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新民说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作 者:杨庆祥 金理 黄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版权信息
序:文学批评三人行
以文学为志业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什么是“80后”文学
新世纪以来的历史想象和书写
改革时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下性
抵抗没有历史的历史——谈杨庆祥的文学批评
这样的年代,批评何为?——致黄平
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致 谢
序:文学批评三人行
张燕玲
与新世纪十年对文学批评此起彼伏的质疑不同,近年文学批评颇获赞誉,并显示出从内向外生长的新气象,其勃勃生机主要来自“70以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长成熟。其中时常被人提及的是“80后”杨庆祥、金理、黄平的三人行,三位青年才俊分别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不是同根生,却是同时长;虽各有师承,却相携同行。三人常常共同署名著文,或对话,或论述,或同会讨论,让我等老生疑似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人相重、文学批评多对“双打”的黄金时代。于是,在业内,“80后三人谈”便成为文学批评界一件标志性的文学事件,其意义也许会日久弥深,眼前三人合集《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便不止于纪念和佳话了。
“以文学为志业”,不仅仅是明志,也是“三人谈”栏目首期话题,更是三人相生相应的底色和出发点。如果说在习博期间,庆祥与黄平就在导师人大程光炜教授带领下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实实在在地重读八十年代的文学文本和文学事件是同门同道的缘分;那么,2009年在常熟范小青研讨会上,庆祥与金理同居一室,两位作为《南方文坛》2008年第5、6期“今日批评家”的彻夜长谈并相约同行,便是会心后的文学自觉了。他们既对自己的文学研究事业怀着天职般的虔敬,视之为个人的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更让人欣喜的是他们还富有平常心,他们不止一次与我谈到:高校青年教师生活清苦,要自己过好它,但能从事自己喜爱与理想的谋生职业已经是幸福了。关于职业与天职的关系,他们有着清醒的理性自觉。
最早见诸报刊的三人谈,是发于《上海文学》2011年第6、7期的《“80后”写作与“中国梦”(上下)——“我们时代的文学想像与文学生产”之一》。同年8月,在《南方文坛》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作协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期间,我与三人达成共识:《南方文坛》2012年开辟三人谈专栏,三人轮流主持。第1期开栏词杨庆祥如是解说:
张燕玲老师找到金理、黄平和我,希望我们能以对话的形式在《南方文坛》开一个“80后学者三人谈”专栏,发表对于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学史的一些意见,张老师的意思,年青学者,不能老做学生和听众,该发言了。至于我们想以“学人”自称,不敢戴“学者”之帽,张老师笑道:谦逊很好,但有“80后”做前缀啊,再说这既是肯定也是期待。经过仔细地商量,我们特别认同“80后”这个定语,首先当然是一种身份和代际的区隔,我们三人都生于20世纪80年代,有着这个“代际”特有的一些观念和经验并自然投射到我们的研究中;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种区隔同时也是一个将个体“历史化”的行为,个体只有把自己置于某一历史位置才更能理解自我和历史,因此,这种命名实际上是为后面的系列对话确定一个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定点。
于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就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因为“80后”的特殊身份,他们还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三人谈”不追求统一的批评标准,相反,它在尽可能的限度上展示了一代人面对共同话题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在这个思路里,对话在当下与过去、批评与历史研究、个体经验和普遍知识之间找到了一些交接点,打开了问题,并引起文坛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不同场合,我听到不少的赞誉。两年下来,“三人谈”被视作“80后”批评家登上文坛的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见到安徽才子杨庆祥是2007年底,我们在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图书藏品厅举办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会。在满室高及屋顶的书卷中,还在读博士的庆祥谦逊平实,一副小鬼当家的模样。作为获奖者却反客为主,相助会务,一马当先,稳健干练,真是个勤恳可信赖的小伙子。要命的是,我从此六七年间便不断“剥削”庆祥,《南方文坛》活动会务、纪要、网络事物、栏目主持等,他总是爽快应答,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耗费了他不少智慧和时间。如今年代,如此尚德青年,难能可贵。
当然,他为文出色,曾获“娇子·未来大家”、《人民文学》年度青年批评家等多种奖项。这首先得益于他导师光炜教父般的引导和关爱,光炜兄还把这种爱心传染给我,以至从2006年至今,《南方文坛》和我便不断得益于他们“重返八十年代”及近年“九十年代”的系列研究,他的团队坚实地支持了我,其中庆祥和黄平便是突出者。庆祥的系列文章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作家、作品、期刊、思潮、事件包括“偶像”进行反思与追问,并举一反三,以此探究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和学术体制(包括复杂的文化权力和文化资本),努力厘清作家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实现了他的批评的“去魅”功能。近年他更是活跃于文学现场,以有效的文学批评备受关注。我多次听到他在会上不畏权威的发言,独立内敛而不失锋芒,显示出了诗人的风骨。曾狂热写诗并获过“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的庆祥,会常常以诗人之心和诗歌之维写作与研讨,比如他获得过“南方最佳诗评人奖”,比如他关于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的评论,就以多重维度间形成的矛盾张力揭示了长诗新的内涵,以强有力的难度进入强有力的作品文本,并构成有效对话,显示了庆祥出色的诗心思力、独有的干练有力而冷静稳健的文风,以及独特纯正的审美原则和历史洞察力。
他的成名作《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 ............

书籍插图:
书籍《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