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讲堂: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正文


演讲者小传
北大微讲堂产品目录
正文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与北京大学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同仁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探讨和分享。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共青团干部的发展来谈谈青年领袖的生涯设计与发展;第二部分主要从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来谈谈发展性学生工作和大学生发展辅导的问题。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青年领袖的生涯设计与发展”。
在谈到青年领袖的时候,我想在座各位都有双重角色。首先,你是一个青年;第二,你们是青年中的领导。什么是青年领导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北大的学长胡春华。他在1979年以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1983年从中文系毕业,同年8月主动申请赴藏工作。1983年8月,他踏上了进藏之路,行程8000华里,历时二十多天到达拉萨。到西藏自治区工作之后,胡春华拿出了北大人实干苦干的精神,从基层学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历任区团委组织干事、拉萨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党委副书记兼人事部经理、共青团西藏区委副书记。13个月后,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1995年,胡春华调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胡春华担任地区专员之后,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徒步踏勘线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他们一行仿佛行走在生死的边缘。他沿途与建设者共谋加速公路建设大计,落实各路段施工措施,现场解决施工中的困难。为修通墨脱公路,他就这样走了半个多月。1996年胡春华进入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学习,1997年年底升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时年34岁。4年后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秘书长,9月任自治区常委,而后在2003年11月出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2005年3月,担任了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我想,通过胡春华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青年领袖的奋斗生涯。
世界生涯大会曾提出一个理念:现代职业不仅仅是生计,更是心灵对事业和生活的一种诉求。今天,大家都处在青年领袖这一职业平台上,但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却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生涯的觉察。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我们中国人就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所以我强调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学会自我选择,因为选择决定命运。有人说,现代生活是充满了选择和充满了决定的生活。昨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个53岁的职业咨询师,虽然是一个咨询师,但到了这个年纪,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此,这是一个终身的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不应束缚于围墙之内。实际上,我们的思想已经不在围墙中。北大学生更是如此,人们更多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选择。
现在一些大学团干部存在的最大困惑:一是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即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二是不知道工作应该怎样做才更有绩效,即不知如何通过职业平台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不同的环境、时空和不同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青年领袖。北大能孕育什么样的青年领袖呢?
所谓领袖,就是leader,就是领导。首先,从理论上讲,北大的基础和平台使很多学生都有成为青年领袖的可能。今天在座的团委老师和学生团干部,你们自己是青年领袖,同时也在培养青年领袖,你们自身的发展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是一致的。显然,北大是能够培养青年领袖的,但关键的是培养出怎样的青年领袖。
当代社会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更多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是生存需要。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环境中,发展成为了首要需要。北大的每个老师和学生每天醒来后所想到的,不是吃穿问题,而是今后该干什么,会有什么发展。人们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是传统的学历层面,而是日益多元的个性化需求。按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最大的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社会的目的本身。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作为一个青年领袖,我们应当考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是什么,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得到自由,什么状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家立志做一个青年领袖,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非常好。在这里,我再以胡春华为例。他曾经参加过一个座谈会,大家谈到现在大学生择业时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大城市,一种是到欠发达地区。同学们问他,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选择?胡春华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是平行的。作为比较早支援西部的人,他认为,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做出贡献才是最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好的发展莫过于既有基层锻炼的经历,又有高层深造的机遇,集二者于一身,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机遇不可以去创造,但可以用心去把握。
据此,我们来看“青年领袖的生涯规划和动机”。
我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是立志做大事,还是立志做大官?不用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要立志做大官。正是因为能立志做大事,所以才会有青年的真正发展。第二,为生活而学习工作,还是为学习工作而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好像差别不大,而实际上,为生活而学习工作,这叫“职业观”,学习工作是为了谋生,找一个职业平台。这样,在大学的学习只是一个过程,目的是走向社会,走进一个职业中去,逐步构建适应自己的家庭等。为了学习工作而生活,则是一种“事业观”,即追求事业。例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当他获得国家给的五百万奖金时,如果仅只是为了生活,那他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但他想到的是做一番事业,因而超越了一般的“职业观”。作为一个青年领袖,我们理应建立起一种事业观,而非职业观。
青年领袖的成功有两种,偶然的和必然的。比如胡春华,他成为青年领袖具有必然性。他自愿支援西部,他主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西藏人民对他评价非常好,他也喜欢上了西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某些必然性的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下面我们谈一谈生涯规划的模式。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 ............

书籍插图:
书籍《北大微讲堂: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插图1
书籍《北大微讲堂: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大微讲堂:青年领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