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中国学十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域外中国学十论
葛兆光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域外中国学十论/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
(名家专题精讲)
ISBN 7-309-03377-9
Ⅰ.域… Ⅱ.葛… Ⅲ.汉学—研究—世界 Ⅳ.K20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75192号
缺席的中国(代序)
最近读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民族─国家与暴力》(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凡是读到与中国有关的段落,总不免多看上几眼,当然,这是因为自己关心的面向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缘故,遇到西洋、东洋人的书中有讨论中国事情的,总是格外留意。吉登斯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中国,想来是讨论全球问题与普遍理论的西方学者视野中,已经有了“中国”的存在,尽管他们常常是带着西方人的居高临下,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映射自身的“他者”(the other),不过西洋那些顶级理论中,中国总算成了他们叙述中的世界的一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不过,当我读到下面一段文字的时候,却大吃一惊,突然让我起了一个疑问:“他们说的是中国吗?”或者真的是本书译校者王铭铭所说的,中国只是他们理论书写时的一个“想象的异邦”?
这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唐时期的中国,相对来说就不存在来自外部攻击的严重威胁,那时对老百姓的控制也是相当成功的。……社会秩序被依次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军队同土匪、盗贼、乞丐均居于社会的低层,士绅集团居于上层,其他等级依次为农民、工匠和商人。通常并不会给予军队首领以政治职位,而且为了防止部队及其指挥者之间的联合,还对他们进行轮番调动
(1)
。
据注释,这里的依据除了张仲礼的《中国绅士》(The Chinese Gentry
)之外,有艾伯哈特的《中国史》(A History of China
)、费正清的《中国的思想与制度》(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这两位当然是权威,著作当然是名著,不过,如果翻译没有问题的话,吉登斯从这两部著作中得到的结论却是让我觉得不怎么对。首先,唐代并不是不存在外部的攻击和威胁,突厥、吐蕃、回鹘、云南轮番与唐王朝为敌,在唐王朝鼎盛的时期,尚且对四裔无可奈何,在安史大乱之后,外患更是令人忧心如焚,不要说相对处于弱势时的代、德宗时期,就是渐渐强盛的宪宗时代,也免不了异族的种种骚扰和进攻
(2)
。其次,且不说唐代的军人是否如此下贱还是值得考虑的,就是“士农工商”的等级差异,在唐代是否真的还像传统时代一样天经地义,这也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可是,这些出自中国学家之手却又不是专门研究的中国学著作,并没有对当时社会阶层的异动有深入的考察。再次,是谁说的唐代军队首领不能得到政治职位?难道唐代历史上的藩镇都是自封的么?所谓军队的互相调动究竟是对当代中国政治的了解,还是对唐代历史图景的想象?而皇帝的军事决策权究竟有多大,那个时候,各路藩镇无视王朝的权威,竞相比赛似地向中央挑战,难道不就是因为他们拥兵自重么?如果考虑到中晚唐的情况,大多数军队恰恰不能依从皇帝的旨意随意调动,而大多数地方军队的首领,恰恰应当说都拥有很高的政治职位。
吉登斯不懂中文,虽然他来过中国。他对于中国的叙述,其实是借了另一些懂中文的西洋中国学家的叙述,在西方,很多由中国学家表述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支持着各种各样关于“世界”的理论,只要这些理论家希望他们的论述是关于“世界”的,他们就只好凿壁偷光式地向中国学家挪借关于中国的知识。可是,他们一不留神就出了纰漏,这应当怪谁呢?
其实,这一类情况很多。在我们的学术研究界,对于使用第二手资料的鄙夷一直是很厉害的,不过对于这些来自西洋的顶级理论家,有时候,口气就似乎软了下来,这些人心里在想,谁叫他们是洋人呢?仿佛是外国人就可以网开一面。谁叫他们是讨论全球普遍性理论的呢?似乎口气很大的人就可以不拘小节。近来对国人的批评风气渐渐弥漫,彼此针尖麦芒的,火气也颇不小,不过,碰上洋人、洋著作就采取了双重标准,仿佛洋人就可以拥有“治外法权”似的。仔细想想,信口雌黄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国人。就以被列入经典的为例,不必提曾经是争论焦点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仅仅在我的记忆中,比如有名的布留尔(L Lévy-Bruhl)《原始思维》,据说他关于原始人的思维的想法,是读了沙畹译的《史记》后才产生的,不过他的很多材料却来自格罗特(J.J.M.Groot)的《中国宗教系统》(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六卷本,且不说他的西方视角与西方观念,就是对于中国事情的判断,他也不得不接受格罗特的说法,于是,对于“四”这个数字的论证中,他引述了格罗特关于中国的四方、四季、四色、四神,但是,偏偏这些中国例证可以说明的并不是四而是五,所谓的“联想关系”的根本恰恰是“五行”
(3)
,只取四而不取五,其实并不能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时空的“立场”;同样,他所相信并用来论证世界普遍性的原始祈雨风俗的一个支持例证,就是格罗特说的中国某些地区人们完全负担寺院的开支,因为他们相信寺院能够调节风雨,可是,这种说法即使有一些根据,却也不是普遍性的,根据何兹全、谢和耐(Jacques Gernet)等人对古代中国寺院经济的研究,寺院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支持系统,而在二十世纪之初也就是格罗特在中国调查的时候,寺院的主要功能中,祈雨大约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说起来,格罗特的书虽然是以“中国”为名的,但是实际上他只是以他在厦门的调查为基本依据的,特别是他的著作虽然出版于1892年至1910年,然而他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个古老的空间世界的广袤,也没有注意到更新的时间流驶的加速度,于是,听信了他的话的布留尔才会下这样一个判断:“要让中国弃绝她的那些物理学家、医生和风水先生却很难”
(4)
,可是,正是在格罗特出版他的六卷本的时候,主流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传统以及“物理学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域外中国学十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