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不花 2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闻一多的旧体诗和方言诗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在近代作家中,闻一多是一个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多面手”。
  他会画画――他留学美国,本来就是学西洋画的,曾参加过纽约一年一度的美展。“可惜”送去的10多幅画,只有一幅获得一颗金星。不过这“可惜”也许正是“可幸”,使他不成为第二流的画家,而成为第一流的诗人。他会治印。抗战时期他在昆明作个穷教授,收入难以糊口,曾正式“挂牌”,鬻印以补家用。他的治印在战时后方很有名气,成就似乎比他的画大很多。当然在闻一多的各种才艺之中, 自是以他作为“诗人”的成就最大。
  谈到诗才,他也是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当然是他的“新诗”,但他也会写旧诗,而且据说他的英文诗也写得很不错,曾吓倒美国大学的一班“小子”――有个和他同学的美国“小子”,在校刊上写了一首侮辱中国人的诗,闻一多立即写了一首诗还击他,令得他的美国同学大为惊服。
  他的英文诗是写给美国“小子”看的,不必谈它。他的“旧体诗”似乎也写得很少,但我看到过他的三首旧体诗,倒觉得颇有意思,不妨介绍出来,以供同好欣赏。
  第一首是说他何以重写旧诗的。小序云:“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口,纪以绝句。”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缺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第二首题目为《释疑》,写出他对于诗(推广及其他艺术)的见解。诗云:

    艺国前途正杳茫,新陈代谢费扶将。
    城中戴髫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
    求福岂堪争弃马?补牢端可教亡羊。
    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万丈长。

  第三首题为《天涯》,写出了他对诗的热爱。诗云:

    天涯闭户睹清贫,斗室孤灯万里身。
    堪笑连年成底事?穷途舍命作诗人。

  第三首自陈抱负的不说,从一、二两首看来,他虽然是个会写英文诗的留学生,但绝对不象胡适之流的唯洋是尚,而是重视祖国文化的。
  正是从这点出发,所以他的新诗很少欧化的味道,而是带有泥土气息的道地的“中国诗”。
  我以前谈过,他最看不起胡适的新诗,在批评《尝试集》的一段中,曾说过“音节之可能性自寓于一种方言”。方言中“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他有一首用北京话写的新诗,并不求其叶韵,而自有“音节”之类,可能就是为了要证实他的这个见解吧。
  诗题为《飞毛腿》,写的是北京的一个“黄包车夫”的生活。

  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蹩扭,
  管包是拉了半天车得半天歇着,
  一天少了说也得二三两白干儿,
  醉醺醺的一死儿拉着人聊天儿。
  他妈的谁能陪着那个小子混呢?
  “天为啥是蓝的?”没事他该问你。
  还吹他妈什么箫,你瞧那副神儿,
  窝着件破棉袄,者婆的,也没准儿。
  再瞧他擦着那车上的两大灯吧,
  擦着擦着问你曹操有多少人马。
  成天儿车灯车把且擦不完啦,
  我说“飞毛腿你怎不擦擦脸喇啦”
  可是飞毛腿的车擦得真够亮的。
  许是得擦到和他那心地一样的!
  瞎!那天河里飘着飞毛腿的尸首
  ……
  飞毛腿那老婆死得太不是时候。

  这首诗是有着“冷隽”的味道,可是“冷隽”之中又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同情――尽管“诗人”与“飞毛腿”之间还有距离,他是站在一旁看“飞毛腿”的不幸的。但在他那个时代,一个留学生出身的诗人,面能为“黄包车夫”写诗,也是很难得的了。

  
挽聂绀弩联
[日期:2005-8-6] 来源: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聂绀弩是名作家,也是老报人,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北京逝世,享寿八十三岁。同年四月八日,北京文化界的朋友给他开了个追悼会,许多作家送来挽联。现在选录几副。
  钟敬文联云:

    晚年竟以旧诗传,自问恐非初意。
    老友渐同秋叶尽,竭忠敢惜余生。

  绀弩本是以杂文著名的,据他在《散宜生诗》的自序中说,他是在一九五九年才开始写旧体诗的,当时他以“右派分子”的身分,被“下放”到北大荒的某一农场劳动,“一天夜晚,正准备睡觉了,指导员忽然来宣布,要每人都做诗,说是上级指示,全国一样,无论什么人都要做诗。……于是这一夜,第一次写劳动,也第一次正式写旧诗,大概大半夜,就交出了一首七言古体长诗。”这真是“趣事”。但更“妙”的是,第二天“领导”却宣布他做了三十二首,因为他这首七言古体长诗共有一百二十八句,这位领导以为四句就是一首,于是就说成三十二首了。不过这个“妙事”却使得聂绀弩在旧体诗的领域中开辟了新境界。
  钟敬文是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和聂绀弩是同一年(一九零三年)生的,四十年代后期,他和聂绀弩一样,也曾来香港“避难”,任香港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绀弩的旧体诗集《三草》中有赠给他的诗多首。
  聂绀弩在文学领域上的两大成就,一是杂文,一是旧体诗。他以杂文的笔法写诗,这也是他的旧体诗的特色之一。钟敬文的挽联只提他的旧体诗,另一位作家何满子的挽联则兼及杂文。何联云:

