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注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 版 说 明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昌盛,名家名作接踵相继,令人目不暇接;正是此种繁荣,铺垫了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谓思想文化实乃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只要有思想文化的活跃滋长,民族精神可以起衰继绝,民族血脉可以雄劲康健。而文化的发达,首在继承。唯有继承,始有创造。而继承的关键在乎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故而,我们遴选二十世纪文化学术名作,重新校订出版,以便于各界读者阅读鉴赏与研究参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上海贝贝特文化传播公司编辑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
自 序
《史记·孔子世家》言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子思》二十三篇。沈约云:“《礼记》之《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然则《史记》之《中庸》,与《汉志》之《子思》为一欤?为二欤?而今《礼记》之《中庸》、《表记》、《坊记》、《缁衣》或即为《汉志》之《子思》欤?或为《子思》之数篇欤?斯固未可知。而今所传《礼记》之《中庸》篇,则固非《史记》之完本,明矣。近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中庸》,乃以己意略注之,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略录各家之说,以备参考。而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芝先生之说,录之尤众。虽不必尽同己意,而唐书醇粹而精深,戴书切实而通明,康书博大而新颖,马书简当而明析,皆《中庸》注家之英杰也。辑注既毕,命之曰《中庸注参》,爰为之序曰:《中庸》者盖子思述孔子之学,而益发辉光大之者欤?其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足见孔子学问之渊源;其称“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天时者占有时间者也;水土者占有空间者也,足见孔子之教因时因地而异;其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见孔子之教之大;其称“聪明睿知,足以有临;宽柔温厚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足以见孔子为教之态度;其言“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足见孔子为学之精神。故或者谓《中庸》之书,不翅孔子之行状,信不诬也。且后之大儒,莫著于孟、荀二子。《史记·孟子列传》谓“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一本门下无人字。则孟子盖亲受业于子思。故孟子书亟称《子思》。荀子虽以非孟子之故,亦因而非子思。然吾观《中庸》之言性也,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则子思之言,实开孟、荀二派。何者?孟子言性善,率性之说也;荀子言性恶,修道之说也。《中庸》又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前者则性善所本,后者则性恶所本也。他若“尊德性而道问学”,性善,故尊德性;性恶,故道问学也。“致广大而尽精微”,孟子重识大,致广大也;荀子贵专一,尽精微也。“温故而知新”,孟子重遵先王,温故也,荀子贵法后王,知新也。“敦厚以崇礼”,孟子道性善,故敦厚,荀子道性恶,故崇礼。若夫“极高明而道中庸”,则二子之所同尚,故孟子尊“孔子圣之时”,而荀子称“孔子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则孟、荀二子之学派虽异,举不能外乎子思《中庸》篇所言之恉,是研究儒家之学派者,于《中庸》一书,尤有不可忽者矣。然则吾今之辑是注,或亦不无小补乎?昔讲学南洋大学时,曾著《中庸通义》,久已刊布,今匆匆十余年矣。虽不敢谓学有寸进,然治学之方,今则大异于昔,欲举而弃之,又有所不忍,别再版行世,以觇今吾故我之异焉。
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北流陈柱柱尊序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
说 明
(一)《中庸》为儒家思想最重要之书,然古来注者或多失之迂腐,今注本,又多失之浅陋。本书辑注,力矫此二弊。
(二)鄙人所注,务使简易明白,所辑各家之注,自戴东原以下,多近代大家之言,均深受时代学术之影响,无陈腐之习气。
(三)戴震注《中庸》,世亦尚少传本。
(四)所辑各注,以近代大家为多。以古代之注,多已流行,近代之著作,尚颇少人留意也。
(五)所采之注家,为郑康成、孔颖达、朱熹、顾炎武、戴震、康有为、徐灏、徐绍桢、刘师培、马其昶、唐蔚芝、陈钟凡诸家。
中 庸 注 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柱按:
命犹生也。所生命连言。《论衡·骨相篇》云:“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是命有生义。“天命之谓性”谓天生之自然者谓之性。是人生之本然,不假于外者也。率,郑注云:“循也。”循此自然之性而行谓之道。道,路也,引申之为人生之道。好生而恶死,此生物之性也。有此好生之性,则循此好生之性而行,去死避难,以求遂其生生之性,是之谓道。然生物虽好生而恶死,然好之不得其道,或纵欲之过而自戕其生,或专欲之过而彼此相杀,则亦自取死亡之道也。故是道也,又必修而明之而后可。故君子修而明之以教于人人,故曰修道之谓教。
参考
戴震云:生而限之于天,是曰天命。凡分形气于父母,即为分于阴阳五行。人与百物,各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此之大别,各以气类。而同类之中,又复不齐。故曰:“天命之谓性。”有生以后,则有相生养之道,亦如气化之不可已。经传中或言天道,或言人道。天道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也。人道以生以养,行之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也。凡人伦日用,无非血气心知之自然。故曰:“率性之谓道。”然心知有明暗。当其明则所行不失,当其暗则有差谬之失。修者,察其得失,而使一于善。非于道之外,别为法制也,故曰:“修道之谓教。”篇内又以修身修道连言,身之实事是为道,道不可不修明矣。
康有为云:人非人能为,天所生也。性者生之质也。禀于天气以为神明,非传于父母以为体魄者。故本之于天。《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也。率,循也。循人人公共禀受之性,则可公共互行,故谓之道也。修,治也。道者可行之谓,尚多粗而未精。善道者以其法传之人人,故谓之教也。言孔子教之始于人道,孔子道之出于人性,而人性之本于天生,以明孔教之原于天而宜于人也。
刘师培曰:告子曰:生之谓性。仪征阮氏《性命古训》曰:性字本从心生。先有生字,殷、周古人造此字以谐声,声即意也。盖人秉性而生,故《中庸》言“天命之谓性”,《乐记》言“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庸注参》 - 插图1
书籍《中庸注参》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庸注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