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新说_我的父亲冯友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出版前言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耳读《朱自清日记》
三松堂断忆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散失的墨迹
他的“迹”和“所以迹”
——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
《冯友兰集》序
人和器
——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道具
九十华诞会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
书当快意
人老燕园
忆当年
——《新理学》七十岁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向历史诉说
致丁果先生信
给古人少许公平
花朝节的纪念
怎得长相依聚
——蔡仲德三周年祭
哭小弟
悼张跃
忆朱伯崑
冯友兰先生著述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附录
文武合一的桥梁
——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国学访谈:《新理学》七十年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
满纸荒唐言
——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
冯友兰
论教育家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传
后记
出版前言
著名作家宗璞数十年来写了大量散文,关于她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书为这类文字的结集,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对冯友兰先生的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学术思想的回忆和记述,对有关事实的澄清,以及冯先生的学生、助手的回忆等。为了增进读者对冯友兰先生的了解,特地收入了冯先生本人写于不同时期的三篇文章,并编入几篇他人写作的文章和报道作为附录。
这本书的约稿开始于二〇〇七年夏天,到编校完成已是二〇一〇年春节前夕了。此时虽仍寒气逼人,却已掩不住阵阵春意。屈指算来,二〇一〇年正值冯友兰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冥寿一百一十五岁。此书正可作为一本纪念文集,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一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入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一九三〇年四月迁到乙所。从此,我便在树林与溪水之间成长。抗战时,全家随学校去南方,复员后回来仍住在这里。我从成志小学、西南联大附中到清华大学,已不觉是树林有多么高大,溪水也逐渐干涸,这里已不再是儿时的快乐天地,而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父亲离开了清华,以后不知什么时候,乙所被拆掉了,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清华取消了文科,不只是清华,也是整个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同学们现在谈起还是非常痛心。那时清华的人文学科,精英荟萃。也许不必提出什么学派之说,也许每一位先生都可以自成一家。但长期在一起难免互有熏陶,就会有一些特色。不要说一个学科,就是文、理、法、工各个方面也是互相滋养的。单一的训练只能培养匠气,这一点越来越得到共识。
父亲初到清华就参与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清华的归属问题,从隶属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他曾作为教授会代表到南京,参加当时清华的董事会,进行力争,经过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和大家的努力,最后清华隶属教育部。我记得以前悬挂在西校门的牌子上就赫然写着“国立清华大学”。了解历史的人走过门前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清华大学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的标志。
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除教书、著书以外,他一直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一九二九年任哲学系主任,从一九三一年起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各院院长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每两年改选一次。父亲任文学院院长长达十八年,直到解放才卸去一切职务。十八年的日子里,父亲为清华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现在还少研究。我只是相信学富五车的清华教授们是有眼光的,不会一次又一次地选出一个无作为、不称职的人。
在清华校史中有两次危难时刻。一次是一九三〇年,罗家伦校长离校,校务会议公推冯先生主持校务,直至一九三一年四月吴南轩奉派到校。又一次是一九四八年底,临近解放,梅贻琦校长南去,校务会议又公推冯先生为校务会议代理主席,主持校务,直到一九四九年五月。世界很大,人们可以以不同的政治眼光看待事物。冯先生后来的日子是无比艰难的,但他在清华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历史的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爱学生。他认为清华学生是最可宝贵的,应该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伤害。他居住的乙所曾使进步学生免遭逮捕。一九三六年,国民党大肆搜捕进步学生,当时的学生领袖黄诚和姚依林躲在冯友兰家,平安度过了搜捕之夜,最近出版的《姚依林传》也记载了此事。据说当时黄诚还作了一首诗,可惜没有流传。临解放时,又一次逮捕学生,女学生裴毓荪躲在我家天花板上。记得那一次军警深入内室,还盘问我是什么人。后来为安全计,裴毓荪转移到别处。七十年代中,毓荪学长还写过热情的来信。这样念旧的人,现在不多了。
学者们年事日高,总希望传授所学,父亲也不例外。解放后他的定位是批判对象,怎敢扩大影响,但在内心深处,他有一个感叹,一种悲哀,那就是他说过的八个字:“家藏万贯,膝下无儿”,形象地表现了在一个时期内,我们文化的断裂。可以庆幸的是这些年来,“三史”、“六书”俱在出版。一位读者来信,说他明知冯先生已去世,但他读了“贞元六书”,认为作者是不死的,所以信上的上款要写作者的名字。
父亲对我们很少训诲,而多在潜移默化。他虽然担负着许多工作,和孩子们的接触不很多,但我们却感到他总在看着我们,关心着我们。记得一次和弟弟,还有小朋友们一起玩。那时我们常把各种杂志放在地 ............

书籍插图:
书籍《旧事与新说_我的父亲冯友兰》 - 插图1
书籍《旧事与新说_我的父亲冯友兰》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旧事与新说_我的父亲冯友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