    从坎坷中来,旧诗洗宋唐陈套。
    为战斗而作,杂文及鲁迅精神。

  “坎坷”,不得志的意思。聂绀弩是在“下放”北大荒劳动的期间开始写旧体诗的,其“坎坷”可知。绀弩的旧体诗是最擅长运用旧瓶装新酒的;其杂文亦堪称可继承鲁迅。此联可作文艺评论看,其评聂绀弩的旧诗和杂文,亦堪称的评。
  启功教授一联则于论诗之外,兼及他的遭遇。联云:

    革命抱忠心,何意门中遭毒手。
    吟诗惊绝调,每从强外发奇音。

  聂绀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门中遭毒手”云云,则是无须详注的了。“奇音”二字可用胡乔木为《散宜生诗》所写的序文作注,在那篇序文中,胡乔木认为聂绀弩的旧体诗是“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枝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上联为死者的遭遇鸣不平,下联为死者留下的“奇绝”诗篇而赞叹,堪称写出了绀弩的“其人其诗”。此联悬于追悼会的礼堂门口,据说是最受注意的一联。
  对聂绀弩的平生和成就都谈到的是陈凤兮女士的一联: 

    新闻记,古典编,杂文写,无冕南冠,白发生还,散木岂不材,瘦骨嶙峋,绝塞挑灯题野草。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盛世颓龄,青春焕发,故交伤永别,千蝶旷代,骚坛刮目看奇花。

  知道陈凤兮名字的或者不很多,但知道他丈夫名字的一定不少。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已故报人、作家金满城,中国的第一部《性史》就是由他编著的(其实金满城在文学事业上最大的成就是翻译,他是法国留学生,曾翻译法国作家法朗士、巴尔扎克、莫泊桑等许多名作)。解放后金满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和绀弩是同事,两家是经常来往的。
  略加注释。上联写聂绀弩的生平,聂是新闻记者出身,曾在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任职(一九二八),解放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此是“新闻记,古典编”的“本事”。聂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旧体诗集名《散宜生诗》,取《庄子》说的“散木不材”,因而可以避免斫伐之意。但聂绀弩虽然自比“散木”,实是大材,故联中说“散木岂不材”也。聂是在一九七六年以“国民党县级以上人员”的身分获特赦的,他有“穷途痛哭知何故,绝塞生还岂偶然”的诗句。在北大荒时,某年鲁迅忌日,他曾以鲁迅《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此是“白发生还”和“绝塞挑灯题野草”的本事。上联写聂的生平,下联则是说他的旧体诗。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取材自聂纶弩《题野草・墓碣文》一诗。 

    狂热浩歌中中寒,复于天上见深渊。
    以心糊口情何恻,将齿咬唇意岂安?
    我到成尘定微笑,君方入梦有初欢。
    谁人墓碣刊斯语,瞥见其人少肺肝。

  此诗本是隐括鲁迅的《墓碣文》一文的,陈凤兮用诗入联以挽绀弩,堪称“得体”。“我到成尘定微笑”一句,亦可移作聂的“自挽”。
  “千蝶旷代”则取意自聂柑弩《题野草・秋夜》的诗句,原诗云: 

    梦中微细小红花,有瘦诗人泪灌他。
    道是冬随秋去后,行看蜂与蝶争哗。
    夜浓恶鸟刚飞过,A眼鬼天快亮吗?【私家侦探注】
    火引青虫破窗入,刺天枣树尽杈。

  联语以“蝶”象征聂绀弩的诗篇,“干蝶旷代”喻其诗之美之奇,实为当代罕见也。
  还有一副挽联是聂的“倾盖八友”送的。联云: 

    松柏后凋,尽有严寒偏耐冷。
    氛埃粗落,不须雪涕更招魂。

  “八友”者,王以铸、吕剑、宋谋、荒芜、孙玄常、陈冷园、陈迩冬、舒羌是也。他们和聂绀弩一起,出了一本诗词合集,名为《倾盖集》。本是“九友”,绀弩谢世,就只剩下“八友”了。“八友”的诗词集是:王以铸的《城西诗草》、吕剑的《青萍结绿轩诗存》、宋谋的《柳条春半楼诗稿》、荒芜的《纸壁斋诗选》、孙玄常的《瓠落斋诗钞》、陈迩冬的《十步廊韵语》、陈冷园的《影彻楼诗词稿》和舒芜的《天问楼诗》。

  制作者注:“A”,原字左为“目”,右为“”之右边,音“节”,输入法无此字。

  
京华犹剩未残棋
[日期:2005-8-6] 来源: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聂绀弩逝世时,我在澳洲雪梨,从报上得知他的不幸消息,便即写了一副挽联,寄给北京《文艺报》(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刊出),悲怀难抑,下笔匆匆,工拙不复计矣。联云:

    野草繁花,香岛难忘编后话。
    微醺苦酒,京华犹剩未残棋。

  聂绀弩的年纪比我大得多,我读中学的时候,他已是享有盛名的作家了。当时(一九四零年)他在桂林编《力报》副刊,我刚进桂林中学,给《力报》投稿,蒙他取录,但未见过面。“正式相识”是十年之后的事。他担任香港《文汇报》的总主笔,我编《大公报》的副刊,那时方始经常来往。经常来往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嗜好――围棋。围棋一下,往往不能自休,他每天要写一篇《编者的话》,也往往因为下棋耽误,要报馆打电话催他回去写。不过他这《编者的话》却是别具特色的,是杂文式的时论,后来辑成《海外奇谈》、《二鸦杂文》等等在香港出版。
  他的杂文师承鲁迅,某年鲁迅忌日,他“以《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其一的题词有句云:“野草浅根花不繁,朝遭践踏暮芟删。”上比的“野草繁花”云云,即反其意而用之,言其将野草式的杂文在香港发扬也。一九六二年我做客京华,他曾挟围棋来访,一局未终,即因临时有事作罢。“微醺苦酒”句出自他的《淡淡的血痕中》题诗,“苦酒微甘酌与人,非醒非醉但微醺。”

