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艺到十三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
.作  者:叶嘉莹
责任编辑:魏弈元

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六艺”的形成
第一节 西周、春秋的国家教育与王官“四教”
第二节 定本与赋义:从王教之典到孔门圣典
第三节 战国儒学的分化与“六艺”说之提出
第四节 汉初儒学与“六艺”说之确立
第二章 两汉官定经目的制度演变
第一节 从孔门圣典到帝国经典
第二节 “师法博士”制的确立与早期调整
第三节 刘歆争立古文经与今古学的对立
第四节 王莽持政时期的经目改革
第五节 东汉经目制度的重建
第三章 两汉“五经”说的学理重构
第一节 两汉之际重建“五经”说的契机
第二节 《汉书·艺文志》所见“五经”说
第三节 《白虎通·五经》所见“五经”说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经目演变
第一节 郑学一统:魏初经目新变
第二节 郑王分庭:曹魏后期的学术与政治
第三节 繁简依违:两晋官学经目的调整
第四节 儒玄之争:南北朝经目沿革
第五节 多元归一:一元化的唐代经目
第五章 宋学的发展与官定“四书五经”的形成
第一节 熙宁变法与王安石经目改革
第二节 南宋“六经”制度
第三节 从“六经五书”到“四书五经”
第六章 民间经学力量的上升与“十三经”的确立
第一节 南宋至明初的“十四经”说
第二节 《十三经注疏》的初次汇印及其经学史意义
第三节 明中期汉学思潮的兴起与“十三经”的正式确立
附录一: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十三经注疏》各书刻工名录
附录二:北京市文物局本《十三经注疏》刻工籍贯可考者所刻书(瞿目所载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袁行霈
该生自从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刻苦勤奋,成绩十分优秀。他撰写的有关经学的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包括核心期刊和集刊在内的各种刊物上,已经引起校内外同行的注意。参加过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好评。
其博士论文的选题是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无专门系统的研究。经学是难度很大而又亟待振兴的一门学科,这篇论文的选题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问题复杂,必须掌握大量的资料并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入手。该生不满足于一般过程的描述,还能深入阐释其嬗变的社会政治原因,并对一些细节加以考证。作者认真钻研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注重实证,又不乏理论思考,善于将文献资料放到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加以分析,表现出可贵的综合研究的能力。其中关于战国时期儒学的地域分布与“六艺”之提出的论述,关于两汉“五经”说学理重构的阐释,关于日传本《古文孝经孔传》真伪的考辨,关于宋代官定“四书五经”的形成与当时政治之关系的考论,关于《十三经注疏》初次汇印地点的考证,都有可喜的创获,显示了该生基础比较广博,并具有年轻学者的锐气和非同一般的创新能力。论文符合学术规范,资料丰富,逻辑性强,学风正派。
这篇论文在处理个别十分复杂的问题时,所得出的结论尚须进一步论证。
以上是程苏东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我所写的评语,转眼间已经过去七年了。这期间他在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两年,随即到中文系担任我的学术秘书,并在中文系任讲师。在十分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写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一些重要刊物上,还参加了多次学术会议,已在国内外取得广泛的称誉。我看到学术领域里一颗闪亮的新星已经升起,其升起的速度连我这导师都感到惊异。如今他又将修订过的博士论文缴来,嘱我作序。这次修订不仅增加了许多新的资料,而且回答了当初有待深入解答的若干问题,我读来有崭然一新之感。“十三经经目”本来就是一个学术前沿的课题,七年之后仍然居于前沿的位置。这已不仅是目录学的课题,而且进入了经学史的领域,再进一步可以说是进入中国学术史的领域,为我们考察学术发展与政治变迁这个大课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一向提倡纵通与横通相结合,程苏东博士真正达到了我所期望的目标,我的欣慰之情不言而喻。
程苏东博士年方而立,前面的道路还长。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又在北大这样一个开放兼容的学术殿堂任教,每天之所见所闻,都能给他以新的启迪,促使他不断提升自己。而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也正为他展翅翱翔助力。一切条件都准备好了,只等他飞翔起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也。
这不仅是我的期望,也是学术界的期望。“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我想将白居易评论杜甫的这两句诗送给程苏东,并相信他不会辜负我的希望。世有知者,当以鄙言为韪也。
2017年5月27日
绪论
一、“经目”的提出
本书所论“经目”,主要指历代中央政府对官学中所尊“经书”及其解释体系而作出的限定。如西汉初期所立“五经博士”,便是确立《诗》《书》《礼》《易》《春秋》为当时之经目,此后,随着学术思想与政局的演变,又陆续出现“黄龙十二博士”“十四博士”“九经”“六经”“四书五经”等不同的经目制度;此外,在官方经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亦照此模式,基于某种学术理念而自觉地提出他们对于经典范围的看法,由此也出现了如“十四经”“二十一经”等具有民间私议色彩的经目。总之,传统社会中关于“经”之范围的各种认定即为笔者所谓之“经目”。
需要补充的是,在经学史上,经典范围常常不仅指向经典本身,同时还关涉到经典的解释体系,也就是“师法”“章句”和“传注”,因此,本书所谓的“经目”史,当然也包括了这一层面的生成与演变。
在经学史研究中,尽管此前学者较少使用“经目”之名,然而关注“经典范围”之演变的传统却由来已久。学者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常常以“经的集团”[1]“经的范围及领域”[2]“群经之数目”[3]“经典范围”[4]等各种不确定的名目进行指称,不仅不便,而且由于内涵和外延均稍嫌模糊,实难以界定这一经学现象的特定涵义,在事实上长期干扰了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持续研究,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使学界长期以来普遍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目”与以“开成十二经”为代表的一般经书合称混为一谈,进而对经学史的进程产生一系列的误判。
究竟“经目”与一般的经书合称之间有何差别呢?何以说“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乃至“十四经”等概念与“开成十二经”“ ............

书籍插图:
书籍《从六艺到十三经》 - 插图1
书籍《从六艺到十三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从六艺到十三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