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节日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袁学骏
我国是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的说法,民俗文化的绝大部分属于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在全世界形成共识。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面临大量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的濒危、失传,抢救、保护已是时不我待。文化部及时制定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精神相一致的有关文件,社会各界也极力呼吁对传统民间节日、艺术的保护。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时间为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并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大量民俗文化事象纳入保护范围之中。2007年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时,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名单。
这套丛书的编写,是响应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结合点上,确定推出的选题。它旨在通过民间信仰、岁时节日、饮食习俗、民间美术和演艺等专题介绍,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唤起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我们相信,这套丛书会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问题在所难免,这里敬请广大读者、诸位方家及时指正。
第一章 岁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节气、节日繁多,已经形成了东方式的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体系。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民俗文化意义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而且都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成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传承于今天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共有的精神家园。传统节日文化,记载着我们的祖先认识和把握自然运动规律的聪明智慧,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成为人民群众有张有驰的生活节律表。本书准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专门来谈谈我国传统岁时节日,试图与大家共同理清节日的来历,进行一次有趣的文化寻根之旅。愿你能够与我一路同行。
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就已经出现。相传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了野生植物的选择种植、禽兽的训化活动。这就需要准确的把握农时季节,制定历法、记录时间以方便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原始宗教中,早有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春种前和丰收后都要祭祀天地。也要年年祭祀先祖先贤。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源头。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起源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远古历法的因素。应当说,我国岁时节日的由来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先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需要把握时间,那么就要观察天时,制定历法。相传黄帝时设五官,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颛顼时设有火正官,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夏朝时,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和许多恒星的出没来确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后来形成了夏历。殷商时期又制定了相对完备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相搭配来纪年。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天干地支相搭配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这样的纪年方法,60年为一轮,称为一甲子、花甲子。周代继续用干支纪年,但以天上星宿大火的位置来表示寒来暑往、节令更替,所谓“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而是周人所指的大火星在天,从而又形成了周历。根据现在看到的《逸周书·时训》记载,那时就已经有了不少节气名称和相关的气候、物候记载。
古唐尧虞舜时,一年称为一载。夏朝时又称岁,商代则称祀,周时才称为年。年的起始和终点也有变化。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根据夏历制定颁布了《太初历》,那时二十四节气已经确定。这是大体延用至今的以地月关系为基础的历法,相对于以地日关系为基础的太阳历,此为太阴历,民间称阴历,后又称为农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19年7闰,闰年13个月。太初历也是兼顾地日关系的阴阳合历。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所以就出现了春社、秋社,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春社、秋社活动,后来在民间长期存在。人们丈量太阳的影子,把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人们从冬至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制定出一个新的中气,一年12个月便有12个中气。它们便分别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后再从小寒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气,12个月就有12个节气。它们分别是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这些中气和节气相交叉便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的制定,为农业生产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早在远古时,民众就知道许多天文知识。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曾经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人都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民俗节日》 - 插图1
书籍《中国民俗节日》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民俗节日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