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环境政治_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言
改革开放后重启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及至世界历史的进程。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整体上进入梦寐以求的“小康”阶段,国家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大国。然而,国人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也品尝着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涩后果。我们的现代化成就,特别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我们为现代化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日益不堪重负。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之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环境恶化,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按理来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它们环境恶化的前车之鉴。近代中国的许多先贤们,之所以摒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当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我们这些后继者们忘记了先贤们当年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批判,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覆辙。其实,环境问题虽然跟宏观政治经济体制不无关系,但直接相关的却是国家的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换言之,如果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不当,社会主义条件下照样会有穷山恶水;反之,如果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适当,资本主义条件下也会有青山绿水。
冉冉博士的这本《中国地方环境政治》,就是一部专门分析当代中国环境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的著作。她把论述的重点放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着重剖析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的执行偏差。换言之,冉冉博士试图回答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中央政府极其重视环境保护,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持续增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中共中央还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正式列为国家需要长期推进的四大文明之一,把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一道列为基本国策,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了最为严厉的“一票否决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生态环境依然在长时期中持续恶化?
近年来,众多的环境治理研究者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在我看来,冉冉博士的这本著作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她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政策执行偏差”,即决策模式、权力结构、激励机制、公众参与和全球化进程。从相当程度上说,她的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这可能得益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她引入了政策执行研究的方法,力图避免“集权—分权”方法的偏差,从而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过程化;二是她的研究有田野调查的基础。尽管本书更多的是宏观的政策分析,但就我所知,冉冉博士早些年曾经做过许多生态治理方面的实地调研,这使她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种一般学者难得拥有的“现实感”。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年轻学者,能够推出这样一本“术有专攻”的学术著作,是一件特别值得称道的事情。这本书无论对于从事环境研究的学者来说,还是对于制定环境政策的官员来说,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俞可平
2015年2月1日于京郊方圆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当代中国的环境与政治
一、环境之殇
二、环境政治学与中国环境政治研究
1.环境政治学
2.中国环境政治研究
3.中国地方环境政治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四、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1.政策执行研究
2.中国研究领域中的政策执行研究:如何超越集权—分权范式
3.环境民主与环境威权主义之争
五、主要观点
第二章 环境政策制定系统及其环境政策的特征
一、环境政策的制定系统:党控制下的有限多元主义模式
1.党:环境政治话语的塑造者
2.立法机关:环境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3.行政部门:行政法规和政策工具
二、中国环境政策的特征:冲突性、模糊性和“象征主义”
1.冲突性:目标设置、职能配置与政策工具
2.模糊性:政策语言与责任分工
3.“象征性政策”与执行偏差
第三章 环境政策执行系统:行动者与权力结构
一、党委书记: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系统中的威权式角色
1.目标和战略设定
2.政策议程设置
3.人事安排
4.冲突调节
二、市(县、区)长: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系统的“第一责任人”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2.责令关闭污染企业
3.安排环保财政支出预算
三、环保局:“弱势”的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
1.机构与职能设置
2.脆弱的执行能力
四、“发改委”等其他十个“强势”政府部门
1.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局)
2.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经信委)/经济发展局
3.农(林、牧)局[59]
4.水利局
5.“金桥银路、钻石园林”:市政园林/城乡建设部门[66]
6.规划局
7.公安局
8.海洋渔业局
9.国土资源局
10.海事局
第四章 政治、物质与道德激励:中央政府如何激励地方环境政策执行者?
一、政治激励:干部考核指标
1.环保“软指标”
2.环保“硬指标”
3.指标与“数字游戏”
二、物质激励:环保投入的财政支出模式
1.公共财政的环保投入
2.“项目治国”:公共财政支出的集权模式
三、道德激励: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环境教育
1.党校、行政学院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
2.环境教育功能的欠缺:课程设置、培训内容与师资
第五章 环境政策执行结果的“体制内”监督与反馈
一、人大和政协的监督
1.依靠中央的“尚方宝剑”
2.依靠强势的“党的领导”
3.地方人大、政协中微弱的民间环保力量
二、纪检部门的党内纪律监督
1.环保是共产党对党员的纪律要求吗?
2.为什么没有对地方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巡视监督?
3.如何治理地方“环保腐败”?
三、环境司法监督
1.环境诉讼渠道不畅通
2.法院和法官在环境司法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
3.法律体系对环境案件审理的程序性规定缺失
4.环境司法面临为“权贵”(政治、资本)服务还是为公平正义服务的悖论
四、环境信访中的“群众”监督
1.以“群众”动员克服官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_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