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0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
作 者:陈洪波
出 版 人:何林夏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一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流派及其演变
二 20世纪上半期中国考古学史研究回顾
三 关于考古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
一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 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
三 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 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六 1928年前中国考古学的特点
第二章 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一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 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
三 史语所考古的思想入口
四 小结
第三章 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1929)——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
一 殷墟发掘的前奏
二 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
三 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
四 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
五 中央和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
六 小结
第四章 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1934)——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
一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
二 殷墟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
三 第五次发掘和“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四 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
五 殷墟第六至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
六 类型学探索和考古学解释
七 小结
第五章 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1937)——殷墟第十至十五次发掘
一 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
二 殷墟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
四 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 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
六 田野考古技术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 小结
第六章 史语所考古的延续期(1937-1949)——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的考古活动
一 吴金鼎与西南考古的开拓
二 夏鼐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活动及成就
三 石璋如的田野活动和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探索
四 战争期间史语所的考古研究
五 小结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
一 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
二 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
三 批评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
陈星灿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国开始很晚。地质学算是起步最早的一个学科,也不过百年;考古学是在地质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晚了十来年。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做“有规模的系统研究,也就是培根所讲的“集团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两个学科——地质学和考古学,就是因为分别有了中国地质调查所(1916年)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以下简称“史语所)这两个专门的国家研究机构,才脱颖而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分别成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耀眼的明珠。
地质调查所的创始人丁文江先生说:“登山必到顶峰,调查不要代步。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傅斯年先生也有一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都是强调自己动手,自己走路,去寻找真凭实据,而不要靠书本吃饭。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是秉承这样一种精神,在短短的21年间(1928-1949),不仅十五次发掘殷墟,向世界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非凡成就,还发现了城子崖、两城镇等龙山文化遗址,揭示了中国东部平原存在着一个灿烂的、跟商文化关系更密切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战争期间,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同人们,又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田野工作,修正了西方学者有关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和关系的某些结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历史语言研究所秉承的科学精神及其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它成为科学考古学在中国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语言研究所虽然在1949年初南渡台湾,但它的研究人员却做了不同选择。少数的几个考古学家,一部分随史语所迁到台湾,另外一部分则留在了大陆。曾经代傅斯年主持所务(1947年6月26日-1948年8月20日傅先生赴美治病期间)的夏鼐先生,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所长,主持大陆考古凡35年。他开创的考古研究所的学术传统,实际上更可以看作是历史语言研究所传统的延续,虽然在很多地方又有不同。
正因为如此,要了解中国今日之考古学,是可以从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大陆期间短短21年的历史里发现线索的。比如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历史学情结,中国考古学家重资料、轻理论的倾向,中国考古学界对追寻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持续不断的偏爱;又比如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慢慢开始的中外合作,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建立工作站的做法,国家考古机构和地方政府及地方学术团体的矛盾,等等等等,都可以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考古的实践中找到渊源。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学兴起的一个标志,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活动,不仅是为新生的中国考古学画像,也是为近代以来蹒跚学步的中国科学画像。陈洪波先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把历史语言研究所最初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他不仅阅读已经出版的各种有关著作,还到台北南港的史语所查阅了大量档案,观摩了当年殷墟等遗址出土的各种遗物,在细心体会诸考古前辈筚路蓝缕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光荣和挫折的同时,又把他们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里,对他们作“了解之同情,因此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持论公平,虽然他的观点并不一定都会被我们所接受。
这部以大陆时期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工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把考古学史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我读书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期,算是非常稀罕的,现在却已是寻常之事,虽然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全部加起来也还凑不足两位数。而以有代表性的某一个考古研究群体的某一个时期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陈洪波先生的论文更是头一份,也可能还是唯一的一份。不过他现在看到的材料,比我当年看到的要多得多,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洪波的勤奋、聪明,加上这“形势比人强的材料的累积,使这本著作形神兼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