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宝生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9mb。
书籍内容: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大乘论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护法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有情恒为众苦逼  炽燃猛火烧内心
  善士意乐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礼善慧诸佛种  于众烦恼皆除灭
  与无依者作归依  能令极怖心安隐
  微笑降伏大魔军  明智觉了除众欲
  于此大乘能善住  深识爱源唯自心
  论曰。谓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识。
  释曰。此复何意。辄名大乘。本契弘心。坚持禁戒。遍诸生品。拔济有情。普令出离。获得难胜。无罪之行。极妙吉祥。是诸善逝。去而随去。无边大路。并所获果。圆满尊极。余不能知。由此义故。名为大乘。如经所说。言大乘者。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及佛胜果。为得此故。修唯识观。是无过失。方便正路。为此类故。显彼方便。于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品类难悉方处无边。由此审知自心相现。遂于诸处。舍其外相。远离欣戚。复观有海。諠静无差。弃彼小途。绝大乘望。及于诸有。耽着之类。观若险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纵如所许有其外事。然由内心意乐殷重弘誓力故。能到无边六度之岸。若异此者。所舍之物尽持行施。及所遗生。何能总遍令其欢喜。惬顺求心。此即便成无边际境。所为施事。无有竟期。又复所有广为利益有情戒等。于诸无障有情之类。随彼乐欲悉能称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觉资粮。由斯但自心。复何须外境。若许外事。复与正理义有相违。故知境无斯成胜妙。如仗自心妄生分别。作色等解。起身见等。无实不待外诸有情。而作所缘因生离染然于施等。各随其事。而能获果。实不假藉识外境事。
  若其识外有别境者。遂便依彼起诸烦恼。既被执取随转而住。见此过已心舍离生。深怀厌弃不悕大觉。既舍有情界如何欲弘益。由非摄取诸有生类。小心自度大行难成。然诸觉情依斯而转。方能长养菩提资粮。谓于客尘有为之事厌背心故证无为法。由无为法体不生长故。希余小寂偏证一边。无上觉山遂便沦退。若无外境爱厌俱亡。正觉之处斯成易得。岂非大悲常存于念。菩提萨埵极果方成。唯识之言。便为违害。然而大悲要托他身为缘性故。既除外境。但缘自识。此则便成怜自身故。利他为意大行方竖。唯顾己身寔乖弘度。虽陈雅责因斯无过。藉外相续为增上缘。于自识中现有情相。缘此为境起大悲心。于有情处而作弘益。此无相违。决定如是。应起信心。假令于彼色声等处一一推求彼无其我。设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舍故。既同所许无我为宗。当于何处欲兴悲念。于世共许当情妄执为所缘相以为有情。亦不应言。情所执事即是外境。由此应知。假令不乐理必许然。但于自识现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是故定知无其外境。若离于识必不可得。是颠倒故。何谓颠倒本无外境见为实物。非妄执故。终能获得无上之处。可为应理唯识之见。是真实故。为彼方便深成称理。
  如何得知斯为实见。三界唯心是诠说故。凡有诤事欲求决定。须藉二门。一顺阿笈摩。二符正理。谓欲为彼信证圣人无倒宣说。所有传教引阿笈摩。若为此余不信之者。应申正理。或可为彼二人俱陈两事。如所信事令安住故。陈其正理。又为显其所论正理。有依仗处说阿笈摩。由其正理不依传教。未见真者所有言说。无非谬故名强思构。是故应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托之处。或于自部有力用故。为此先陈阿笈摩教。尔来据义依大乘说。即第七声目其所为。谓欲证得彼大乘理说唯识观。是真实故。此不虚性。以阿笈摩善成立故。又若唯据言说大乘。犹如于义。假名乘者。依第七声所说声也。谓即依托大乘言教聚集之处。真实句义而成立之。但唯是识为欲明其所立宗义。于大乘教而引一隅。显所立宗。不于自教有相违背。
  此复何故名阿笈摩。辄自引证说斯言耶。谓从能说如理教者。假彼相续为增上缘。此教方生。于其听者识之差别。体有功能现前而住。或是亲闻或复传说。于所诠事当情相状。次第而生犹如笔画。章句形段昉然明现。从他来故名阿笈摩。若复有时自生忆念随顺本相识方生者。从彼生故得阿笈摩名。犹如自说名为佛语。德者义相。为智因故名智资粮岂非一切但唯有识。此违所许故。及自语相违。理固不然。非由于色有别异故。依识差别而为建立。如无色界所有差别。如无色界实无其色。但依于识分为四种立空处等。余界亦然。设复说三。于识何妨。犹若有情虽无差异然而安立欲色界殊。据其所系色差别故。色虽无异别立无过。
  岂不诠教言唯有心。今此立宗言唯有识。说违本教谅在凭虚义有所归。诚无斯过由其先许心意识了。是名差别。由同体事名不俱陈。故以异名而宣其义。即此唯了之言非众共许。欲令解义取共知声。更陈余号。复更显与经不相违。重说意识二声。况彼二义知体不别。即是其果。若欲要明不违经者。心了二声同其一义。明不违教。释妨已周。何须更说意与识耶。若说了声心异名者。心望心所是别有体犹如于境同生之类。念昔睡等便成是无。此则前后理相违背。实无此过。有所由故。此中心言许有相应。即是了言兼摄于彼。若如是者。识外之境心意诠故。于其心处更置唯声。意有取遮以为其果。境若无者遂成无用。唯声不遮。可如来责。现遮所缘境。如何言无用。若如斯解。由同生法及所缘境俱是离心别有其体。一便遮止。一乃见留。岂得事无由绪而空谈。自爱若无别意。诚如所诘。然由于境心聚共缘决断等事同类性故。于心所处假说心声。复为遮其非所许事。故于心处更置唯声。纵有所谈此还非理便成。亦是不取心言非一处显真假二事俱能彰显有力用故。如牛等声于心所处置此心言说心声时真事便舍。如于边鄙假说为牛。垂胡等事理定应弃。有言本意二事俱说。亦应更作一种异声。用表斯义或可摄声。撮略而显依俗论法。犹如欲声而为辩释。非唯自意能为巧释。元其绪系生决定耶。亦复不由有染等言。苏呾啰中有染等说。于其遮遣无有力用。于彼亦有有境言故。境亦不遮所说唯声。便成无用。若言外境非理须遮。无阿笈摩摩呾啰声。二处同故。随遮一事无决定因。是故须依异宗之见。心心所法体不相离。但位有别。即此唯声能遮外事。同生之法。无不遮故。凡总相声所有诠名。于其自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成唯识宝生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