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侬本多情)》未再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7mb。
书籍内容: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第一时间删除

==============================
  岁月如歌
  作者:未再

题记:我们谁都不能忘记,那段烽火岁月中,民族所受的耻辱,先烈牺牲的高贵,以及更多用脊梁活着的中国人的尊严。烽火连年,家国飘零,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杜归云和谢雁飞,相识于危难的一对异姓姐妹,在满目繁华的大上海落地生根。一个幸为戏班子收容为童养媳,一个却沦为烟花地的小丫头。当昔日的童伴再度相遇,她还是她,她却已经不再是她。归云还可以爱,用一生的爱来偿还一段痴心的眷恋。雁飞却已经不能爱,在万般情愁之间不惹尘埃。家国的苦难如同人生的苦难,挣扎、抗争、热血、牺牲,是那个年代谱奏的乐章。归云曾说“我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点滴之墨,我唯一能为我的国家所做的,就是与她同生共死!”雁飞曾说“小时候没了家,大了又要亡了国,如果连假惺惺的骄傲都没了,我还拿什么活下去?”
硝烟散尽,唯有伊人仍在黄浦江畔,却已经抓不住一丝随风而逝的岁月
--------------------------------------------------------------
看小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七七阅读(微信号:readingqiqi)
回复书名,免费获取资源~
--------------------------------------------------------------
  序章 孤雏

  一九三三年的上海,似乎还在睡,似乎已经醒了。
  懵懵懂懂的早晨,一道霞光划破层层云朵,漏着晨曦的晨雾,浓得散不开。这雾笼着霞飞路旁霞飞坊的座座暗红的山似的石库门小公寓,整齐料峭的房顶笔直地朝一个方向耸立;这雾也笼着闸北番瓜弄里那大片大片低落的只能弯腰进出的肮脏的滚地龙,黑黝黝地蚕茧似的低微地伏在地面上。
  相同的是不管这石库门小公寓,还是这滚地龙难民窟,都排列得拥挤,屋子与屋子之间挨得格外近,但是却是能显出诡异的整齐来。好像造这些屋子的人,心都一样整齐似的。
  最先在清晨响起来的是“刷刷”的洗马桶的声音。
  霞飞坊里这声音通常是由中年的苏北女人的粗豪的卖力的动作转出来的。她们通常是这些小公寓里少爷少奶奶,老爷太太们雇来的娘姨。这些大多由苏北逃难过来,气力大些的,人老实些的,长相敦厚些的女人们会被这石库门小公寓里的主人们雇用来做佣人。这些住在霞飞坊中的人们大多斯斯文文,过着这个城市里敦实的生活,男士们大多有份体面的工作和体面的社会身份,每天按时拿着公文包上下班;女士中里也有跟丈夫一样有体面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的,也有在丈夫上班后,隔着窄窄的弄堂,和对面窗口太太谈论先施公司新到的洋装的。
  这条弄堂里,还有一些有着进步思想的人,看出这浓雾紧锁的上海的早晨的不安,他们焦躁地彷徨地迫切地想打开石库门小公寓最高的那扇老虎天窗,想让这阳光能够洒进这齐齐挨挨的有不少阴霾角落的石库门里。
  但不管怎么说,这里的主人们大多是新派的,不怎么会唤那些苏北娘姨做“佣人”,只小声轻缓地叫“娘姨”。有的或许骨子里还是带点轻蔑,但是那些粗壮的,用劳动为自己寻找生存之路的人们有石库门里的终日照不到阳光的小亭子间做容身之处,好过那滚地龙地头的难民太多了。
  南方的北方的难民,在九一八事变以后,蜂拥到了这十里洋场来。大家都传“上海遍地是金子”,离开了家园,躲开了日本人的飞机大炮,都愿意来上海拣金子。可一到上海,哪里有金子?宽宽的南京路、爱多亚路、霞飞路,条条名字嘀溜响当,座座横的竖的招牌金光灿灿,看久了都要头晕目眩,可连容身之处都没有。
  这些马路上终日有扫街夫清洁打扫,整得比家里的客堂间都要干净。逃难的人有的实在太累了,把铺盖一滚,想就着这上海的温暖的太阳在这干净的地头睡个午觉,便有穿制服的印度阿三来赶人,挥舞警棍,敲在背脊上,就是一条深深的红印子。
  于是,外来的本地的那些落魄的无依无靠的难民们便沿着南京路北面的西藏路一路北上,不远的闸北有大片空地,有一个一个矮小的,终年潮湿的,散发腐败气味的被西南面的上海人捏着鼻子叫做“滚地龙”的屋子。这屋子,是把几根毛竹用火烘弯成弓形,插入泥地里当作架子,盖上芦席搭成的小窝棚。这种窝棚是没有窗的,挂个草帘当门,只能弓着背进进出出,屋子里面除了睡觉的铺盖便没有别的东西了。
  但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了。每天清晨,这些滚地龙的女主人们便出来透气,做家务闲聊,有时候脸色竟是平和的,满意的,聊到投机的话题,甚至是喜悦的。再把简陋的早餐一份一份摆弄好,通常是稀薄的没有几粒籼米的野菜粥,条件稍稍好一些的还能就着一小块腐乳。
  女人们把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个一个叫起床,男人吃好早饭,便要去码头做扛包工,或者去做人力车夫,都是要卖力气的活儿。女人们也不再矜持着主内,胆子大一些手巧一些的编织了草鞋,挂的满身都是,去南京路附近的人流拥挤的地方贩卖,只安于住家方圆内的便聚集在某一处石库门弄堂口的转弯处,拿着针线给人缝缝补补,做“缝穷婆”。
  世道虽然是艰难的,但有一席安身之地,能平静地度日子,便可以心满意足。
  也有人没有一处安身之所,是那些孱弱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就着石库门弄堂转弯抹角处的地方,用捡来的竹竿和麻绳搭一个小小的担架,腾空搁在那些能避雨的檐廊下,找些或者乞讨些破棉袄旧棉絮,铺在上头,也能当作一个避身的小小的天地。
  小云的“小天地”是这大上海中千千万万个无家可归的小孩子们中的一个,她的“小天地”搭在四马路会乐里一个有转弯角的弄堂口。这个地方人烟稀少,是小雁找了很久,认定是个很妥贴的地方才安置了小云的。
  睡在这“小天地”里的小云正发烧,身上裹着旧的棉衣,破的棉被,满身都是棉絮,但是又处处漏风,在这水露似的清晨,冻得她抖霍霍。小小的脸双颊红彤彤,红得有些焦,嘴唇青紫紫,紫得裂开来。眼皮半盖半闭,好像刚刚过去的那一夜她并没有睡实诚,紧紧皱着小眉头,恍然之间渡过几个恶梦似的,嘶哑地无力地喃喃地呼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岁月如歌(侬本多情)》未再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