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5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作者简介:
刘东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
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
以毕生激情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
 
小 引
● 十年前,我曾经接受国际学界的委托,为联合国《世界文化报告》打算新增的“中国部分”,主持撰写过一份讨论的提纲,题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化(草稿)》。[1]眼下这份应邀讲演的课件,则基于提纲草稿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篇幅已从原稿的一万余字,扩充为现在的十多万字。此外,对于原有的部分论说内容,在删除了无需向国内读者多作解释的背景之后,也参照着十年来的情势变迁和扩展的阅读范围,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与修改;尤其是,对论述的重心与次序,根据国内听讲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调整,准此也把全文标题改成了《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新增的四个有关外来文化冲击的具体案例,即“体育”、“熊胆”、“通识”和“家庭”的问题,都利用了自己另外的研究,而且主要是那次写作之后的研究;由此,虽则案例的写作风格略有差异,但总体视域却有所放宽。—这应当可以说明,自从上一次写作以来,自己对于该论域的问题,一直在投以相应的、不断扩展的关注。今后如果再有时间,我还会针对“绘画”、“诗歌”、“戏剧”甚至“饮食”这样的课题,再次进行相应的补充写作,以使总体的照应面更趋丰富。
● 然而兹事体大,涉及大小不一的众多方面,不可能只在一次课程中环环相扣地进行逻辑推演,所以,只能点到为止地触及相应的“知识点”,以此构成课件的主体,再到课堂上即兴发挥;否则,便不可能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一扫而掠过如此广阔的论域,帮听众获得总括的、鸟瞰式的了解。当然,我也充分意识到,越是采取这样的跳跃体例,就越是对自己的知识面和平衡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考虑到进一步阅读的需要,我还在这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外,把一些与此相关的、可以增进理解的引文,以另一种可以区别的字体径直嵌入到正文的段落之间,并冠以符号“◎”来标示。这些内容在讲演的现场未必有时间逐条讲解,却可以用PPT的形式额外地提供给听众,使之可以用手机现场拍摄下来,携到课余作进一步参考。这还有一个附带的功效,就是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更加不在话下的是,通过这些众声喧哗的、并不强求一致的阅读材料,有心的听众足以领悟到,针对“全球化”这个话题,发出过各种不同的声音。
[1] 作为这份提纲的主笔,我曾在写作过程中,针对各个具体的文化案例,得到过王明贤、董豫赣、彭春凌、彭姗姗和何恬的指教或协助,这里再次向他们诚恳致谢。当然,任何论点如有不妥,文责概由我本人独自承当。
第一章尚在过程中的全球化
● 晚近以来,一项相当引人注目的学术发展,就是把理科中的生物学研究,跟文科中的人类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结合。分子生物学发现,地球上任何两个人的全部基因组之间的平均差别,仅为千分之一;而在父子间遗传的Y染色体基因组内,发生突变的概率又只有三千万分之一。此外,同一血缘团体的成员间,在基因水平上对内享有共性,对外则保有边界。这不但为我们通过对比而研究血缘人群的遗传历史,也为我们追溯自远古以来就反复分化、融合的各种大型混合人群迁徙与互动的漫长过程,提供了科学上的手段。由此,经过国际上各基因组的合作排查,到我们为止的演化过程就空前清晰地展现出来,其大体的情况是:13亿年之前,出现了我们的亲戚草履虫;300—400万年之前,人类从一种古猿演化而来;200万年之前,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大约10万年之前,他们第二次走出非洲。这意味着,我们几乎全都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后代,或者说,当今遍布整个地表的人群,原本就来自同一个物种。由于《圣经》掌故的影响,国外把现代人类的母系起源形象地称为“非洲夏娃”;而来自这同一“老母猴子”的后代,由于从那里出走到世界各地,必须适应不同的环境而生存,就逐渐演化成如今这种有同有异的样子。
● 然而,人类历史正像《三国演义》所说,其大势是“分久必合”。这些已然来到世界各地、各自构建了不同文明系统的人科动物,毕竟还享有99.9%相同的基因,还可以相互通婚,共同生子;诺姆·乔姆斯基[1]曾通过“普遍语法”的命题,从作为遗传因素的语言潜能方面,把这种具有确定性的人类,同所有的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这种本质上相通的人科动物,免不了要穿越文明去相互往来,这既构成了前人进行跨文化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后人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比如,李零就曾在《中国学术》上撰文指出,古代中国有一种重要的艺术主题,即将若干不同种类的动物(鹰、狮、虎、鹿、羊等)混合而成的、背生双翼的想象动物,广泛用于各种不同的材质(金、银、玉、石、陶、铜等),它流行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品中。长期以来,这被当作我们最典型的国粹,然而,李零通过搜集先秦两汉时期的典型材料,并与域外的类似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却发现,这是一种虽已被“中国化”却仍“大有胡气”的艺术主题。这个案例相当扎实地说明,早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了横跨亚洲大部的绵延艺术主题;这种视觉表象作为一种确定的文化遗迹,足以说明那时就有相当广泛的人类交往,虽然我们还毋须用“全球化”来命名它。
◎中国的有翼神兽,无论就 ............

书籍插图:
书籍《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 - 插图1
书籍《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