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整理説明
朱東潤先生撰《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1944年出版于重慶開明書店,雖然此前已經有郭紹虞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和羅根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出版,但都僅涉及唐以前的部分,完整地勾勒出從上古到清季文學批評史的專著,朱書是第一部。今人多將郭、朱、羅三家視爲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奠基學者。朱先生早年有良好的舊學訓練,又留學英國,系統介紹西方的文學觀念與研究方法,曾長期教授英語與英國文學,專治文學批評史,有獨到的觀察與建樹。該書特點,正如朱先生《自序》所言,一是全部以個人立目,盡量規避作時代或宗派的叙述;二是對於每個批評家,常把論詩論文的主張放在一起討論,避免割裂;三是特别注重近代的批評家,即明清兩代的文學批評,幾占全書之半。章培恒先生曾總結本書的成就,一是“中國文學批評史框架的奠定”,二是“新穎文學觀念的貫徹”。
朱先生早年任教于梧州廣西第二中學和南通師範學校,均授英文。1929年移教席至武漢大學,初仍授英文,因文學院院長聞一多教授之建議,從1931年始授中國文學批評史,至次年完成講義初稿,凡四十六章,止于明季錢謙益。1933年續寫完成,凡七十五章,除續寫錢謙益以後二十四章,以前部分另新寫五章,其他部分也多有改動。以上二稿均有武漢大學校内鉛排綫裝本,先生自存本且多有詳密批校,可以看到授課當時的準備細節,也可以見到在閲讀思考中不斷增訂的痕迹。這一時期,先生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上連續發表文學批評史專題研究論文九篇,後結集爲《中國文學批評論集》(開明書店,1940年)。在此基礎上,先生從1936年到1937年間,對前此講義作了大幅度增補修改,準備正式出版,但抗戰的全面爆發,改變了他的原有計劃。從先生自傳和今見文本分析,他的定稿工作在1937年末已經全部完成,其中前半部即至第三十三《朱熹附道學家文論》止,已經排出校樣,先生自存兩份,估計是該年末歸泰興時攜歸;下半部,先生《大綱·自序》云留在武漢,但他在抗戰後取歸存寄書稿,且保存至今者,祇有最後十八章,即從第六十章末段到書末,中間部分之寫定本已經無從尋覓。先生于1939年1月到西遷樂山的武漢大學任教,該年所引講義即將1937年本之前半和1933年本之後半併合,略作修訂,以應教學之需。1943年往中央大學任教後,感到留滯武漢的手稿已經“没有收回的希望”,乃以樂山本爲基礎付印。戰争造成學術之殘缺,于此可見。
先生1937年寫定本,一是重新調整了全書的篇目,二是將前此講義作了較大幅度增删。周興陸教授曾將全稿前半部的講義和《大綱》作了比讀,揭示其改動幅度之大。後半部分目前僅存最後十八章手稿,爲先生據1933年講義原本剪貼,新增改寫部分則全爲手定。目前分析,大約先生在1937年末離開武漢時,將下半部較早完成的部分已經送往印刷廠排印,最後完成的部分則仍留行篋,寄存武漢。九年後再到武漢,交廠的部分已經無從覓跡,而偶存的部分則因生活動蕩(其後他曾頻繁轉换學校),再加上鼎革後的風氣變化,不免意興闌珊,再無重新補罅的興趣。
目前要瞭解先生1937年修訂本全貌,特别是已經殘缺的下半部全貌,僅有兩個綫索。一是先生自存1933年講義卷首目録有較多批改的記録,大約主要是1937年定稿前陸續修訂的思慮之記録;二是前述最後十八章前有兩葉章節目録(比照1937年修訂本殘稿正文知,該目缺寫最後兩目),應該是修訂期間逐漸寫定。
從先生《大綱·自序》中,可以看到他對1937年增訂寫成稿之珍惜,當年因戰争没能收回手稿,祇能把“第三稿的上半部和第二稿的下半部併合”後出版,留下長久的遺憾。《大綱》1944年問世,在50年代和80年代曾兩度再版,始終没有作大的修改,但先生一直保存30年代在武漢大學的授課講義,以及最後十八章的改定稿。
2014年在編訂出版《朱東潤文存》的同時,我多次託武漢大學的朋友調查校史檔案,希望當年交稿付排的講義第三稿下半卷或可有特殊的機緣得到保存,務使全書終成全璧,也爲次年的民族戰争勝利紀念留一特殊記録。但友人寄示存檔目録,并没有這樣的機緣。
但我仍然希望就目前能够見到的文本,盡最大可能地反映朱先生當年最後定稿的面貌,也希望能够將目前能够見到在先生保存的四份講義中涉及學術增删的部分,給以適當的揭示和保存。我特别想强調的是,即便《大綱》出版時,“一切的形式和内容,無疑的都流露了講義的氣息”,而歷次講義中這些特徵當然更加顯著。但我在很仔細地對讀了先生各本講義後發現,覺得全書要旨儘管有所微調,對引證文獻也有新增(如涉及聲律論初取疑僞書《二南密旨》,後改較早而可靠的《文鏡祕府論》),涉及時代、文風、作家、批評家的評價,也都有一些變化。前期講義的叙述可能有些不精密處,但也包含許多坦率而真誠的論述。最後定稿中因以批評史爲主,將講義中涉及時代風氣、文學論述、作家人品以及中外比較的内容有較多的删除,其中有許多論述極其精彩。而現代學術史的研究,尤其重視一部學術著作成書過程中的文本變化。我偶得機緣見到這些文本,家屬也授權可以作充分的展示,雖然知道這樣未必完全符合朱先生本人的意願,仍願意以月餘之辛勞,完成這一份工作。
述本次整理體例如下。
全書以《大綱》1944年初版爲依據(我自藏工作本爲開明書店民國三十六年3月第3版),最後十八章則據先生自存1937年修訂本原稿。
《大綱》定稿時删棄之原講義内容,凡具有學術參考價值者,皆節録加注於相關内容之下。凡前二次講義皆有之内容,以1932年本爲主。1937年定稿已失去部分,涉及章節調整和内容增删部分,在歷次講義批語中有綫索可尋者,也都有所記録,存於書末附録二。
整理所據參校訂補的依據爲先生自存歷次講義和修訂稿本,具體文本詳附録四之拙文。
《大綱》及講義叙述或引證文獻之筆誤,或因當年所見文本未能盡善而有出入者,均曾作過技術處理,全書標點和書名號也多有調整,均未一一説明。若有誤失,責任在我。
先生歷次講義,在後來之教學準備和授課實踐中,留下數量鉅大的批注,内容一是補充文獻,二是糾正愆失,三是提示講授中的細節。本次僅採據極少數涉及糾誤和篇章調整的内容,其他皆不涉及,祇能留待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