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风采录·柳永与婉约词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一、柳永的生平介绍
二、柳永的艺术之路
三、柳永写作婉约词
四、婉约词介绍及特点
五、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六、婉约词的代表作品
七、婉约词形成及影响
一、柳永的生平介绍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门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浪淘沙》《蝶恋花》等,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们纵观柳永的生平,会发现他整个从事词创作的轨迹。
(一)坎坷漂泊一浮生
柳永(约公元
987
~约公元
1055
),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即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即今属福建。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和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因此,他便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精神寄托。
柳永虽然是才华横溢,诗词千古流传,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命运坎坷,屡遭磨难,非常不幸。
柳永于雍熙四年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至淳化三年,柳永父亲柳宜到全州任通判,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柳永才又回到汴京。
因此,
4
岁至
9
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他的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回到过崇安。
《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柳永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由此可见,柳永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即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好大的荷塘,钟灵毓秀的山水,不仅养育了柳永,更塑造了他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因此,柳永一出家门,便没有再回过老家。那个美丽的家乡,那塘白荷也只能留在了他的纯粹思念之中。
柳永的父亲、叔叔、两个哥哥柳三接和柳三复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
柳永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其中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其富有感染力。
直到宋仁宗景祐年间,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柳永才考取了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之后,柳永又数次罢官,但因为穷困潦倒,又数次继续留任。
因为柳永写《醉蓬莱慢》和《鹤冲天》曾经得罪过皇帝,掌权的大臣们都知道他得罪过仁宗皇帝,因此,一直让他沉沦下僚,不敢给他升迁。好不容易进士及第,却长期屈居下僚。柳永外官做过推官、盐监和县令等,京官做过著作佐郎、著作郎和屯田员外郎等。因此,他是始终是郁郁不得志。
纵观柳永一生,他青年时浪迹秦楼楚馆,中年时功名屡遭挫折,晚年时游宦漂泊落魄,充满了坎坷与失意,因而在他的词中,尤其是后期的羁旅行役词中,代表孤寂、感伤、失意等情绪的“秋”的意象反复出现,而且往往与“暮”结合,成为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由此可见柳永一生的悲凉。
闻一多先生在《闻一多全集》中写过:“黄昏与秋景是传统诗人的时间和季候。”也许因为秋是一年将尽之季,暮是一日将尽之时,它们是自然界生命现象中相似的节拍韵律,从而引发诗人和词家们类似的心理联想吧!
作为一个失意贫困的柳永,当他因仕途不顺而匆匆骑马于斜阳古道之边,或黯然伫立于暮雨危栏之时,秋天里的一派零落与萧瑟便极易触起他对于潦倒生涯的无限伤感,从而引起厌倦功名、伤怀念远之意。
柳永仕途坎坷,加之浪漫风流,常常混迹于歌馆柳院之中,创作一些被认为是无聊之作的词曲,从而换取歌伎的一些资助,以至晚年时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
柳永在短短两年仕途里,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之中,足可见他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柳永常常以在酒肆歌楼之中教乐工和歌妓填词,而获得乐工和歌妓的资助生活。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竟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
(二)后人疑冢念游魂
柳永死后安葬之处文学史家均说法不详。宋代以后的各家记载,也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柳永卒葬在湖北的襄阳,南宋时的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资葬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也叫‘上风流冢’。”
柳永死时,“葬资竟无所出”,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妓女们对柳永的爱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有首打油诗这样写道: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从这首流传于青楼歌坊的打油诗中可见一斑。
吊柳会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没有入吊柳会或上风流冢者,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写道:“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一种说法是,柳永葬在湖北的枣阳花山上,宋朝的曾敏行和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的陈元靓持此说法。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耆卿墓在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也记载:“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
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还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安葬在兴隆镇西北三公里外的花山上。
另一种说法是,柳永卒京口,葬在北固山或银山,宋朝的叶梦得持此说法。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
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处?叶梦得并未提及。据传北固山下有已湮没的柳永墓。
但明代正德《丹徒县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的记载,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文化风采录·柳永与婉约词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