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莱辛自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刻骨铭心》评论
致 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注释
《刻骨铭心》评论
几乎所有的传记作品都以青春期开始记事。在阅读本书前200页的过程中,愉悦的感觉让我忘了自己是在审稿……多丽丝·莱辛从小说和辩论性作品中跳脱出来,这是在其写作生涯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书。
—潘尼罗普·默蒂摩尔,《每日电讯报》
在非洲,多丽丝·莱辛学到了不少本领。如同卡伦·布利克森作品以及罗伊·坎贝尔的诗作那般,本书作者有力而又多情地唤起了她在那个国家的经历,这种经历有助于塑造一个新生的小说作家……《刻骨铭心》一书的续篇已经让人迫不及待。
—阿兰·泰勒,《苏格兰人》
《刻骨铭心》是一本绝妙好书,它是我所读过的最为生动的传记作品之一,其语言坦白率真、犀利机智。
—马丁·哈里斯,《每日电讯报》
《刻骨铭心》一书散发着直率和原始的光芒,同作者的小说作品一样令人难忘。在其所言所行中,多丽丝·莱辛要比其他作家深刻许多。
—娜塔莎·沃尔特,《独立报》
莱辛在传记中使用了冷静甚至生硬的语调,但潜藏之下的却是人性温暖。本书充斥着概括性文字,但绝不缺乏个性。莱辛的性格得到了极好的彰显:辛辣,沉着,拒绝将自我沉湎于愧疚和自哀心理。
—卡洛琳·摩尔,《星期日电讯报》
本书描述了各种情感、婚姻困境、伤悲和渴望的情绪,贯穿于其间的是多丽丝·莱辛那令人痛苦的坦率和真诚。她也许并没有打算把一切都讲出来,但对于自己想要说出来的部分,她没有过丝毫忧郁和掩藏。她的家庭把非洲带给了她,她为之心生热爱;同时,这个家庭也给了她一副薄皮肤,这给她带来了苦恼,但也使得她拥有了非凡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并也由此成了一个伟大的女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它的第二卷。
—茱莉亚·纽博嘉,《星期日论坛报》
从头到尾都让人目不转睛。
—米歇尔·罗伯茨,《星期日泰晤士报》
多丽丝·莱辛在灌木区经历了债务累累的残酷童年生活,但她却不可思议地描绘出了其中的欢乐,以及非洲景色。这本传记富有思想,生动异常,语言美妙,很能引起情感共鸣。
—格拉哈姆·洛德,《文学评论》
致 谢
对于许可本书引述材料作者、出版者和相关人士,谨在此表达感谢。
我将你藏在皮肤之下,
我将你深埋在心底,
哪想如此之深,
你成了我的一部分,
我将你藏在皮肤之下,
我曾试图不要屈服……
—科尔·波特
1
“漂亮又可人,却满脑子都是赛马和舞蹈。”
每每提起童年,母亲总要说上这么一句。多年后我才恍然,她说的是自己的母亲。不过,她翻来覆去也就这么一句,而且这句话最早并非出自她之口,其实她连自己母亲的样子都忘记了。这句话,她是从仆人那里听来的:她的母亲总是下意识地摆出一副刻板的面孔,嘴角带着谴责的调调,而且时常流露出蔑视的神情。这又让我联想到,仆人们的世界也很奇妙,说不定他们早就发掘出了食人族和异教徒的故事。
外祖母艾米丽·麦克维格是得腹膜炎去世的,当时还怀着第三个孩子,而她最大的孩子—我的母亲—刚刚三岁。之后,孩子们便由仆人和女佣照顾。外祖母一张留影都没有,她无足轻重,无人惦念,连外祖父约翰·威廉·麦克维格也不曾提起这第一任妻子。我不禁好奇,外祖母是否哪里做错了,才会招致这样的结果?毕竟,举止轻率不是罪。最后我突然想到,或许是因为外祖母起了“艾米丽·弗劳尔”这么个平淡无奇的名字。
没错,一定是这样。
后来,一位研究员受邀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她带来的诸多资料很适合构思一部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让特罗洛普
[1]
来执笔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有关艾米丽·弗劳尔的那一章—《这个女人错在哪里?》,虽然篇幅很短,却最能让人泫然欲泣。
“弗劳尔家族的信息获得渠道包括出生证、结婚证、死亡证、教区记录、户口清册、学徒记录、驳船主记录、船夫与船工记录、地方志以及遗嘱材料。”研究员说道。
狄更斯时代的英国就这样应声浮现出来。
1827年,亨利·弗劳尔先生还是一名水手,而在1851年人口调查时,他的身份是一名供粮者。他出生在萨默塞特郡,妻子艾莉诺是莱姆豪斯人,儿子乔治·詹姆斯·弗劳尔—艾米丽那个不称职的父亲—曾做过约翰·弗劳尔的学徒,这位约翰先生大约是家里的某个远亲。弗劳尔家拥有驳船,艾米丽的出生证明显示,她的父亲是一位驳船夫。
弗劳尔家族曾生活在弗劳尔排屋一带,即波普拉区,不远处就是如今的金丝雀码头,但排屋现在已经拆毁了。
当时,乔治·詹姆斯和妻子伊莱扎·弥勒住在3号屋,他们有四个孩子。三十五岁那年,伊莱扎成了寡妇,之后她做了驳船主,还收起了学徒。操持这个行当的女性并不多见,但一众驳船夫和船工也没有横加阻拦,可想当时的宗族关系也算和乐友善。伊莱扎让儿子爱德华当了学徒,爱德华后来接替母亲,做了一名驳船夫,经营着驳船生意。伊莱扎的孩子们个个都很有出息,她自己则挣着养老金,在舒适的寓所里安度了晚年。几个孩子里,艾米丽排行最小,1883年,她跟约翰·威廉·麦克维格结了婚。
我的母亲是在怎样的房子里长大的呢?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所房子“又高又窄,既黑暗又阴冷,很是令人压抑”。那么,母亲又是怎样形容自己父亲的呢?她的父亲“是一个教条式的人,一个严肃认真到让人心生恐惧的人,一个随时准备进行道德劝诫的人”。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富裕的工人阶级过着美好的生活。远足、赛马、聚会、庆典等活动可谓层出不穷。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一场盛筵。弗劳尔排屋并不会沉郁冰冷,左邻右舍也都很友好。艾米丽就是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宗族里长大的,后来投进了约翰·威廉·麦克维格的温情臂膀。这个臂膀的主人一定是深爱她的,所以才会向她求婚。不过在这场婚姻中,这个男人期待着艾米丽能够和自己的野心相匹配,在他企图脱离工人阶级的时候,期待着艾米丽能够迎合自己这可怕的势利行为。我可以想象出,如果能回到过去,艾米丽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欢呼雀跃的,想要回到自己的平凡之家去,回到有舞会和赛马的美好时光里去。在丈夫家里,她时时忍受着大家的不满,那些不满的声音,如同冰冷的细雨,逐渐打湿了她的心。或许正因为如此,艾米丽才会在三十二岁便香消玉殒。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