以我个人名义写的,但我深知这其中凝聚着众人的心血和智慧。现在终于完成了,我谨向所有的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2003年11月18日凌晨
自序 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 岱 峻 ·
李庄前缀“中国”,不是我的哗众取宠,而是一段实实在在被湮没了的历史。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李庄最盛时有一万二千人,人口绝对数不多,却多是高素质的人才。那时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单位。
中央研究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并列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等五大院。当时设有十九个研究所,人文学科有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在李庄。
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泥泞中。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梁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曾昭燏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几乎占了人文组的三分之一。
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能准确送达。同盟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收到寄自“中国李庄”的学术刊物和书籍。
外国教授史图博(德国)、魏特(波兰)、鲍克兰、史梯瓦特、韦特(德国)、陈一荻(美国)等,曾随同济大学迁徙李庄。而犹太人魏特先生还成了永葬李庄的孤魂。
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曾造访过李庄,并与那里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保持着长期联系。
当时的李庄,是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
发现李庄,纯属偶然。几十年随心遣兴地阅读,也看过一些东西。
我热爱丽江,横断山脉中一个“阳春白雪”的古城,有一个叫李霖灿的已捷足先登。1941年,他受聘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察边地艺术,发现了玉龙雪山下神秘的东巴文化。几年以后,他携大批东巴经典到李庄,开始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词典的编纂和东巴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他把东巴文化的研究扩大到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
王世襄是一个快活老头。当年,他曾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跟随梁思成到李庄。前些年,他的一部三卷本文集《锦灰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内中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其中一篇便是对李庄宋墓的测绘与 ............

书籍插图:
书籍《发现李庄》 - 插图1
书籍《发现李庄》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发现李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