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总序
导论 前阳明学的思想
一、道统发现
二、心学前史
三、朱陆之辩
第一讲 《传习录》小史
一、成书经过
二、语录辑佚
三、方法途径
第二讲 思想遍历的轨迹
一、五溺三变
二、格竹事件
三、出入佛老
四、龙场悟道
第三讲 阳明心学的确立
一、心之涵盖
二、心之本体
三、心即是理
第四讲 格物学说的重释
一、心外无物
二、心意知物
三、格者正也
第五讲 知行合一的意义
一、知行本体
二、圣门之教
三、真知力行
第六讲 良知学说的提出
一、立言宗旨
二、是非之心
三、良知自知
四、良知独知
第七讲 良知当下呈现
一、见在与发用
二、无所不在
三、无知无不知
四、我的灵明
第八讲 良知存在的境界
一、浑然一体
二、精金喻圣
三、满街圣人
第九讲 万物一体的创建
一、问题由来
二、拔本塞源
三、秩序重建
四、一体之仁
五、仁爱问题
第十讲 四句教义的阐发
一、四句教公案
二、心体与善恶
三、心体与性体
四、心性与善恶
五、本体与工夫
第十一讲 阳明心学的衡定
一、批判与创新
二、天理化问题
三、客观化问题
四、社会化问题
五、简短的评估
附录 王阳明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❸.哲学原典精读系列
主编│吴晓明 孙向晨
吴震·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传习录》精读/吴震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
(哲学原典精读系列)
ISBN 978-7-309-07508-3
Ⅰ.传… Ⅱ.吴… Ⅲ.①心学-中国-明代②传习录-研究 Ⅳ.B248.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54790号
《传习录》精读
吴 震 著
责任编辑/陈 军 蔡 春
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网址:fupnet@fudanpress.com http://www.fudanpress.com
门市零售:86-21-65642857 团体订购:86-21-65118853
外埠邮购:86-21-65109143
上海肖华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960 1/16 印张16.75 字数277千
2011年8月第1版第3次印刷
ISBN 978-7-309-07508-3/B·368
定价:28.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部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总 序
吴晓明
阅读并研习经典,亦即与经典作品的持续“对话”,是人文学术的真正基础。人文学术的基本样式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构成所谓“规范的”或现成的知识体系;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唯有在多重的对话中方能保持其生机的“思想奠基活动”。这意味着,作为某种先行的思想奠基活动,人文学术及其成果毋宁应当被更恰当地理解为诸知识体系孕育其中并植根其上的思想-定向和精神-根据。
对于哲学学术来说,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哲学在根本上就是——并且完全就是——“思想的事情”。而此种思想之事的大端之一,便是为既与的规范知识筹划并准备必要的思想前提和经验法则——规定其活动的领域并为其活动制定基本方向。此间的差别可以较为便捷地提示哲学学术的独特性:真正说来,那构成既与知识体系之思想前提的东西,本身不是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观察到这样的情形:既与的知识体系仿佛是展开在一个平面上,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扩张至整个领域;而思想的事情则仿佛是在垂直于平面的纵向上活动,你往往只有通过占据不同高度的上升运动才能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大体说来,这就意味着哲学与知性科学在学科性质上的一种差别。
正是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决定了哲学研习的基本方式。它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能依赖于“教程”或“教科书”之类的形式体系,而由此让渡出来的巨大区域正应当为经典的研习所占据,并成为研习者与之积极对话的广阔空间。在某种提示性的意义上可以说,比较起沃尔夫空洞的教材式“体系”,康德的“批判”会重要得多;对于真正的哲学研习来说,这两者的价值几乎是难以比拟的。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为了突出地表明哲学学术的特点,而决不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因此是无关紧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向来是对此一问题之最为正当的领会方式。但是,既然哲学依其本质来说就是思想的事情,那么,这里的一切“所学”总已先行地从属于“能思”了。也就是说,哲学之本已的任务——开启并守护思想,乃是一切可称之为哲学“知识”的东西始终围绕着旋转的枢轴;离开了这个枢轴,固然知识的东西还可以保留下来,但已不再是——或很少是——真正“哲学的”了。因此之故,我们几乎可以说,哲学学术的唯一正途,便是阅读并研习经典,即与真正的“思者”保持对话,以便使开启并守护思想之事能够不间断地付诸实行。一切既与的知识体系固然无疑是思想的成果,但哲学所关注的那一度是:思想的开展本身以及这种开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哲学作为思想的事情,却并不仅仅是思想的“内部自身”。它从根本上来说关乎时代,关乎时代的精神状况与经验样式,关乎时代的根本问题与未来命运。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无非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那些被称为“哲学经典”的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生动活跃的原创性思想,而且在于这些思想深深植根其中的那个时代被决定性地道说出来了。真正的哲学家,无论他自己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总已使思想的锋芒最关本质地涵泳于时代的风云中了。即使是那些最为孤寂、看起来只是一味沉思冥想的哲学家,即使是那些最为深奥、读起来总是一派晦涩玄远的哲学著作,无一例外地总是时代的产儿,并且总是依循其揭示并切中时代的深度来获得其品题和权衡的。常常伫立在雪地里沉思的苏格拉底是如此,往往奔波劳苦的孔夫子也是如此;笛卡尔的“我思”是如此,王阳明的“良知”也是如此。至于说到黑格尔,那么海德格尔曾这样评论道:新时代的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在《精神现象学》中是被深刻地道说出来了。
如果说,在那些几经翻拓的知识读本中,哲学思想和时代境况已经被渐次分离开来并从而变得难以识别的话,那么,经典著作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习录》精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