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拾遗记/王兴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4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ISBN 978-7-101-13716-3
Ⅰ.拾… Ⅱ.王… Ⅲ.笔记小说—小说集—中国—东晋时代 Ⅳ.I2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04987号
书 名 拾遗记
译 注 者 王兴芬
丛 书 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责任编辑 王守青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9年4月北京第1版
2019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 字数 250千字
印 数 1-8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716-3
定 价 30.00元
前言
一
《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嘉,系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方士。
王嘉字子年,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萧绮在《拾遗记序》中说“《拾遗记》者,晋陇西安阳人王嘉字子年所撰”。梁释慧皎《高僧传·释道安传》附《王嘉传》则说:“嘉字子年,洛阳人也。”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考证,我们认为,“洛阳”应该是“略阳”的误写。王嘉的籍贯“陇西安阳”是北魏后期北秦州地所置安阳郡所在的安阳县。而北魏后期所置“安阳郡”下属的“安阳县”,北魏初极有可能隶属于“略阳郡”。而《高僧传》所说“略阳”是指北魏前期的“略阳郡”,萧绮所说的“安阳”则是西魏北周时的郡县名。而《道学传》《晋书》等王嘉“陇西安阳人”的说法,显而易见,是承萧绮《拾遗记序》而来的(参见《王嘉籍贯卒年考》,《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由于史料所限,王嘉生年难以考证,他的卒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主要有“公元390左右”(鲁迅、侯忠义)、“公元386年前后”(任继愈)、“公元387年”(李剑国)、“公元386年至393之间”(邵宁宁、王晶波)、“公元384年至393年之间”(宁稼雨、王枝忠)等几种说法。笔者认为,更确切一点论,王嘉当卒于“公元387年至389年8月之间”(《王嘉籍贯卒年考》)。
王嘉的一生主要活动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和后秦。《晋书·王嘉传》称“(嘉)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考其本传及相关史料可知,与王嘉交游者不多,他早年师事梁谌,后与释道安同在长安苻坚治下,交往甚密。苻坚兵败,姚苌入长安,“逼以自随”(《晋书·王嘉传》),直至被杀。这几个人对王嘉影响甚深。王嘉与梁谌、道安的交游表现出他在思想道义上的追求,他与苻坚、姚苌的交游则体现出他在政治上的态度和立场。
作为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的大师,王嘉是一个“很标准的方士”(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第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他的思想也以道教思想为主。在《拾遗记》中,王嘉对老子的神化,对燕昭王、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传说故事的记述,以及对道教不同求仙方法的描述等,都表现出了王嘉作为一个道士对神仙道教思想的积极宣传。在佛教思想盛行的十六国时代,从佛道对立的角度看,王嘉确实有贬佛倾向,但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佛教思想还是影响了他,《拾遗记》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一系列的佛教用语,一个个的佛教国度等就是有力的证明。另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在王嘉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佛、道二教非常兴盛,但在政权领域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姚苌等都曾“立太学,礼先贤之后”“颇留心儒学”(《册府元龟》卷二二八《僭伪部·崇儒》),所有这些都使王嘉的思想深处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可以说,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王嘉的思想中,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王嘉一生著述不多,《晋书》本传云:“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事多诡怪,今行于世。”另外,还有《隋书·经籍志》“谶书类”著录的《王子年歌》一卷。今天所能见到的王嘉的著作,只有《拾遗记》十卷,《牵三歌谶》已失传,《王子年歌》也已散佚,仅《南齐书·祥瑞志》《南史·齐高帝纪》录有《王子年歌》数首。《拾遗记》在成书后短短的几十年间也散佚了,传世的《拾遗记》十卷本是梁代的萧绮搜集整理而成的。萧绮《拾遗记序》即说:“《拾遗记》……凡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皆为残缺……今搜检残遗,合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录焉。”
作为兼综地理博物和杂史杂传两派的一部作品,《拾遗记》既具有杂史杂传的体例,又具有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内容。从外在的整体结构上看,除第十卷外,《拾遗记》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俨然就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就每卷而言,《拾遗记》在每一卷内容、每一朝事迹记述的前后顺序上,也体现出“史”的体例:以时间先后为序,先记帝王以及与帝王有关的琐事,最后再记述一些名人逸事。《史记》在记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往往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这种记述人物的方法,后代的学者称之为“互见法”。《拾遗记》中也有这一手法的运用。如对秦始皇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卷四“秦始皇”部分,记述了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王享受各国贡品,希求长生之术以及耗巨资建“子午台”等逸闻趣事,反映出秦始皇穷奢极欲追求享乐的一面。而在卷五“前汉上”则记述了秦始皇怕泄露秘密,把为自己修建陵墓的工人活埋在墓中的故事,反映出了秦始皇残暴的一面。只有将两卷中有关秦始皇的记录连在一起,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秦始皇形象。这种记述人物的“互见法”,也是《拾遗记》所具有的“史体特征”的反映。
《拾遗记》独特的史体结构,还表现在萧绮的“录”上。正史每一篇传记之后,都有撰者的“赞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拾遗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