  补记:聂绀弩这几首吊萧红诗,已于一九八二年编入他的旧体诗集《散宜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溥心畲的诗文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与张大千齐名
  谈完张大千,似乎也该谈一谈溥心畲了。他们都是近代著名的大画家,画名相埒,年龄也相若。(溥生于1896年,比张年长三岁。不过寿命却没有张大千长。溥是在1963年11月18日病逝台北的,享寿68岁。张大干在1983年4月2日病逝台北,享寿85岁。)溥心畲出身满洲皇族(祖父是清恭亲王奕忻),因此人称他为“旧王孙”。
  张大干能诗,溥心畲亦能诗,而且诗才敏捷,比之张大干犹有过之。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二人齐名,但却并无“文人相轻”的恶习,而是彼此推重对方,确实称得上是知交的。溥心畲曾有为张大千题照诗:

    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
    却似少陵天宝后,吟诗空忆李青莲。

  按:这首诗是他和张大干同在日本的时候写的,张大千以四海为家,他也是一样自伤飘泊,囱而以诗寄慨。少陵即唐代大诗人杜甫,李青莲即李白,李杜交谊极亲,他和张大千的交情也可比拟的。前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静农评此诗说:“这样真情流露,感慨万端,不特看出他两人交情,并且透露了他两人以不同的格调高视艺坛的气概。”

神龙隐现 是耶非耶
  溥心畲和张大干的交情,还可以从他为张大千一卷画册所题的文字见之。这段文字写得非常之有意境、韵味。如下:
  凝阴覆合,云行雨施,神龙隐见,不知为龙,抑为云也。东坡泛舟赤壁,赋水与月不知其为水月,为东坡也。大千诗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与诗,是耶?非耶?谁得而知之耶?
  台静农评此文:“寥寥六十来字,超脱浑成,极切合大千气度。尤妙者,所谓‘是耶?非耶?’语气,好象是受大千的题语而触发了灵感,因大千是册最后画的是他日本侍儿山田女史的像,题云:‘画成既题署,侍儿谓尚余一页,兴已闹,手亦倦,无暇构思,即对影为此。是耶非耶?静农何从而知之耶?是耶?非耶?已无从起心畲而问之矣!”
  按:张大千这卷画册,是大千在日本托人带给台静农的,因而他在最后一页的题记,有“是耶?非耶?静农何从而知之耶?”的风趣说话。溥心畲则是在台静农处看到这卷画册,在画册的空页上加上题字的,据台静农说他当时拿笔便题,不假思索便成妙文。后来张大干见了,也是非常佩服溥的捷才,事见台静农写的《怀旧王孙》一文。

楚云如见旧潇湘
  溥心畲的题画诗也甚多佳作,选录几首如下:

    题门人萧一苇所临之长江万里图(三首,录两首)
    (一)
    萧郎才俊出风尘,乱后吟诗泣鬼神。
    故国山河来笔底,不须恨作未归人。
    (二)
    山水横看万里长,楚云如见旧潇湘。
    恨无南去衡阳雁,空赋新诗对夕阳。

    题《宫乐团》
    柱旋金粟玉筝寒,宫女如花荐翠盘。
    凝碧池边初落月,君王赢得卷帘看。

    题《山水田》
    天未渺难极,边鸿不可闻。
    林端初过雨,岭表尚流云。
    水落枯岩回,沙干细路分。
    登楼烟暝合,无处望斜曛。

  溥心畲逝世时,其得意门人萧一苇挽以联云: 

    生我者亲,知我者师;忆昔函丈趋承,青眼常垂怜蹇剥;
    教之以道,化之以德,从此温颜永诀,伤心无处质疑难!

  
铿然一瓣莲花去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谈舒巷城的诗

  连日滂沱大雨,想起舒巷城的一首小诗《雨伞》:

  (一)
  有人雨阻归程
  在渐沥声中羡慕
  一个手中有你的行人

  啊,你撑起满天银雨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前。

  (二)
  在谁家沉睡的门外
  雨伞,你在雨夜中绽开
  如一朵水中的睡莲

  哦,你穿过灯下的迷鳎
  去时,越过路上的泥泞
  归时,携着一个无尘的梦

  这首诗的“意象”很美,如“撑起满天银雨”,“如一朵水中的睡莲”,“归时,携着一个无尘的梦”等等,都是很新鲜,?很有“诗境”的构思。他并不刻意押韵,但在音韵上也予人以一种和谐的美感,是一首经得起咀嚼的好诗。
  舒巷城的好诗常有“神来之笔”,再举他的一首《邮简上的诗》为例:

  (一)
  远航的窗外,云在天涯
  踏千层白浪而来
  人向东行,又是向西飞去
  而西飞却是向东行
  谁知道我耳畔的机声
  响过了多少
  鲤鱼门海峡的潮音

  (二)
  此时在遥远的东边
  正是万家灯火
  这里,客中的时间
  巳渡过了昨夜的银河

  但你可曾想到,我的思念
  竟象星光一样飞奔
  向着前一夜陆地上

  抬头与我共看星星的人从“耳畔的机声”,突然联想到“鲤鱼门海峡的潮音”,堪称“飞跃的联想”。从这首诗可以领悟到“时空交错”的写法。
  舒巷城能写新诗,也能写旧体诗,选录他的三首七绝如下:

