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藏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mb。
书籍内容:

决定藏论三卷

大乘论
决定藏论三卷
梁三藏法师真谛译

  

决定藏论卷上
心地品之一
  智慧靡不通  于净更无治
  济世论世尽  顶礼最胜尊
  法如所说者  静地道为道
  未解此三法  世转如轮转
  圣僧住于法  过缚过余众
  十分八分八  果道道果故
  若诸大士夫。欲造论益无知人倒见疑者。所言利益。从正智生。言正智者。出决定藏论曰。本已说。地今广分别解此地义。善答问难。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识普为种本。云何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
  盛识普种本  深细流如溢
  不为凡人说  恐生我见故
  郁陀南(梁言持散)
  执持本分明  种本非是事
  身受无识定  亦非气绝者
  以此八种因缘知有阿罗耶识。若离此识根有执持。实无此理。执持有五。一者阿罗耶识持先世业。复从现因后诸识生。如佛阿毗昙说。因根尘心业诸识得生。二者善不善等六识得生。三者于六识中若有一无记识。而独是执所摄持者。无有是处。四者诸识各依根生随生一识根有执持。余根应无。五者诸根数执持。义则不然。以此五义。因阿罗耶识是故诸根名有。执持本者从初诸识不得俱生。亦无是处。若人问言。有阿罗耶识诸识俱生。答曰。如是。汝言无者则为过失。何以故。有实义故。如阿含故。二识俱生。何以知之。如有一人欲得见闻。乃至于知诸识各各自根尘。心欲无异根尘无异。一识得生余者何妨。此为实义。阿含后说分明者。诸识不俱取境不了。若以心识与眼识等为伴取境。是则分明。何以故。曾行诸尘。然后追思多不明了。识识不俱意独缘故。不如缘现则易明了。识识俱故。故知俱生种本者。若离阿罗耶识眼等六识互为本者。则无是处。云何知耶。善识灭时不善心生。不善识灭善心复生。善不善灭无记心生。下界心灭中界识生。中界心灭上识即生。上识亦灭下心还生。有漏识灭无漏心生。无漏心灭有漏还生。故知六识不互为本。如次第心灭。于无数劫还更得生。故知阿罗耶识以为种本非是事者。诸识不俱则无此事。何以故。此有四事。一者器事。二者捉身事。三者言是我事。四者于尘事。如此四事念念俱生。若言一识于一念中知四事者。无有是处。言身受者。若离阿罗耶识有身受者。则无此义。云何知耶。犹如有人若实心作不实心作。要先思惟。若定心不定心诸受于身种种多生诸受得生。故知有阿罗耶识有无识定亦无此义。何以知之。若入无想定入无识定者。六识皆灭。此人应死。如佛所说。入无心定而识不灭。言非气绝者。若离阿罗耶识有气绝者。无有是处。云何知耶。如善恶二人临命终时。善人足冷暖上至顶。顶若冷时人命即灭。恶人死时从顶冷至足暖气灭时此人命终。意识常在身。阿罗耶识持身故。阿罗耶识灭而身即冷。便不觉触。此冷暖二事不由意识故。知有阿罗耶识。
  郁陀南。
  境界相赖起  更互为因缘
  得共相应生  与烦恼俱灭
  略说四义。知有阿罗耶识事。一种现有灭境界者。阿罗耶识因二境生。一者在内持事故。二者在外持器。不能分别诸相貌故。此内持者。执着邪我见习势力。与根色俱时而执持者即为境界。此欲色界有。无色界中唯有执着邪我见习势力。二者在外持器不分像貌者。在内为阿罗耶识所持即持外界。譬灯持炷油在于内而有外照。阿罗耶识事内外亦尔。此境界者甚深妙细。若以世中多闻智人。亦不能了此境。是恒而有异。云何无异。从初一念来被持境。乃至于死生一味事。阿罗耶识于境界中念念生灭。在欲界中取境微小。于色界中取境广大。于无色界无量空处无量识处取无量境。于无所有处取微细境。于非有想非无想取境甚深微妙。此两境故。微妙故。一味故。念念灭故。微小境故。广大境故。无量境故。微细境故。甚深微妙境故。知有阿罗耶识事。相赖起者。阿罗耶识与五心数法相赖得生。思触受想及于作意。此五大地。是报所摄五法微细。世中智人所不能了。同缘一境无有别异。共不苦不乐无记受俱。余四亦尔。大地心数法相赖故。同报相赖故。微细相赖故。同缘一境故。非苦非乐相赖故。无记相赖故。知有阿罗耶识相赖而起。更互为因缘者。阿罗耶识与余诸识互为因缘。此义有二。一者种本。二者依托。云何种本。诸善不善无记等识。皆因阿罗耶识以为种本。依托者。阿罗耶识持诸色根五识得生。不持不生。有阿罗耶识时意识得生六识。二事为阿罗耶识更互因缘。一者现转增长种本。二者未来欲生之时令受报故。增长种本者。诸识生善不善无记念念熏修。阿罗耶识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后生诸识渐增长善恶转胜。令受报者。有识于善不善有力者。未来世令阿罗耶识受果报。种本故。依托故。能增长故。令受报故。知有阿罗耶识与诸识互为作因缘。得共相应生者。阿罗耶识或共一识相应得生。如说于心心有我见憍慢为相。于有意识于无意识阿罗耶识恒相应生。此我慢心取阿罗耶识为境。言是我言有我为相。或二识俱生。谓于意识。或三识共生。谓于意意识。于五识中随取一识。或四识相应生。于五识取二识。乃至于五六七识共生。六尘现在前故。此意识依心得立。因心未灭之时意识不解缚故。因心若灭意识则解。意识有二境界。他尘境界。自尘境界。他尘者。谓取五识尘为境。自境界者。谓取于法。而此意识于余七识有异义故。阿罗耶识与六识三受相应共生。谓苦乐不苦不乐。于欲界人天畜生饿鬼少分有三受。与自不苦不乐受共生地狱道。苦受不离。托阿罗耶受共生。三禅地。唯有乐受托阿罗耶识受共生。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唯有不苦不乐受托阿罗耶识受共生。如是六识中善不善无记法与阿罗耶识相应共生。又阿罗耶识与诸识相应共生。与客三受客善不善无记诸识相应得生。不得相杂。何以故。不同境界生故。犹如眼识俱生不与眼杂。阿罗耶识与诸识俱生不得相杂亦复如是。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复如是譬如流水与波俱生。无有妨碍。又如明镜诸像俱生不相妨碍。于阿罗耶识而与诸识相应得生。无有妨碍亦复如是。复如眼识。或取一色一种一相。或取多色多种多相。耳识于声。鼻识于香。舌识于味。身识于触。亦复如是。意识遍取种种诸相无有妨碍。分别六识其义如此。心界于前已说至于灭时与四烦恼共相杂生。我见憍慢我欲无明。此四烦恼于定不定地。于善不善无记法中。无有妨碍。即是秽污无记之法。是故阿罗耶识而与诸识相应生故。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决定藏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