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玄疏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mb。
书籍内容:
维摩经玄疏
隋 智顗撰
维摩经玄疏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止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 第三明宗 第四辨力用 第五判教相
释此五义即为二。一通释二别释。就通释五重。略为六意。一通标五义名。二辨次第。三引证。四明总别。五约观心。六对四悉檀。
第一通标五义名者。此经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不思议佛国因果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摄受为用。不思议带偏显圆为教相。故今明此经始从如是我闻终乎欢喜奉行皆明不思议也。
第二辨次第者。虽理绝名言非名言无。以设教故于无名之道假名相说。而名以召法法以应名。是以经之指归蕴在名内。故先标名。夫寻名得理。理即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经之体也。故次出体。体不孤致。求之有方。涉行修因。然后致果。故用佛国因果为入理纲宗。提纲目动故次明宗也。行因趣果。得果即能巧用权实折伏摄受利益众生。故次明用也。圣人设教随逗机缘。机缘不一。是以教有异同。故次明教相也。
第三引证者。嘱累品云。此经名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此即人法双题共标名也。观众生品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人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淫怒痴性即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也。又佛国品明。宝积献盖请问净土。佛所演答具说佛国因果。即是明宗也。室外弹诃室内摄受。不思议品云。菩萨住不思议能种种示现神力自在。如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故知此人法权实折伏摄受即经之用也。教相者通明此经与诸经教相有同异。故须判教相也。
第四明总别者。就前五条束为三意。初但标人法此即是总。次开体宗用此即是别。后明教相义兼总别。所以然者。初题人名名总三义。故名为总。今欲分别教门。应须分别体宗用之异。故名为别。人是别总。三义是总别。是则总总于别。别别于总也。所以然者。人名净无垢称。净即真性。真性清净即是体也。无垢即实慧。实慧因果即是经宗。称即方便巧能即是经用。引而申之故谓之别也。教相者既通明诸经同异。故义兼总别。此义虚玄恐未明了。今借近喻以畅滞情。譬如人身初受胎报。歌罗逻时即有三法。一命二燸三者心识。迄乎皓首犹存三事。总而为论共受人名。分而言之具有三法。虽复世间之境亦与妙理相应。所以然者。三法成身即况初总。心识为主即况前明体。风命相续即况前明宗。举止运为即况前明用。人道虽同种性殊别。即况前明教相同异也。类此五法上义可知。问曰。立此五义止明此经复通余部。答曰。众家立义厝意不同。今为五重总贯诸典。问曰。诸经教相互有差别。差别之教岂尽同五。答曰。譬如五阴成人人虽不同共禀五阴。又如经首通序五义五义虽同在事别也。
第五约观心释五义者。一切万法本自无名。无名而有名者皆从心起。故心即名也。心为体者。众生心性即真法性故云体也。心为宗者。此经云。如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即宗义也。心为用者。正观权巧折伏见爱故名用也。心为教者。此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即教相也。问曰。何俟约心释此五义。答曰。此经问疾品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故大智论云。佛为学问人从闻求解以树为喻。为坐禅人从心求道指身为喻。若因树生解是信行人。从身得悟是法行人。大智度论评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此人专修观解不寻经论。又云。有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此人止寻经论不修观解。又云。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此人外通经论内观分明也。又云。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夫圣人说法深鉴机缘。一音所演随根晓悟。若无道眼岂可。偏执一端故说法门必须双举。庶几学者了其明闇。问曰。观心五义与经五义为一为异。答曰。不即不异。问曰。云何名为不即不异。答曰。即理虽同异义有六。一者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真实即。六究竟即也。一理即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此是理即义也。二名字即者如大涅槃云。外人旧医虚妄计涅槃常乐我净。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有智之人终不说言是虫解字。今末世学问坐禅之人闻此大乘方等经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即大涅槃不可复灭。不究深义执此即名谓真解脱。是则同彼旧医虫道之过。此是名字即也。三观行即者。行人精通三观善识二谛三谛四谛开合不乱。信解分明能知此心即是解脱。愿行善巧入五品弟子伏忍之位。此是观行即也。四相似即者。如铁轮十信。虽是肉眼名为佛眼。法华经说六根清净之相是也。此即柔顺忍位名相似即也。五分证真实即者。从初发心得无生忍至金刚顶四十一地皆名分证。所以者何。如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此是分证真实即也。乃至十地等觉皆是分证。但有深浅之殊故有诸地阶级也。六究竟即者。即是妙觉一念相应尽不思议实相之境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仁王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尽源者是究竟即也。此六即者在理非殊。约其行解天人悬绝。岂得闻即便为一概。世间学门坐禅之人若不善解六即之殊多生叨滥。未解谓解未得谓得。堕增上慢起诸过罪。此岂学佛法得意者乎。今举一可以例诸。一切大乘深经或云众生即是佛即是大乘即是菩提即是涅槃。如是等明即是悉须用六即。义约一切皆不叨滥也。
第六对四悉檀者复为二意。一以四悉檀对前五义。二略释四悉檀起观教之相。一对五义者即为五。一对经名者。名即维摩罗诘。维摩罗诘即是世界悉檀也。二对体者。体即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是第一义悉檀也。三对宗者。宗是佛国因果劝修种种净土之行。即为人悉檀也。四对用者。弹诃折伏此即对治悉檀也。五总对教相者。以四悉檀起诸经教。与此经教有同有异。即是判教相知同异也。二明略用四悉檀起观教者。夫心源妙绝万法幽玄。诸佛菩萨若不用悉檀。岂能修三观而进道。演说教门而度一切。四悉檀起观教以通此经。略为七意。第一翻释。第二辨相。第三释成。第四起三观。第五起四教。第六起经论。第七起此经教。第一翻释者。悉檀是外国之语。诸师解释不同。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无翻者。外国有多含之言。此土无有多含之语以翻悉檀。例如修多罗名含五义。此土不的翻也。言有翻者。或翻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维摩经玄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