    看羽毛球比赛(两首)
    铿然一瓣莲花去,如雪飘飘眼底明。
    白羽翻飞千变化,横空急鸟挟风声。

    峰回路转轻盈过,看似闲云却不停。
    各挽天河分界上,龙腾鱼跃扑流星。

    乒球曲
    横空跃马银球转,去也蹁跹急前催,
    直到旋光奔似电,四方霹雳爆春雷。

  写球类比赛,一要写出该种球类的特点,否则若是只用泛泛的形容词,就可能弄到羽毛球和乒乓球不分了。二要写出“动态”之美,一般而言,“动态”是比“静态”为难写的。作者在这里用上新奇的比喻,比喻又十分贴切,这就能够具体生动的写出了。例如羽毛球之如“铿然一瓣莲花去”,之如“横空急鸟挟风声”,都是设想奇特的比喻,尤其在“一瓣莲花”上用上“铿然”二字,本来是静态的莲花,也就显出“动态”了。这也可称为飞跃的联想吧。他的旧体诗和他的新诗一样,都是风格清新,时有神来之笔的。

  
谈罗孚的两首诗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1987年6月25日,上海新闻界和《文汇报》为名报人徐铸成的80大寿举行庆祝活动;徐铸成是上海《文汇报》的创办人,和上海新闻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官式”的庆祝活动在上海举行。北京方面,徐氏一些新闻出版界的朋友,则因未能来沪参加庆祝,在他寿辰之前一个月,趁他还在北京的时候,联合欢宴他。香港《新晚报》前总编辑罗孚也是参加欢宴者之一,并即席赋诗二律,为徐氏祝寿。
  罗孚这两首诗从北京传到香港,香港报纸的专栏作者亦有几位谈过。不过由于传抄之误,报上刊出的诗有一两个错字;同时由于诗中涉及一些《大公报》的故实,外人不易明了,解释亦难详尽。最近有友人从北京来,他在北京时曾与罗孚晤谈,罗孚为他解释诗意,并录原作给他。因此,特为转述。
  先说第一首。诗云:

    金戈报海气纵横,六十年来一老兵。
    早接瓣香张季子,晚传词赋庾兰戍。
    大文有力推时代,另册无端记姓名。
    我幸及门惭堕马,京华众里祝长生。

  今年既是徐铸成的80大寿,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60周年。故罗孚以“六十年来一老兵”誉他,至于“金戈”二字,除了是作为“报海气纵横”的形象化形容词之外,还有切合徐铸成身分之处,“金戈”是徐氏在香港某报写的文章的笔名。
  在“六十年来一老兵”之下,有罗孚自注云:“张季鸾先生晚年作文,署名老兵。”这个注解是和第三句“早接瓣香张季子”有连带关系的,同时还有另一个意义。
  张季子即张季鸾,曾长期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徐铸成30年代入《大公报》受张季鸾赏识。“早接瓣香张季子”云云,意即谓徐铸成得传张季鸾的心法也。有人以为这一句是罗孚自咏,认为辈份不对。其实不是。这首诗前面六句都是说徐铸成的。只有最后两句是罗孚说他自己。
  罗孚在给徐铸成的祝寿诗中插入“张季鸾晚年作文,署名老兵”一事,除了是含有以徐铸成可与张季鸾比拟的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掌故”。
  1935年,张季鸾50岁,于右任写了一首《寿张季鸾》诗。诗云:

    榆林张季子,五十更风流。
    日日忙人事,时时念国仇。
    豪情托昆曲,大笔卫神叭。
    君莫谈民主,同人尽白头。
    (注:季鸾为《民立报》旧同事。)

  “张季子”之称,就是首见于于右任此诗的。张季鸾虽然署名“老兵”,其实年纪并不很老,他卒于1941年,享年不过56岁。当然,论起张季鸾在报界的资历和贡献,足可称为老兵;但若论年纪,则徐铸成从事新闻工作60年,是“实指”的。于右任给张季鸾写祝寿诗,罗孚给徐铸成写祝寿诗,两事相类。
  “晚传词赋庾兰成”,庾兰成即南北朝时代梁朝的文学家庾信。杜甫有诗云:“庾信平生最萧索,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一句是把徐铸成比作庾信。不过我以为这个比拟略为牵强。
  不错,徐铸成的“平生”,固然也可用上“萧索”二字;但他晚年的作品,却不是以“词赋动江关”,而是以他愈老愈辣的文章名闻中外的。
  “大文有力推时代”也有双关意义,即“大文”二字,固可解释为徐铸成的“大文”;但也可以作为《大公报》和《文汇报》的缩写,徐铸成在抗战胜利后离开《大公报》,在上海创立《文汇报》,其后又在1948年来香港办港版《文汇报》,任总编辑。“大,文”二报推动时代的进步是有贡献的。
  “另册无端记姓名”,说徐铸成在“反右”及文革的遭遇,人所共知,不细述了。第七句“我幸及门惭堕马”,才是罗孚自述。“堕马”二字,用得很妙。
  再谈第二首。

