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评传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mb。
书籍内容:
前言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若干年来学术界争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话题。记得有一年在曲阜开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在大会之外开过一个小型座谈会,题目叫"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我曾对召集人建议,题目似应叫做"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意谓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建议是否被接受,我不管。在会上,发言者都是不同程度地肯定传统文化的。但对传统文化本身,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很自然。记得有一位年轻学者提出一个看法:优秀的东西未曾成为传统,传统的东西未必优秀。
我体会他的意思是,这里说的传统,指的是官方所提倡的传统。因为他所举的例子是,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扼杀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照我的理解,文化传统不只是一个。官方提倡的固然是传统;非官方的,学术界自身也有传统。从历史发展来看,总是先有学术界自身发展起来的传统,然后才被官方所承认,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而那未被官方所承认的学术思想,也可成为传统,只是未占统治地位而已。因此,传统并非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如在先秦,儒学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到汉以后才被官方"独尊",但"独尊"并非独存;儒学以外的学术,有的沉寂下去了,有的还可在民间传播、发展,形成传统。又如在宋理宗之前,程朱道学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理宗尊崇道学使之成为官学;在此之后,程朱以外的学术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得到复归和发展,以成其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分离,在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对立出现和国家产生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精神生产部门是附属于国家机构之中的,文化活动为国家所垄断,这就是殷周时代的"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背景下,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进一步发展,一是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使精神生产部门逐渐同国家机构相分离,一是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由最低一级的贵族演变为"四民"之首)。在这个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而"学下私人"的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孔子私人授徒讲学,使文化知识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那以后,我国的学术文化一直是顺着官学和私学两个并行的系统向前发展的。这种状况,到了宋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我们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兼顾官学和私学两个方面,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哲学领域,我们不但要看到唯心主义的传统,也要看到唯物主义的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疑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我们当然要注意研究它们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对立和斗争,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同时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派,有着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面对着共同的社会和思想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不同,也有相同的地方。对于唯心主义传统,我们不应采取简单的方法全盘地否定,但我们更应重视唯物主义传统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每个时代的文化,大体可分为学术、思想、政治三个层面。不同学派之间的斗争,大体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包括思想家的研究)大体上都要涉及到这三个层面。以南宋为例,道学和心学之间的争论,是唯心主义内部的斗争;而事功学派同道学、心学的分歧和争论,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路线的斗争;前者属于学术层面的斗争,后者属于思想层面的斗争。这些不同的学派同政治的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对南宋最大的政治问题--对金的和战问题,就是如此。不可简单地用唯物主义主战、爱国,唯心主义主和、卖国的公式去套。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某些学派之间的不一致,有时甚至表现为不同人之间的相互敌对,如南宋朝廷用政治手段来禁道学;而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又用政治手段来尊崇道学。
这样,就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画面,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把思想家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就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教训,发现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国学术界过去一个时间里对道学、心学的研究比较重视,不久前的宋明理学热就是证明。这是有其根据的,也是有益的。相形之下,对南宋事功之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薄弱。当然,我们并不企望也来一个事功之学热,但重视事功之学的研究,出现"南宋功利之学"的研究著作(如张岱年先生在为《南宋陆学》一书作序时所说),恐怕也是很自然的要求。
值此匡亚明先生发起并组织《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际,我选择了叶适这个人物来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以求教于学术界的长辈和同仁,以期引起对事功学派的重视,大家来共同珍视这笔思想遗产,这是我的一点心愿。
记得任继愈先生在一次会上讲过,学术研究切忌研究谁就爱谁。此言有理。因为学术研究需要冷静的科学态度,不宜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在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我还是不免喜爱叶适这个人物,写作时也有所流露。是耶?
非耶?任有识者评说去吧!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叶适可说是三者兼备。他有一段很有名的话:"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赠薛子长》,《水心文集》卷二十九)这是他对做人和治学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其中最使我敬佩的,是叶适之德。他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一生忧国忧民;他立志恢复(收复陷于金的北宋故土),力主改革,并终身坚持;他不畏权贵,敢于陈述己见,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一生多难,学为世嗤",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从不动摇;他不存门户之见,敢于为自己的论敌仗义执言。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此德,方能立其功(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出镇建康,打败金兵,保卫了国家)、立其言。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象叶适这样为国为民立下大功的,实属罕见。作为事功学派的思想家,叶适可谓有体有用,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道德文章,都令人敬佩。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叶适评传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