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趣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国文趣味/姜建邦编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5
ISBN 978-7-5154-0266-6
Ⅰ.①国… Ⅱ.①姜… Ⅲ.①中学语文课—学习方法 Ⅳ.①G634.30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9607号
 
出 版 人 周五一
责任编辑 柯琳芳
特邀编辑 袁又文
封面题字 林 曦
责任校对 曲振洲
装帧设计 彭 立
出版发行 当代中国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网  址 http://www.ddzg.net 邮箱:ddzgcbs@sina.com
编 辑 部 (010)66572154 66572264 66572132
市 场 部 (010)66572281或66572155/56/57/58/59转
印  刷 北京鹏润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1230毫米 1/32
印  张 7.625印张 128千字
版  次 2014年3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30.00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010)66572159转出版部。
编辑者言
在中外出版物中,有一类小书,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以中国近百年著述为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荟萃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曾为读书人所喜爱,但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拂去这些书上厚厚的时间之尘,这也是“小书馆”最初的缘起。但书海茫茫,收不胜收,“小书馆”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达到一定册数,且可编为一辑的,便会推出。
“小书馆”所收之书,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影响着当时的思潮与风尚。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薰宇,等等。还有一些作者虽然不如大师那样令人瞩目,但其著述同样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小书可谓是那些时代最具品质的文字,但它不是时髦的,也不是热门的,有的还是冷僻的。在此纷繁之世,出版这样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读书一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正如你喜青皮橄榄、毛尖绿茶,他却喜口香糖、可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但这无妨,自然与社会原本就是多样性的。“小书馆”不敢期望众人的青睐,但求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提供几本可看的书,也就够了。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这样看来,读书亦如吃饭、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但迄今为止,书籍仍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品位……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让“小书馆”与您结伴而行。
“小书馆”编辑部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写在前面
何谓国文?
本国之语言文字。
现代意义上的国文与国文教育始自何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年季秋九月,绵延整一千三百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在之前一年,为新型教育而颁布的法令《奏定学堂章程》中,拟定“中国文学”一科,“选读古文渊鉴,及历代名臣奏议,兼作文”,现代国文教育发轫于此。
但是对于新式学堂中的学子而言,似乎学习国文是令他们厌倦的。所谓古文渊鉴,似乎就是传统经学的延续,那会令他们想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他们会觉得那是令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算学、化学、电学、光学、声学、天学、地学,及一切格致之学”,这些“为用”的西学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国文的厌学,愈来愈严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市市立缉规中学国文教员吴倬云先生,课余和同事们谈天,时常如遗老般感慨世风不古。“近年来一般中学生地程度,无可讳言地比战前确实降低了许多,尤其国文科,几乎要差到一年甚至两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一个高中毕业生,连普通的一封信都写不通,哪得不令人嚷着教育破产呢?”
吴先生无可奈何,吴先生着急上火。
吴先生承认“国文的确艰涩乏味”,但是格致之学似乎也没有浅显多少,所以吴先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是“国文一科,必使与其他各科同样的趣味化,引起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这何止是学好国文的二不法门,一切学问之道,没有兴趣引领,也是难见天日。就比如贾宝玉贾公子,这位老先生眼中坏学生的楷模,四书五经学得不过勉强能逃得了老爷的棒打,可是诗词曲赋却样样精通,几令洛阳纸贵。因何如此?兴趣所在处,念兹在兹,才能觉得其好,油墨的文字也能读得余香满口。
如何寻着国文的趣味?
这本《国文趣味》,便是姜建邦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解决之道,从中还可以看到国文的趣味。
姜先生是吴先生的挚友,也是缉规中学的同事。遗憾的是,两位勤勉敬业的先生,却无处 ............

书籍插图:
书籍《国文趣味》 - 插图1
书籍《国文趣味》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文趣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