    桂岭何曾鬓有丝,巴山长夜史如诗。
    江南风雨挥戈际,海角欢呼奋笔时。
    万里神州欢五亿,廿年恶梦痛三思。
    老来一事尤堪羡,依旧冰河铁马姿。

  报上刊出的这两首错了两个字,一是“鬓”字作“髯”,一是“如”字作“为”字。
  先说“本事”,40年代初,徐铸成任《大公报》桂林馆的总编辑,其时罗孚刚入《大公报》不久,他们就是在桂林相识的。但徐铸成当时不过三十五六岁,怎能“鬓有丝”呢?原来这个“丝”字不是指白头发,面是徐铸成有个笔名叫做“银丝”。他曾用这个笔名在《大公报》副刊写文章。(徐铸成用“虬髯客”,错作“髯”字更不可解了)
  桂林沦陷后,罗孚、徐铸成先后到重庆,又同事于《大公报》重庆馆,“巴山长夜史如诗”说的就是这段时间事。其时是抗战的最后阶段,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但也是长期抗战的壮丽诗篇。罗孚与徐铸成巴山夜话,都感到这个长期抗战有如壮丽史诗。若把“如”字改作“为”字,虽亦可通,但徐铸成和罗孚都没有把抗战史写为诗篇之事,就无实事可指了。
  “江南风雨挥戈际,海角欢呼奋笔时”,说的是1948年,1949年两年,他们在香港的事。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罗孚任副刊编辑:同年,徐铸成来香港办《文汇报》,任总编辑。其时是大陆“解放战争”的后期,1948年下半年的“淮海战役”共产党取得决定性胜利,1949年4月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下令渡江,徐、罗写的文章都曾为解放军的胜利欢呼。
  “万里神州欢五亿,廿年恶梦痛三思。”这就说到“四人帮”垮台之后的事了。“四人帮”垮台之后,徐铸成获得“平反”。从1957年的“反右”算起,约数是20年。20年恶梦虽成过去,惨痛的教训,还是值得三思的。
  “老来一事尤堪羡,依旧冰河铁马姿。”徐铸成近年已70多岁的高龄,依然“奋笔”为文,言人之所不敢言,故罗孚以“依旧冰河铁马姿”赞他。“冰河铁马”云云,说的既是品格,亦是文格。罗孚此诗亦堪称“善颂善祷”了。
  罗孚本是擅长写杂文、散文的,写旧体诗似乎是70年代以后的事。就我曾见过的而论,以这两首诗写得最好。

  
小令三首仿易安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叶嘉莹在写了上述那两首词之后,还有“下集”。这个“下集”,她有说明:“近写《水龙吟》及《水调歌头》诸词,友人见之,或以为气类苏辛,不似闺阁之作,因仿稼轩之效李易安体,为小词数首。”其中三首,发表于1979年12月份的香港《七十年代》月刊,距离她在该刊发表那两首“气类苏’辛”的长调,恰好相隔一年。词后附注。这个说明也是“注”的一部分。
  她的说明,需要略加解释。苏辛指苏东坡与辛弃疾。“气类苏辛”云云,即是说她那两首长调其风格与苏辛之词相似,不象出于女子手笔。于是她“因仿稼轩之效李易安体,为小词数首。”“易安”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自号易安居士),稼轩则是辛弃疾的号。稼轩词向以慷慨悲凉,沉郁顿挫见称,所谓“大声镗p,小声铿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是也。但这只是指辛词的主要方面,他也是可以作婉约词的。如《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祝英台近》的“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抒写儿女之态,其婉约处亦不输于易安。这些词一般认为是他的“效易安体”。
  “闲话”表过,言归正传。叶嘉莹那三首“仿稼轩之效李易安体”,并录如下:

    踏莎行
    黄菊凋残,素霜飘降。他乡不尽凄凉况。丹枫落后远山寒,暮烟合处空惆怅。
    雁作人书,云栽罗样。相思试把高楼上。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惟向天东望。

  这是一首表现作者对祖国深沉思念的好词。“黄菊凋残,素霜飘降”点明时间,但这个秋天的景象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感觉”;同样,“他乡不尽凄凉况”固然是说明地点,但“凄凉”云云,也可能不是实指景况,而是作者的感觉,是因某种感触而起的凄凉情味。
  “丹枫落后远山寒,暮烟合处空惆帐”是既写景,亦写情,说的也不单指异乡,“远山”云云,更具象征意义。简而言之,作者是为国事而担忧,不过这种担忧并非严重到对祖国失去希望,只是轻微的惆怅而已。至于令其担忧者为何,则在第二首《西江月》中有较清楚的表达,下面再谈。
  后半阕“雁作人书,云裁罗样。相思试把高楼上。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惟向天东望”则是全写对祖国、远人的思朝了。中国是东方古国,“明月在东天”的明月象征中国,“从今惟向天东望”说明了作者对祖国深挚感情。作者这些复杂的情绪写得非常含蓄,词家所谓“意在言外”是也。以“风格”而论,也确是深得“易安体”婉约之妙。当瓶上面所论,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未必尽符作者原意。
  再谈第二首。先录原词。

