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智能城市
[美]卡洛·拉蒂 [美]马修·克劳德尔 著
赵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第一部分 城市的今天和未来
第1章 塑造未来
第2章 比特和原子
第3章 维基城市
第二部分 城市信息流
第4章 大(城市)数据
第5章 赛博格社会
第6章 让建筑动起来
第三部分 可感知城市
第7章 组合式交通
第8章 能源动态管理
第9章 知识共享
第四部分 展望未来
第10章 共创城市
结语
致谢
版权页
第一部分 城市的今天和未来
第1章 塑造未来
我们的天命
是建造未来,而不是
献祭未来。
[1]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1969年
1900年12月24日,《波士顿环球报》对千年交替之际的波士顿进行了一番畅想。在文章中,作者托马斯·安德森以大量插图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描述,从自动人行道到翱翔在街道上方的飞艇,还有能够递送从报纸到食物等一切物品的气动管道。作者的预测宏大而乐观:波士顿将变得如此美丽,“贫民窟”一词将从城市的字典中消失。
[2]
百年之后再来看这篇报道,虽然颇有几分喜感,但是作者当时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却仍让我们心动不已,陶醉其中。预测一直是推进小说和电影情节发展屡试不爽的重要手段,现在则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自成一派,成为展望城市未来的固定套路。当然,预测的结果差别很大,既有威尔斯严峻的反乌托邦
[3]

,也有弗里茨·朗的《大都会》
[4]

或伪警察国家的《少数派报告》
[5]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旧科幻小说更过时的东西了”,不管它们在什么时间出版,也不管是用什么介质发行的。未来很快就成为“作古的未来”(paleofutures)——对未来的提前预测从未变为现实。
在这个埋葬了各种奇思妙想,而且还在漫无边际地扩张的墓地里,类似于本书这样的尝试——探索城市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一个关键问题的困扰:我们的预测能否逃脱安德森的命运?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也被扫入有关城市愿景预测的垃圾堆?更具体地说,思考未来——就本书而言,就是城市的未来——的行为,是否真有其内在价值和成效?
传统上来说,大多数有关未来的愿景都在试图准确勾勒未来的世界,而这也正是让这些愿景落空的原因所在。预测往往需要着眼当代世界的前沿,捕捉并分析那些微弱的科技信号,并将它们投射到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之后,进而获得未来城市的影像。对于在1900年畅想未来的安德森来说,他写这篇文章前不久,正好赶上飞艇旅游和气动输送技术等新鲜事物开始轮番登场。一时间,各种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似乎未来100年的城市发展就完全由这些科技进步决定。科技的发展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但也限制了他对千年之交的波士顿的描绘。
我们的设想截然不同:以设计的精神和方法对可能的未来进行系统探索与培育。我们的目标不是描绘将来发生的事情。相反,我们采取一种被我们称为“塑造未来”的方法:假设各种各样的未来情景(通常以“假使……将会怎样”的句式进行设问),饶有兴趣地研究各种情景的后果和迫切程度,并广泛地分享由此产生的各种创意,推动公开对话和辩论。换句话说,我们建议立足现实进行外推,并把自己置于一个虚构但可能发生的未来背景下,意图以设计师的身份,通过公共讨论来实现或排除这个未来。
这一理念基本是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但也受到之前一些思想观点的启发。例如,前不久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安东尼·邓恩和菲奥娜·雷比就提出了“预测性设计”的观点——将设计过程作为“重新定义我们与现实的关系的催化剂”,同时兼顾对事物未来发展过程的思考。更早一点的理论框架,还包括由标志性的发明大师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强调采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的全面超前设计科学(Comprehensive Anticipatory Design Science,缩写为CADS)。这套理论是富勒于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讲座中形成的。在富勒的工作中不断激励他前行的,则是坚信设计、预测和科学能够携手并进的一种信念。“我所说的设计科学,目的是通过向环境中引入新的人造物来解决问题,其实用性会引导人类自发使用,并由此恰巧让人类放弃他们以前引发问题的行为和器具。”
[6]
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宣示中蕴含着进化的理念。随着技术文化的进步,可以通过设计对客观对象进行制造和迭代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诱发突变,以改善功能或创造新功能。从更大的范围来说,这些突变共同促进了变化和发展。在1863年发表的《机器中的达尔文》一文中,作者塞缪尔·巴特勒提出了技术进化推论:以人造物代替有机生物,并对人造物质界也进行属种分类。
[7]
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又发生过多次演变。
[8]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进化论的理论框架,就会出现一个中心问题:设计者怎样才能加速积极的技术变革?为了维持与生物界类似的进化过程,设计者是否要承担“造异”(produce anomaly,例如新的创意)的关键作用?设计者可以成为生物学中所说的“诱变剂”——诱导有机体突变的介质。当然,自然界的突变是随机的,而我们设计理念的指导思想则是主动去塑造未来。
最重要的是,塑造未来并不是要修补现在(一项艰巨的任务)或预测未来(令人失望的无用功),而是要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者不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世界,实际上,一个创意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关紧要的。通过阐述、探索和辩论,概念必然会产生影响。无论想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更好的衡量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引发争鸣,而不必纠结于这种想法成为现实的确定性有多大。为了面子上好看就把反乌托邦的愿景抹得干干净净,其实是在帮倒忙,这会排除避免这种未来的可能性。
根据长期以来的假设,人造世界(synthetic world)——人造物质界——会以迭代、小型突变和自然选择等类似于生物进化的方式演化。1852年,英国陆军军官、狂热的收藏家奥古斯都·亨利·莱恩–福克斯·皮特–瑞佛斯接受皇室委托,编写了一本关于火器的手册。在研究武器历史的过程中,皮特–瑞佛斯逐渐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制 ............

书籍插图:
书籍《智能城市》 - 插图1
书籍《智能城市》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智能城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