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极品人、极品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这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结束。
自序
1743年,英国人乔治·安森(George Anson)驾驶“百夫长”号进入广州附近海域。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将这一事件视为清朝最终倾覆的远因。以此作为开篇,注定引来争议:法律上不能追索无穷尽的远因,否则会导致任何判断都显得合乎情理。但这一次不同,安森一眼就看穿了这个东方国度的底牌。两百多年后,“安森法则”仍然深刻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这是一本写作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恰逢其时的晚清历史读物。书里没有曾国藩、洪秀全、林则徐、左宗棠和冯子材,也没有赛金花与瓦德西。这并非限于篇幅。一本书不能穷尽所有的话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本书绝非重复最简单的历史,而是专注于有争议、被忽略的,因此也变得有趣的细节。历史像电影,若不考究细节而专注于重复,相当于毫无意义之“翻拍”。细节越深入,越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构建”历史,这是历史读物最为高级的作用。假设历史真的具有对后世的指导意义,个体经过广泛阅读后的深刻认知,较他人“贴标签”的灌输而言,对社会发展更为有利。“拿破仑在滑铁卢输得精光,有无数的理由。但很少有人知道,因为痔疮发作,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就不能骑马去察看战况了。”美国作家理查德·扎克斯(Richard Zacks,著有《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这样写道。扎克斯是本书作者要感谢的第一位作家。他从不负责讲述空洞的历史。所谓空洞,就是只告诉你“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而不说一位德国士兵在这座城市的瓦砾中接到了家信,愤怒地咒骂老婆又和别人私奔了。只告诉你历史是有逻辑的,但从不说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细节。我个人很喜欢“一头公牛冲进了瓷器店”这个语句,公牛先生就像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怎么转身,碰倒哪些东西,造成什么伤害,什么残留,在其进店之前都无法预料。这件事最终提供的清单并不有趣,有趣的是那些灿烂的动作。至于瓷器,我没有说是China。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和亨特·汤普森(Hunter Thompson)是其次要致敬的作者。准确地说,他们是记者兼作家,不甘“客观”地报道新闻,于是撰稿时打破事实与意见的藩篱,大量加入极其主观的评论与感慨。汤普森极尽嬉笑怒骂之能,并于1971年称自己的新闻是“gonzo journalism”。“gonzo”是美国俚语,相当于中文的“神经兮兮”。晚清时期,普通老百姓参与推翻政权,大多身死族灭。而手握“天命”的皇族最终从这场比赛中失败退出,也只是和平逊位,未付出流血的代价。同历史上许多时代一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情况比比皆是。参与抗清的夏完淳还存有诗集、绝命书,通常意义上这些东西都是无法保留的。清朝的历史细节,有些比我们想象的更疯狂,有些则更冷静。如何才是客观或真实?一方面,本书不乐于重复已经被公认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不会迎合明显缺乏证据的结论。在“慈禧究竟出生在何地”都无法确认的历史体系中,更无法给歌伎杨翠喜一个精确介绍。陈炯明不治私产,似乎他应该是主张“天下为公”的孙中山最好的朋友,但实际上成了孙最仇恨之人。历史一直专注于革命者之间的政见不同,有意忽略其私德。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叶名琛作战不力被俘,当时地方军队的表现,比1938年广州面对日本军队时的表现要好得多,但有关学者目前已在关注一个特别话题:当时广州守将是否通日。然而,这对本书而言早就越界了。对任何历史事件的评说,在缺乏细节资料或文字记载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实属艰难。诸如卫汝贵、叶志超、方伯谦等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不同观点的学者都持有各自的“证据”。因此,近代中国历史时不时会被踹入疑问的深渊。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全部作品都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不把历史进程看做精神世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把它看做一个荒诞的、对理性嘲讽的过程。它不断证明,我们是多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它同时又证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时又是多么无能为力。所以,他在《我的世纪》中开宗明义“我,替换了我的,每一年都要出现”。辛亥不会每一年都出现。但历史确实像格拉斯等人说过的:我们从历史中唯一能学到的,就是什么也学不到。吴策力2011年10月
究竟是谁在记录历史
1911年10月13日,伦敦的一份电报文稿报道了中国的武昌首义。据《纽约时报》记者了解,清朝的叛乱并非偶然降临,过去三四年中,在孙(中山)博士领导下,一批最精明的清朝进步人士组成革命团体,并最终发动了这场革命。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秘密组织下,才取得今天的结果。文章充满中国通的满足感,说这项证据具有权威性,并且非常肯定。在武昌首义后的第三天,作为世界中心的英美媒体就作出了这个判断,并且公之于众,客观上有利于奠定孙中山在历史上的地位。此时,不管是《纽约时报》还是《泰晤士报》,对黎元洪、刘公一无所知。几乎在首义爆发的同时,芝加哥同盟会秘书德斯奥(Desio)称,孙中山本人还在大清朝国内活动。实际上,孙中山此时身在美国。革命爆发后,德斯奥终于承认他提供的消息有误。他暗示说,孙博士此时不在圣路易斯就在堪萨斯城,散发有关武装起义推翻满清的消息,并积极筹措革命资金。之所以努力隐瞒这位东方伟人在美国的情况,是为了转移清政府对其行踪的注意力。一个多月后,集传教士、旅行家和记者于一身的英国人丁格尔(Edwin J.Dingle)风尘仆仆地赶到武昌,采访新任总督黎元洪。作为第一个和新政权领导人接触的外国人,他注意到了对方犀利的眼神和宽大的下巴。黎元洪稍胖的身姿使其军人神采稍有减损,“如果不了解他的军队背景,很容易误认为他是一个富裕的商人”。显然,黎元洪意识到了对外部世界介绍自己事业的必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努力用英语和丁格尔谈话。这位中国将军词不达意,说话磕磕巴巴,但他仍然很努力。丁格尔的这篇报道很快发表在《大陆报》上,这份报纸致力于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社会改革。而他们面对的这一年,改良社会终于演变成为武装革命。采访结束后,黎元洪送别丁格尔。在门口,他停下来,把左手放在丁格尔的肩膀上,说:“请不要忘记说,这次革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晚清的极品人、极品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