    西江月
    昨夜月轮又满,经时音信无凭。怪他青鸟误云程。日日心期难定。
    已报故园春早,春衫次第将成。莫教风雨弄阴晴,珍重护花幡胜。

  作者在这首词中写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心情(包括忧虑与期待)。
  作者自言“惟是词体虽效古人,词情则仍为作者所自有。即如‘青鸟误云程’一句,盖用‘汉武帝故事’中青鸟为西王丹传信之故事,以喻言加拿大邮政之罢工与怠工也;‘风雨弄阴晴’一句,盖喻言白天安门有大字报之活动以来,各刊物之报道纷纷也;‘春衫’一句,盖用《论语》中‘春服既成,之意以为游春做准备喻言今日国内为各项建设所做之准备也;‘护花幡胜’一句,盖用《博异志》所载唐代崔元徽以朱幡护花之故实,以喻言对今日百花齐放之情势当善自护持也。‘幡胜’即幡,谓旗幅之下垂者。唐宋人诗词中往往有之。亦或指妇女头上之饰物。”从作者的注解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作者的“词情”,亦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了。她是以一个华裔学人、天涯游子的身分,对祖国的情势变化,表现了深切的关怀。这首词的警句(亦可说是包括了这三首小令的最重要的一句)是“莫教风雨弄阴晴”,这也是作者“护花”心事的所在?要知“百花齐放”之情势得来不易,若是被“无端风雨”弄得“阴晴不定”,那就未免令人担心。所以作者的万语千言,归结为一句盼望当政者“珍重护花幡胜”!至于因何令得作者有此忧虑,词中涉及的“时代背景”,我准备谈到第三首时再说。
  懂得这首词是表现作者对祖国情势变化的关怀,我们也就可以更深一层的了解,何以作者会“怪他青鸟误云程”,以至令她“日日心期难定了。”加拿大邮政的延误,耽误私人邮件还是小事,国内的消息也阻隔了,她急切想知道国内局势究竟是阴是晴,这就未免心期难定了。
  再谈第三首:

    临江仙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余香梦求全删,故国千里隔,休戚总相关!
    (自注:“看字为韵字,读第一声。”第一声即平声。)

  叶嘉莹这三首小令可以作“组词”来看,三首词表现同一主题――海外游子关怀祖国,希望祖国一天好过一天,“莫教风雨弄阴晴”。故以“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作结束语。“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当系指“四人帮”时代,摧残文艺之花的风雨。
  作者写此三首小令时的“时代背最”为何?可以当年(1979年)北京某报在立春之日写的一篇文章来作说明,那篇文章引用辛弃疾《汉宫春》中的词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来比喻当时的“文艺气候”,堪称妙喻。那时百花齐放的政策,由于受到一些“左的势力”的干扰,是颇有“余寒未尽”的意味的。这种“左的干扰”不但令得海外学人担心,北京的《人民日报》亦曾多次发表文章批“左”。好在这种“干扰”也不过一时逆流而已,开放政策是变不了的。
  “春幡”是宋代女子时兴的一种头上装饰,常剪彩燕戴在头上。叶嘉莹的《西江月》中有“珍重护花幡胜”句,此幡胜亦是一作妇女头上饰物解的。叶嘉莹选用“仿稼轩之效易安体”,其亦有感于此词乎?

  
闻一多论诗鄙胡适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五四”以后,文坛上曾出现过新诗的热潮,郭沫若、徐志摩。康白情,朱自清,俞平伯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新诗作者。当时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尚未有诗集行世,但对于新诗的爱好则几近乎狂热的地步。据他的同学梁实秋说,当时流行的一些诗集,如《女神》(郭沫若作)、《冬夜》(俞平伯作)、《草儿》(康白情作)、《尝试集》(胡适作)等等,闻一多“几乎没有一部不加以详细的研究批判”。“喜欢文学的同学们每天络绎而来,每人有新的诗作都拿来给他看,他也毫不客气地批评。”
  胡适在“五四”时期以提倡白话文而自命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师”,(其实胡适的所谓“文学革命”是极不彻底的,中国新文学的真正开拓者是鲁迅:)那时也在大写白话诗,编为《尝试集》,也俨然以白话诗的“先驱者”、“大宗师”自居。
  尽管当时胡适“鼎鼎有名”,但对于他的新诗,闻一多却最看不起。闻一多最佩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闻一多认为白话诗必须先是“诗”,至于白话不白话倒是次要的问题。在他看来胡适那些“白话诗”根本就不能算是诗。他曾写了一篇《冬夜评论》,后来列为“清华文学社丛书”出版。《冬夜评论》本是批评俞平伯的诗集《冬夜》的,但其中有一段涉及胡适的《尝试集》:“胡适之先生自叙再版尝
  试集,因为他的诗由词曲的音节进而为纯粹的‘自由诗’的音节,很自呜得意,其实这是很可笑的事。旧词曲的音节并不全是词曲自身的音节,音节的可能性寓于一种方言,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其实闻一多不但是在诗的见解上与胡适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与胡适完全相反。说起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胡适是留美学生,闻一多也是留美学生,两人都写新诗。但在闻一多的诗中则常常表露出对美国的厌恶与对祖国的热爱,胡适却是把美国当作他的“祖国”。(胡适学成回国之时,曾有《舟中赏月》之作,自认美国才是他的“故乡”,回国反有回到异乡之感。)
  闻一多在美国所写的新诗,其中最出名的一首是《洗衣歌》,前有小序云:“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通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间道:‘你爸爸是洗衣裳的吗?’”
  原诗相当长,今录前面几段: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衷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诜,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邪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华侨在美国给人轻视,给人欺侮,诗人是满怀不平之气的。
闻一多的旧体诗和方言诗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在近代作家中,闻一多是一个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多面手”。
  他会画画――他留学美国,本来就是学西洋画的,曾参加过纽约一年一度的美展。“可惜”送去的10多幅画,只有一幅获得一颗金星。不过这“可惜”也许正是“可幸”,使他不成为第二流的画家,而成为第一流的诗人。他会治印。抗战时期他在昆明作个穷教授,收入难以糊口,曾正式“挂牌”,鬻印以补家用。他的治印在战时后方很有名气,成就似乎比他的画大很多。当然在闻一多的各种才艺之中, 自是以他作为“诗人”的成就最大。
  谈到诗才,他也是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当然是他的“新诗”,但他也会写旧诗,而且据说他的英文诗也写得很不错,曾吓倒美国大学的一班“小子”――有个和他同学的美国“小子”,在校刊上写了一首侮辱中国人的诗,闻一多立即写了一首诗还击他,令得他的美国同学大为惊服。
  他的英文诗是写给美国“小子”看的,不必谈它。他的“旧体诗”似乎也写得很少,但我看到过他的三首旧体诗,倒觉得颇有意思,不妨介绍出来,以供同好欣赏。
  第一首是说他何以重写旧诗的。小序云:“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口,纪以绝句。”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缺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第二首题目为《释疑》,写出他对于诗(推广及其他艺术)的见解。诗云:

