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邦遗稿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9mb。
书籍内容:

乐邦遗稿
  宋 宗晓编

  乐邦遗稿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愚挺志于净业。誓欲均被有情同归实界。故缵集乐邦文类。行于世外余片文只义。暨随所见闻可益扶净业者。续又纪为乐邦遗稿。盖仿儒家典籍拾遗之说也。或辞之繁芿。则略举纲要。虽曰未备。庶少暨见焉。甲子春旦振笔故序。
  宗晓编次乐邦前后两书。随事标题尽之矣。静而思之。此书专导群生归于净土。亦可目为乐邦归志。盖惟人人本有唯心乐国。何籍劬劳肯綮修证。嗟乎枉入诸趣。久而忘返。昔人兴叹。请看路傍埋朽骨。其中多是未归人是此也。兹幸佛祖开辟横截要津。故今得以捃摭。毗赞助发人之信心。俾夫踊跃其修者。则明了归途。不踌躇于生死两岐之间。诚要道也。又名归志。良在斯矣。览者果不负故乡之归。始信莲华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勉之勉之。

  净饭王与七万释种皆生净土

  大宝积经第七十六卷。佛告父王净饭曰。汝于佛法中。当勤精进修不放逸。大王。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众生亦应是佛。佛言。若不放逸颠倒见众生者。即是佛也。大王。一切法无生无动无摇。无取无舍。无有相貌。无有自性。大王。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佛说是法时。王与七万释种得无生忍。尔时世尊而现微笑。马胜比丘以偈问佛。佛答曰。我现寂灭笑。马胜当谛听。我今如实说。释种决定智。诸法不可得。释种皆得知。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

  十二光如来尊号

  大本无量寿经。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光明最尊第一。一切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恒河沙佛刹。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除。身意柔软。

  弥陀佛国说三乘法

  大智度论云。佛出五浊恶世。于一乘道分为三乘。若尔。阿弥陀佛不于五浊恶世受生。何以复设三乘耶。答。诸佛初发心时。见诸佛以三乘度生。自发愿云。我今亦当以三乘法度生。

  净土水鸟树林说法

  大论又云。净土风吹七宝之树而出声者。欲使众生易闻法故。问曰。诸佛有无量神通。何以不变作。何须树木音声耶。答。众生甚多。若佛处处现身。众生不信。谓为幻化。心不敬重。有众生。从人闻法不悟。若从畜生闻法则信受。以希有故。又畜生心直不诳故。有人谓。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诳。以树木无心而有音声。则皆信受(论文九十三卷)。

  僧问讲弥陀经座主

  传灯录有僧。问讲弥陀经座主曰。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么生。讲座主曰。基法师道。真友不待请。如母赴婴儿。僧曰。如何是真友不待请。法眼代云。此是基法师语。

  大本弥陀忏赞佛偈

  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造。其第四卷列法华忏所礼十方佛号。各有偈赞之。其大本弥陀忏赞佛偈出自彼中。慈云乃采改成文。约佛佛道同。以赞弥陀耳。其偈曰。色相如金山。此赞东方善德佛句。面如净满月。此赞南方栴檀德佛句。身光智慧明。所照无边际。摧破魔怨众。善化诸人天。此四句赞西方无量明佛。乘彼八道舡。能渡难度海。闻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礼。此四句赞北方相德佛。论在资字函。

  小本弥陀忏赞佛偈

  胜鬘经说。舍卫国有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之女。号曰胜鬘。妻于阿逾阇国王。末利言。我女聪明利根。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即遣使与书。胜鬘得书。即说偈曰。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才说此偈。释迦即于空中现。胜鬘又赞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胜鬘说偈陈述本怀。佛即为授记别。号曰普光如来等。天竺小本四圣忏乃用此偈赞佛。自大智大愿力下乃忏主撰述也。

  波斯匿王观佛实相

  仁王经。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是名邪观。

  智者大师念佛五方便门

  天台智者大师示人念佛。有五方便门。凡观想西方求往生者。不可不修治。故文曰。凡住心一境。名为凝心禅。谓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今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曰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曰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至。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曰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方便随缘。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诤乱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名曰息二边分别禅。如是五门乃是从浅至深。若夫圆觉体性本无浅深。而浅深宛然。

  智者大师念佛禅门四教离念

  如上虽用五方便门观佛真体。又须明于四教离念。以示简偏取圆之意。故文曰。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折方空。即藏教小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假名。假名之心洞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证。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心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大乘圆教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也。

  观弥陀丈六三十二相

  观经第八像观云。是故行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至云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等。

  观弥陀八万四千相好

  观经第九真法身观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至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等。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乐邦遗稿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