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自序
1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2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
3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
4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5 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
6 “批评空间”的开创
——从《申报》“自由谈”谈起
7 铁屋中的呐喊:“独异个人”和“庸众”
8 《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
9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欢愉
10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李欧梵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
(名家专题精讲)
ISBN 7-309-03371-X
Ⅰ.中... Ⅱ.李... Ⅲ.文学-关系-文化-研究-中国-当代 Ⅳ.G20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75188号
自 序
今年5月份,我应陈思和、王晓明教授之邀,再次访问上海。恰巧我的《上海摩登》中译本出版,无意中应和了当下上海愈演愈烈的怀旧浪潮,我似乎也成了引人瞩目的“公众人物”,受到各种媒体的关照。虽然我研究上海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文化已近二十年,我的“怀旧”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怀旧,而是一种基于学术研究的想像性重构,可完全没想到自己也会被卷入上海的都市文化流行,成为新都市文化建构的一部分。由于疲于应付各路媒体,我甚至没能好好地为邀请我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效力,这是我一直歉疚于心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到上海,将功补过。
也就是这次访问上海期间,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热情邀约加盟他们正在策划中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我很感谢他们的好意。只是我对自己的东西一向不闻不问,加之事情实在太多,一时也难以从命。正好季进在和我合作一本书,对我的著作非常熟悉,所以我干脆把这件事全盘委托给他。现在季进已经编好了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我看他费了不少心思,既尽可能照顾了可能的读者对象,又基本反映了我以现代性为中心,从现代文学走向现代文化的治学历程。还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些篇目原来是英文,经过他人译成中文,我要感谢各位译者。如果这些文章还能有助于一些年轻读者,我会感到十分的欣慰。
2002年7月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1
首先我要讲到的是现代性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相关的论述,我自己也曾在《对于现代性的追求》这篇文章中进行过探讨。“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学术名词,也可以说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名词,甚至文学上的“现代主义”(modernism)一词也是后人提出的。也就是说这是后来的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的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据我了解,中文“现代性”这个词是近十几年才造出来的,甚至可能是杰姆逊教授来北大做关于后现代性的演讲时,连带把现代性的概念一并介绍过来的,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现代性”(modernity)是后来的学者和批评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在理论的层次上所做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
目前,modernity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研究现代性的理论家也大有人在,其中我只提出一位学者,加拿大的Charles Taylor,他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两种现代性》,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现代性的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即所谓现代性,就是着重于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这个传统Charles Taylor称之为“科技的传统”,这个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到民族国家的建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似乎已遍及世界各地,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否反抗它,这个潮流是不可避免的。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做“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其时他非常矛盾,他认为这种趋势的发展会打破中古欧洲原有的精神世界、宗教世界,因此他一方面提出“合理化”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提出所谓中古世界观的破产和解除(disenchantment)。这个传统后来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无论他们是否喜欢“现代化”这个字眼,他们认为这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发展。另外一种模式是Taylor自己所做的模式,这是从他的一本书中演变出来的。这本书题Sources of the Self,即《个体的来源》,其中把西方从古到今所有关于个人、个体、主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的各个支脉、源流都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所谓现代性,表面看来是从欧洲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它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内涵。而西方的这一套现代性又是充满矛盾的,其中包括了理性、科学,但是也包括了其他因素,如个人因素、主体性因素、语言和现实的因素,甚至还有民族国家的模式是否能在第三世界国家行得通的问题,等等。他认为这种文化模式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当它接触到其他文化之时,很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有人认为像中国、印度、日本这些国家,其现代性都源自西方,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是事实上,在文化的内涵上却很难说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现代性的发源对于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现代性的发展有主宰作用。最近我到印度参加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题目本来叫做Alernative Modernity,即“另类的现代性”,意指有所谓西方的现代性,也有非西方的现代性。但是与会的学者都认为“另类”这个词毫无必要。
另外一种模式是Taylor自己所做的模式。他认为所谓现代性,表面看来是从欧洲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它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内涵。
根本世界上就存在着多种现代性,无所谓“另类”。这就引起了我个人目前反思的问题:如果现代性理论已经脱离了西方一元化、霸权式的理论体系,那么多种现代性又是如何各有其面貌的?这种不同的来源和发展是怎么样的?我想其间产生的诸多问题应该运用比较文学,或者更广泛一点,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外,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多种的现代性,那么事实上理论是不能架空的。要借助比较扎实的史料进行研究和思考,或是多种文体的比较,或是多种资料的累积,慢慢呈现出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 插图1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