    艺国前途正杳茫,新陈代谢费扶将。
    城中戴髫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
    求福岂堪争弃马?补牢端可教亡羊。
    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万丈长。

  第三首题为《天涯》,写出了他对诗的热爱。诗云:

    天涯闭户睹清贫,斗室孤灯万里身。
    堪笑连年成底事?穷途舍命作诗人。

  第三首自陈抱负的不说,从一、二两首看来,他虽然是个会写英文诗的留学生,但绝对不象胡适之流的唯洋是尚,而是重视祖国文化的。
  正是从这点出发,所以他的新诗很少欧化的味道,而是带有泥土气息的道地的“中国诗”。
  我以前谈过,他最看不起胡适的新诗,在批评《尝试集》的一段中,曾说过“音节之可能性自寓于一种方言”。方言中“自有一种天赋的音节”。他有一首用北京话写的新诗,并不求其叶韵,而自有“音节”之类,可能就是为了要证实他的这个见解吧。
  诗题为《飞毛腿》,写的是北京的一个“黄包车夫”的生活。

  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蹩扭,
  管包是拉了半天车得半天歇着,
  一天少了说也得二三两白干儿,
  醉醺醺的一死儿拉着人聊天儿。
  他妈的谁能陪着那个小子混呢?
  “天为啥是蓝的?”没事他该问你。
  还吹他妈什么箫,你瞧那副神儿,
  窝着件破棉袄,者婆的,也没准儿。
  再瞧他擦着那车上的两大灯吧,
  擦着擦着问你曹操有多少人马。
  成天儿车灯车把且擦不完啦,
  我说“飞毛腿你怎不擦擦脸喇啦”
  可是飞毛腿的车擦得真够亮的。
  许是得擦到和他那心地一样的!
  瞎!那天河里飘着飞毛腿的尸首
  ……
  飞毛腿那老婆死得太不是时候。

  这首诗是有着“冷隽”的味道,可是“冷隽”之中又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同情――尽管“诗人”与“飞毛腿”之间还有距离,他是站在一旁看“飞毛腿”的不幸的。但在他那个时代,一个留学生出身的诗人,面能为“黄包车夫”写诗,也是很难得的了。

  
挽聂绀弩联
[日期:2005-8-6] 来源: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聂绀弩是名作家,也是老报人,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北京逝世,享寿八十三岁。同年四月八日,北京文化界的朋友给他开了个追悼会,许多作家送来挽联。现在选录几副。
  钟敬文联云:

    晚年竟以旧诗传,自问恐非初意。
    老友渐同秋叶尽,竭忠敢惜余生。

  绀弩本是以杂文著名的,据他在《散宜生诗》的自序中说,他是在一九五九年才开始写旧体诗的,当时他以“右派分子”的身分,被“下放”到北大荒的某一农场劳动,“一天夜晚,正准备睡觉了,指导员忽然来宣布,要每人都做诗,说是上级指示,全国一样,无论什么人都要做诗。……于是这一夜,第一次写劳动,也第一次正式写旧诗,大概大半夜,就交出了一首七言古体长诗。”这真是“趣事”。但更“妙”的是,第二天“领导”却宣布他做了三十二首,因为他这首七言古体长诗共有一百二十八句,这位领导以为四句就是一首,于是就说成三十二首了。不过这个“妙事”却使得聂绀弩在旧体诗的领域中开辟了新境界。
  钟敬文是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和聂绀弩是同一年(一九零三年)生的,四十年代后期,他和聂绀弩一样,也曾来香港“避难”,任香港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绀弩的旧体诗集《三草》中有赠给他的诗多首。
  聂绀弩在文学领域上的两大成就,一是杂文,一是旧体诗。他以杂文的笔法写诗,这也是他的旧体诗的特色之一。钟敬文的挽联只提他的旧体诗,另一位作家何满子的挽联则兼及杂文。何联云:

    从坎坷中来,旧诗洗宋唐陈套。
    为战斗而作,杂文及鲁迅精神。

  “坎坷”,不得志的意思。聂绀弩是在“下放”北大荒劳动的期间开始写旧体诗的,其“坎坷”可知。绀弩的旧体诗是最擅长运用旧瓶装新酒的;其杂文亦堪称可继承鲁迅。此联可作文艺评论看,其评聂绀弩的旧诗和杂文,亦堪称的评。
  启功教授一联则于论诗之外,兼及他的遭遇。联云:

