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1.冻伤
2.烧伤(水火伤)
3.疖
4.痈
5.急性蜂窝织炎
6.急性淋巴结炎
7.颈淋巴结核(瘰疠)
8.全身性化脓感染
9.下肢慢性溃疡(臁疮)
10.下肢静脉曲张(筋瘤)
11.褥疮
12.急性乳腺炎
13.血栓性静脉炎
1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15.化脓性骨髓炎(流注)
16.阴茎头包皮炎
17.痔疮
一、内痔
二、外痔
18.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9.肛裂
20.肛瘘
21.直肠息肉(附结肠息肉)
22.肛门瘙痒病
23.丹毒
24.脓性指头炎
25.甲沟炎
26.单纯疱疹
27.带状疱疹
28.寻常疣
29.扁平疣
30.接触性皮炎
31.脓疱疮
32.疥疮
33.湿疹
34.银屑病
35.神经性皮炎
36.皮肤瘙痒症
37.荨麻疹
38.痤疮
39.酒渣鼻
40.斑秃
41.脂溢性脱发
42.臭汗症(腋臭、狐臭)
43.脂溢性皮炎
44.多形性红斑
45.结即性红斑
46.白塞氏综合征(孤感)
47.毒蛇咬伤
48.皮肤癣病
49.皮肤白斑(白癜风)
50.皮肤褐斑(面部黄褐斑)
51.慢性唇炎的中医治疗
52.破伤风
53.干燥病
54.糙(癞)皮病
55.脚气病
56.空调症(时代杂病)
57.中医辨证治中暑
后记
版权信息
书名:《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
作者:屠佑堂
出版方: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1日
ISBN:9787535274977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1.冻伤
【概述】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损伤。体温过低(因低温的作用,使中心体温降至低于35℃)即属全身性冻伤,又称“冻僵”。局部性冻伤又可分为冻结性冻伤和非冻结性冻伤两类。此时组织发生冻结,故通称冻伤,非冻结性冻伤是指较长时间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和潮湿的作用下而引起的局部性冻伤,非冻结性冻伤根据受冻环境分为三种类型:①战壕足(指在湿冷战壕中,战士下肢遭受冻伤);②水浸足,水浸手(指足,手长时间浸渍于冰点以上的冷水中所引起的冻伤);③冻疮(指人体的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受低温和潮湿影响出现紫斑,水肿炎症等反应)。临床上把非冻结性冻伤也广义地称为冻伤。
【诊断要点】
(1)有受冻史,特别是在潮湿而多风的环境中。
(2)受冻部位,早期麻木,复温后有灼痛痒痛或刺痛等,若有坏死,则无感觉。
(3)冻伤复温后,临床表现为四度。
1)1度:皮肤浅层冻伤,皮肤呈红斑,轻度水肿。
2)2度: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早期充血水肿,继而又水泡形成。
3)3度: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皮肤全层坏死,皮肤由苍白变紫褐,再变黑色。
4)4度:累及深部组织的冻伤,深部组织干性坏死,失去功能。
【辨证论治】
(一)急救
发现冻伤或冻僵的病人应使之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脱去冰冷潮湿的衣着与鞋袜,进行保温治疗根据病情可行人工呼吸给氧,应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强心剂或抗休克等,将病人浸放38℃~40℃温水中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一直到指(趾)甲床出现潮红,伤员神志清楚10分钟左右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此外,给以热饮料(生姜茶红糖茶之类)必要时静脉输入温溶液(不超过37℃)如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纠正血循环障碍和血糖不足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并给能量。全身冻僵病人复温易发生休克及肾功能衰竭,故须观察尿量,补液时,要注意防止心肌负担过重。受冻病人仍处于寒凉环境则可以饮少量酒以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用雪搓,用火烤,冷水浴等。
(二)辨证要点
轻者不需内治,重者若溃烂范围较大,辨证当分清气血衰弱,肾阳不足,脉络淤阻,邪毒内陷等。
(三)治疗原则
补养气血,和营祛寒凉血清热为本病重症时的治则。补气养血要兼顾温肾助阳,和营祛寒不忘温经通络,凉血清热药兼顾解毒。
(四)分型论治
1.气血衰弱肾阳不足型
症状:多见年老体弱者,素体气血不足,每于初冬受冻部位皮肤呈灰色,暗红或紫红色,继则水肿,自觉灼热瘙痒,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气养血,温肾助阳。
方药:人参养荣汤或金匮肾气丸。
处方:①人参养荣汤:党参15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熟地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②金匮肾气丸:早晚各1丸。
上述二药可于复发前服用1~2月,防止复发。
2.寒邪外侵脉络淤阻型
症状:受凉部位皮肤紫暗肿胀或有结节,水疮甚至溃疡局部疼痛或感觉消失四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和营祛寒,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24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麻黄6克,炮姜6克,细辛3克,通草10克,大枣8枚,水煎服。
3.邪毒内陷型
症状:见于本病之重症,溃疡范围较大,周围红肿疼痛剧烈,伴发寒战,高热,严重者神昏襜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处方:黄连10克,黄柏、黄芩各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30克,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10克,以泄下寒热,神昏瞻语发斑者加水牛角3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玄参15克,以清心凉血散淤消斑。共收凉血清热解毒之效。
外治法:
1.1~2度冻伤部位涂以下药物之一
一日二次,并加以包扎。
(1)10%胡椒酒精侵液,取胡椒粉10克,加95%酒精至100毫升,每天振烫)摇晃2次。7天后其上清液,即可外用。使用时先摇晃5分钟,经沉淀片刻即可取出部分上清液,其余部分继续浸泡。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中医诊疗皮肤与外科疾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