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风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壹 | 情谊
刘半农与张恨水的几度同舟共济
穆旦与萧珊的患难情谊
袁震影响吴晗走上“斗士”之路
胡适与张爱玲的家族交往史
梁漱溟谈李大钊:看似温和实激烈
张中行笔下的种种师表
潘天寿与陆俨少的伯乐情
黄苗子和徐悲鸿
母亲和宋庆龄是闺蜜
周恩来替溥仪断“家务事”
鲍耀明回忆与周作人书信交往
费孝通替浦熙修买“砒霜”
田汉与田洪的兄弟情
我与陈省身先生的交往
恩师朱光潜
贰 | 纠葛
章太炎与吴稚晖的恩怨
胡适与辜鸿铭的龃龉
沈从文要与胡适“断绝一切联系”
周作人与胡适的和而不同
“张充和为胡适的情人传信”的公案
在徐志摩和郁达夫之间的梁实秋
王元化结怨罗家伦之谜
吴晗与陈梦家的恩怨
大家风范:梁漱溟与冯友兰
施蛰存恩怨录
萧军臧否延安人物
壹 |
情谊
刘半农与张恨水的几度同舟共济
刘半农
张恨水
同台演出
1912年年初,20岁出头的刘半农带着二弟刘天华从家乡江阴漂泊到上海。兄弟俩很快在开明社找到了饭碗。开明社由戏剧家李君磐主持,是一家宣传新剧的文艺团体。刘半农入社后,不仅经常参与编剧事务,还多次粉墨登场。
次年,开明社赴湘鄂一带演出。在汉口演出期间,演员张东野将自己17岁的堂弟张恨水介绍进剧社。只可惜刘半农此次并未随剧社巡演,错失了一次与张恨水结识的机会。此时,刘半农在中华书局谋到一份编辑差事,并在《小说月报》、《礼拜六》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译作和消遣小说。
1916年,刘半农离开出现财政危机的中华书局,在两所职业学校打了几个月零工,便随几位朋友来到苏州。那个时候,上海民兴社在苏州阊门外办了一个剧场,生意还算不错,邀来上海开明社、春柳剧社以及笑舞台的骨干同台演出,其中包括李君磐、刘半农等人。
1917年暮春,张恨水有一个本家兄弟在上海吃了官司。因为张恨水去过两回上海,人家便委托他从老家安徽赴沪奔走营救。了结掉这场官司后,张恨水的川资尚有余,便上苏州兜了一圈儿。巧的是,他在苏州的马路上邂逅李君磐。在李君磐力邀下,张恨水再度走进了剧社。这一次,张恨水与刘半农才得以相识。因张恨水的苏州话太差,很难登场,只能偶尔跑个“龙套”,主要是司职编剧,也负责编些宣传资料。
忙碌了一个来月,酷暑来临,民兴社决定歇夏。为了生计,李君磐又带领剧社中包括张恨水在内的一部分人到南昌闯荡,另有一批人去往无锡演出,也有一些人返回上海,刘半农则回到家乡江阴。
在这段短暂的共事过程中,刘半农和张恨水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余载的友情。
共创美校
对于早期在上海成为“鸳鸯蝴蝶派”一员的这段历史,刘半农在人前尽量取缄默态度,只有在与张恨水、包天笑、成舍我等老友欢聚时,才会“忆往昔”一番。尽管刘半农身边的朋友周作人、钱玄同等都瞧不起张恨水,刘半农仍始终认为张恨水为人实在,其文学上的天才也不是寻常作家可以企及的。
1931年秋,张恨水用稿费办起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自任校长兼国文课教员。考虑到刘半农的学识和号召力,张恨水登门拜访了这位老友,拉他担任董事,同时负责教授国文课。
作为教师,刘半农在北华美专课堂上称张恨水为“当今的小说大家”,认为他的小说成就“超过了李伯元、吴趼人、曾孟朴那些人”,并告诉学生们:“你们在他办的学校上学,是很幸福的事!”1932年11月,北华美专的三名学生张仃、陈执中、荆林组织了一个“三C抗日前线宣传队”。上前线前,学校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张恨水和刘半农一同出席会议。刘半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表示:“学生参加抗战,欧洲历史上有过,在中国你们还是第一次,我坚决支持你们的爱国行动。我把我的英国照相机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多写、多画、多照。”张恨水对老友的这番话报以热烈掌声,并代表校方向三位学生赠送部分路费。
刘半农在董事这个职位上,经常为张恨水出谋划策,帮学校拉来众多名流助阵。不过,作为董事,刘半农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居然是为学校贡献墨宝。据张恨水笔下记载:不惑之年的刘半农书法古拙遒劲,造诣与苏州时期相比大有长进,便探询“秘诀”。刘半农解释道:“到北平任教后,有一回有人向我索一幅字,我那字怎么拿得出手,当然不敢答应。从此我便苦思补救之法,恰好有位朋友从西北归来,赠我汉简数方。上面的隶书与寻常汉隶不同,略近于楷书。凭借这几方汉简,我在书法上下了番苦功夫,终于有所小成。”张恨水连声赞叹刘半农“知耻而后勇”,从此便不断向好友“勒索”墨宝,尤其是尺方以上的大字。北华美专大门口的牌子就是这位董事一挥而就的;在张恨水的校长室内,也醒目地悬挂着一轴刘半农书写的条幅,落款为“大小说家张恨水兄教正”。别人若向刘半农提出旁的要求,他往往会考虑一番再作决定,求字他则眉飞色舞,无不当即满口答应,按期交稿,赔上纸墨精力均在所不惜。
(摘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文:宋海东)
穆旦与萧珊的患难情谊
穆旦
萧珊
“由于有人们的青春,便觉得充满生命和快乐”
1939年,萧珊考入已经迁至昆明的中山大学外文系,随后转入西南联大,先在外文系就读大约一年时间,后又转入历史系。这个时期的穆旦,已经是显示出卓越才华的联大学生诗人。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在外文系作助教,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击日军。萧珊也在这一年暑假之后辍学离开昆明,到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办事处协助巴金工作。
西南联大时期穆旦与萧珊初识和交往,此后的抗战岁月里各自颠沛流离,偶有短暂的聚会。因为萧珊,穆旦结识了巴金。1948年3月,穆旦的女友周与良从上海起程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穆旦送行。逗留上海的一段时间,霞飞坊(后来的淮海坊)59号,巴金和萧珊的家,成了穆旦度过许多愉快时光的地方。多年之后,1973年10月,穆旦给萧珊的朋友杨苡写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回想起在上海李家的生活,我在1948年有一季是座中常客,那时是多么热闹呵。靳以和蕴珍(萧珊),经常是互相逗笑,那时屋中很不讲究,厨房是进口,又黑又烟熏,进到客室也是够旧的,可是由于有人们的青春,便觉得充满生命和快乐。汪曾祺、黄裳、王道乾,都到那里去。每天下午好像成了一个沙龙。我还记得巷口卖馄饨,卖到夜晚十二点;下午还有卖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民国的风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