    革命抱忠心,何意门中遭毒手。
    吟诗惊绝调,每从强外发奇音。

  聂绀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门中遭毒手”云云,则是无须详注的了。“奇音”二字可用胡乔木为《散宜生诗》所写的序文作注,在那篇序文中,胡乔木认为聂绀弩的旧体诗是“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枝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上联为死者的遭遇鸣不平,下联为死者留下的“奇绝”诗篇而赞叹,堪称写出了绀弩的“其人其诗”。此联悬于追悼会的礼堂门口,据说是最受注意的一联。
  对聂绀弩的平生和成就都谈到的是陈凤兮女士的一联: 

    新闻记,古典编,杂文写,无冕南冠,白发生还,散木岂不材,瘦骨嶙峋,绝塞挑灯题野草。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盛世颓龄,青春焕发,故交伤永别,千蝶旷代,骚坛刮目看奇花。

  知道陈凤兮名字的或者不很多,但知道他丈夫名字的一定不少。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已故报人、作家金满城,中国的第一部《性史》就是由他编著的(其实金满城在文学事业上最大的成就是翻译,他是法国留学生,曾翻译法国作家法朗士、巴尔扎克、莫泊桑等许多名作)。解放后金满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和绀弩是同事,两家是经常来往的。
  略加注释。上联写聂绀弩的生平,聂是新闻记者出身,曾在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任职(一九二八),解放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此是“新闻记,古典编”的“本事”。聂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旧体诗集名《散宜生诗》,取《庄子》说的“散木不材”,因而可以避免斫伐之意。但聂绀弩虽然自比“散木”,实是大材,故联中说“散木岂不材”也。聂是在一九七六年以“国民党县级以上人员”的身分获特赦的,他有“穷途痛哭知何故,绝塞生还岂偶然”的诗句。在北大荒时,某年鲁迅忌日,他曾以鲁迅《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此是“白发生还”和“绝塞挑灯题野草”的本事。上联写聂的生平,下联则是说他的旧体诗。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取材自聂纶弩《题野草・墓碣文》一诗。 

    狂热浩歌中中寒,复于天上见深渊。
    以心糊口情何恻,将齿咬唇意岂安?
    我到成尘定微笑,君方入梦有初欢。
    谁人墓碣刊斯语,瞥见其人少肺肝。

  此诗本是隐括鲁迅的《墓碣文》一文的,陈凤兮用诗入联以挽绀弩,堪称“得体”。“我到成尘定微笑”一句,亦可移作聂的“自挽”。
  “千蝶旷代”则取意自聂柑弩《题野草・秋夜》的诗句,原诗云: 

    梦中微细小红花,有瘦诗人泪灌他。
    道是冬随秋去后,行看蜂与蝶争哗。
    夜浓恶鸟刚飞过,A眼鬼天快亮吗?【私家侦探注】
    火引青虫破窗入,刺天枣树尽杈。

  联语以“蝶”象征聂绀弩的诗篇,“干蝶旷代”喻其诗之美之奇,实为当代罕见也。
  还有一副挽联是聂的“倾盖八友”送的。联云: 

    松柏后凋,尽有严寒偏耐冷。
    氛埃粗落,不须雪涕更招魂。

  “八友”者,王以铸、吕剑、宋谋、荒芜、孙玄常、陈冷园、陈迩冬、舒羌是也。他们和聂绀弩一起,出了一本诗词合集,名为《倾盖集》。本是“九友”,绀弩谢世,就只剩下“八友”了。“八友”的诗词集是:王以铸的《城西诗草》、吕剑的《青萍结绿轩诗存》、宋谋的《柳条春半楼诗稿》、荒芜的《纸壁斋诗选》、孙玄常的《瓠落斋诗钞》、陈迩冬的《十步廊韵语》、陈冷园的《影彻楼诗词稿》和舒芜的《天问楼诗》。

  制作者注:“A”,原字左为“目”,右为“”之右边,音“节”,输入法无此字。
京华犹剩未残棋
[日期:2005-8-6] 来源: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聂绀弩逝世时,我在澳洲雪梨,从报上得知他的不幸消息,便即写了一副挽联,寄给北京《文艺报》(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刊出),悲怀难抑,下笔匆匆,工拙不复计矣。联云:

    野草繁花,香岛难忘编后话。
    微醺苦酒,京华犹剩未残棋。

  聂绀弩的年纪比我大得多,我读中学的时候,他已是享有盛名的作家了。当时(一九四零年)他在桂林编《力报》副刊,我刚进桂林中学,给《力报》投稿,蒙他取录,但未见过面。“正式相识”是十年之后的事。他担任香港《文汇报》的总主笔,我编《大公报》的副刊,那时方始经常来往。经常来往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嗜好――围棋。围棋一下,往往不能自休,他每天要写一篇《编者的话》,也往往因为下棋耽误,要报馆打电话催他回去写。不过他这《编者的话》却是别具特色的,是杂文式的时论,后来辑成《海外奇谈》、《二鸦杂文》等等在香港出版。
  他的杂文师承鲁迅,某年鲁迅忌日,他“以《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其一的题词有句云:“野草浅根花不繁,朝遭践踏暮芟删。”上比的“野草繁花”云云,即反其意而用之,言其将野草式的杂文在香港发扬也。一九六二年我做客京华,他曾挟围棋来访,一局未终,即因临时有事作罢。“微醺苦酒”句出自他的《淡淡的血痕中》题诗,“苦酒微甘酌与人,非醒非醉但微醺。”

  补记:聂绀弩这几首吊萧红诗,已于一九八二年编入他的旧体诗集《散宜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笔不花 2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