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邓云乡集
红楼识小录
邓云乡 著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4
(邓云乡集)
ISBN 978-7-101-10370-0
Ⅰ.红… Ⅱ.邓… Ⅲ.《红楼梦》研究 Ⅳ.I207.4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89541号
书 名
红楼识小录
著 者
邓云乡
丛 书 名
邓云乡集
责任编辑
胡正娟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
版 次
2015年4月北京第1版
2015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13 插页4 字数290千字
印 数
1-6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370-0
定 价
40.00元
出版说明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
出版说明
银锭与夹剪
银块种种
制钱
黄金·金价
金饰·虾须镯
黄金器皿
当头·当铺
当票
死号
大廊
大庙
大庙风貌
凤姐放账
高利盘剥
抄家
抄家清单
清代各种查抄
黛玉进京
释轿之一
释轿之二
驮轿
骡车
车和骡
车围·车垫·挽具
演变和乘客
薛蟠旅行
大车·长行骡子
走骡
拜影
祭祖
搭棚
“纸札”
纸扎
“杠”与“请杠”
骑射
打围
兔鹘
射鹄子
大毛儿皮货
挂钟和打罗
帘子
扇子
“怡红夜宴图”辩
怡红院的炕
释炕
裱糊房屋
花儿匠
海棠
梅花
芍药·蔷薇
竹·笋·菱
吃螃蟹
螃蟹账
乌庄头账单
酒令
吃茶
高鹗的汤
腊八粥
风筝
鸟儿
游戏
烟火
天齐庙
薛蟠小像
宝琴诗谜
后记
附录
原版序一 端木蕻良
原版序二 周汝昌
原版序三 冯其庸
银锭与夹剪
偶然翻阅《红楼梦资料》,看到二十多年前何心先生写的《红楼梦抉误》,其中有一则说到第五十一回中,袭人不在家,晴雯生病,请了大夫来,看完病要付大夫马钱时,宝玉、麝月二人都不知银子的轻重。这样写似嫌过火,认为“麝月按月有月规钱可领,岂有不知银锭大小之理”等等,这种疑问似乎有道理,实际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时代隔阂,不了解当年用银子作为货币时的困难情况的缘故。这几句原文是这样写的:
二人来至袭人堆东西的屋内,开了螺甸柜子……下一槅却有几串钱。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的我有趣儿,你倒成了是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做买卖,算这些做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认得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气似的。”那婆子站在门口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个,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拣一块小些的。”
这段文字全是对话白描,却把人物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这是曹公的传神之笔,当行之处,有目共睹,且不多谈。这里只把“几块银子”、“戥子”、“拣那大的”、“五两的锭子”、“夹了半个”、“夹剪”等大体说明一下,明白了这些,才能理解和回答前面那个疑问。
读仲芳氏《庚子记事》十月初七日记云:“香油每斤银一钱四分,猪肉每斤银一钱。”佚名《庸扰录》记云:“近日米价已涨至六两七钱一包。”可知一九〇〇年,即距今八十年前,北京还普遍用银子作为货币,而今天对如何使用白银已是很难想象的了。即在清代许多年间,虽然国家开支均以白银计算,但白银似乎一直未被明文规定为法币。钱,千百年来一直是国家设有专门机构铸造的。清代北京在东城石大人胡同有户部的宝源局、北新桥有工部的宝泉局,都是铸钱的,所以钱叫“制钱”。而各种银子,大的一百两、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中的十两、五两一个的锭子,小的一两一个的锞子,则不一定都是户部浇铸的,而大部分则是民间的炉房银楼开炉浇铸的。新浇铸好的元宝、银锭等,有固定形状,谓之“出炉银”,颜色很漂亮。清代晚年讲究一种很漂亮的银红色料子,就叫“出炉银”。新出炉的银子,上面都有浇铸的字号,如“隆盛”、“茂昌”之类。用银子很不方便,不但因为重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