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2_受伤的文明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 受伤的文明
第一章 旧有平衡
第二章 土崩瓦解的世界
第二部 土地上的新主张
第三章 摩天大楼与分租宿舍
第四章 谷仓
第三部 只有执迷,缺乏思想
第五章 洞察之缺陷
第六章 综合与模仿
第七章 失乐园
第八章 复兴抑或继续
版权信息
书名: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英】V. S. 奈保尔
译者:宋念申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544293648
本书由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授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序
一九七五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
[1]
出于并不光彩的理由,宣布中止宪法,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2]
。可以说,这一事件使印度倍受世界瞩目。我的美国出版商科诺普请我就这个主题写一本书;接着,我的伦敦出版商和《纽约书评》同样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如此劝诱令人无法拒绝。我很清楚,我被要求做的是与印度政治和批评相关的事。这是我此前从未做过那时也不曾想过要做的事,但写出一本新书的邀请还是令我兴致盎然,我同意了。这个项目没花多少钱,但我期望最后的成果还不错。
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我去到孟买,与一个调查员见了面。他正准备去马哈拉施特拉邦多山的核心区域,认为我应该与他同行。这与“紧急状态”无关。正如我一直以来那样,我更关注的是增加自己关于印度的知识;甚至可以这么说,迄今我关于印度的所有写作,都属于同一本描述性的书。于是我从孟买出发乘火车前往浦那,然后与调查员在乡间四处自驾游览。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词语各安其位;我写下的东西令我十分满意。当时的设想是用这种方式写完其余部分:旅行,与人相遇并与人交谈。但“紧急状态”无法回避;大环境中有各种各样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很快,人们就不再愿意与我聊天,或是被人看到同我待在一起,我预见到如果继续沿用这套旧方法,这本书将无法完成。一种新的方式对我发出要求。在写作时常会碰到的充满紧迫感的慌乱中,我突然想到应该尝试对印度进行一次精神层面的描摹。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利用了既有的材料:报纸、杂志、书籍,压榨出它们的意义。
因此,在《重访加勒比》与《幽暗国度》之后,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求知方式。虽然我偏爱旧方法,与人互动,有风景,有交谈,但那时这已经不可行了。读者会发现在我这些书的新版序言里,我更关注的是写作的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旅行的艺术,而不是我讲述的内容;这是因为不同的书要求我采用不同的行动和写作方式,我必须让自己对可能面临的任何情况都做好准备。而关于这一次旅行,还有另一个丰沛的成果。我在《纽约书评》的约稿最终集结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文章。因此,在没有专门训练也没有刻意设计的情况下,我进行了连载写作。读者会判定我做得如何。我必须说,而且这种说法对我的每一本书都有效,我的书滋养了我;每本书结束时,我都比创作之初多了一些智慧。
就智识而言,这本书暗含着一个想法:印度诞生于多次的征服,征服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多种面向,但这并非总能得到承认。后来我很明确地运用了这个想法,但我可能更喜欢这本书所呈现的半遮半露的含蓄表达。纠结的写作过程也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是我印度系列中最薄的一本。
(陈蒙 译)
[1]
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之女,曾任印度国大党主席(1959)、印度总理(1966-1977;1980-1984),实施经济计划和社会改革,后被锡克族卫兵刺杀(1984)。
[2]
1975年6月,印度高等法院判决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大选中舞弊。甘地夫人于是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冻结宪法,解散国会。直到1977年,紧急状态才告终止。
前言
孟买机场的灯光照出下过雨的痕迹,午夜过后一两个小时,飞机缓缓滑行入港,排出的气流猛吹着水泥路面上季风留下的水洼。这会儿是八月中,雨季还有两周才能正式结束(尽管这个雨季可能会延长)。狭小潮湿的候机楼里,坐着早些时候海湾航空公司航班上的旅客。所谓“海湾”指聚集了很多石油国家的波斯湾。在这些旅客中,印度商人们身着西服,等待着海关人员格外仔细的盘查;有几个日本人;一些阿拉伯人身着传统沙漠服装,这类服装如今在机场或者异国城市里出现,就像是突然风行起来的新拜金教的一群祭司所穿的白色长袍;还有两个缠着头巾、皮肤黝黑的锡克族工匠,他们完成了在石油国家的工作后回到印度,带着扁平的箱子,穿着同样扁平的黄色软革新皮鞋。
这些日子以来,世界上的熙来攘往有了新的面貌。再次走了运的阿拉伯人扩散到了沙漠以外的地方。印度则再一次处于这个新阿拉伯世界的外围,如同公元八世纪一样,那时新兴的伊斯兰教四方广布,阿拉伯人(据说在一个十七岁男孩的领导下)侵占了印度信德王国
[1]
。历史学家们说,这只是一段插曲。但信德如今已不属于印度,自从阿拉伯入侵以来,印度就缩小了。没有任何文明对外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会那么轻易地被侵袭和劫掠,而从灾难中学到的又那么少。阿拉伯人征服信德五百年后,穆斯林在德里建立统治,那是外国人的统治,人民分裂了。而外族的统治——前五百年是穆斯林,后一百五十年是英国人——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在德里结束。
印度的历史很容易被压缩。这次游历印度,我在一个北方城市碰到一个年轻人,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他说他的阿拉伯祖先早在八百年前、十二世纪伊斯兰大扩张时期就来到了印度。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说:“我们家在德里住了五百年了。”这话在欧洲会被当成吹牛,在印度可不是。这是个正派人家,一向正派,他们的姓氏“古来氏”
[2]
显示着这家人几个世纪以来履行的宗教职务。家中一员进入行政部门工作,这打破了继承了八百年的静止的传统。年轻人把他的家庭与那些穆斯林石匠和采石工的家庭作了对比,那些是莫卧儿
[3]
宫殿与清真寺建造者们的后代,在德里,他们仍然围坐在沙·贾汗
[4]
的贾玛寺,像祖先们一样,他们是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工匠。每个人面前都放上了祖传手艺的工具,期待受到雇佣,准备为什么人去修建一座德里新城。
二十世纪后期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2_受伤的文明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