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关于本书

第一节

  这是浓缩与延伸了电视剧的精彩连载,情节迷离,命运悲欢,结局惨淡……
  为配合电视剧节奏,故事从太平公主与韦氏皇后、安乐公主的争权开始讲起。  
  故事背景为实现政治野心,太平公主策动政变,将母皇武则天轰下了台,并杀掉曾经是自己情人的两个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韦氏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中宗,专权一时。太平公主不甘示弱,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在三个女人之间展开……  

  她心中感到恐惧:他怎么一点不像他的父亲呢?
  京城已变成兵的世界。一大群韦氏的将领。
  京城已变成兵的世界。一大群韦氏将领各领自己统辖的军队,把皇宫和城里的要道要地把守得严严实实。
  太平公主听报说中宗驾崩,立刻得出结论:谋杀。她坐上轿子马上进宫,要看个究竟。
  "皇兄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驾崩了。
  得的什么病?吃的什么药?停尸在何处?"太平公主见到韦氏,连珠炮似地向她提问。韦氏心虚,说话吞吞吐吐:"我因有病在床,听说皇上在神龙殿上批阅奏章时犯了心病,御医马秦客去诊断,药方尚未开,不知怎的便驾崩了……""马上带我去看!"
  韦氏被迫在前面引路,走到神龙殿,只见中宗躺在临时搭起的床上,微闭双目,看似安详,细看隐约有痛苦状。太平公主见了,想到手足之情,忍不住叫一声"阿哥"便放声大哭起来。一旁的韦氏也假装嚎了几声。
  太平公主意识到现在不是哭的时候,立刻止住,对着中宗的尸体一语双关地说道:"皇兄,你放心去吧,后事自有妹妹为你安排。"说完,转身向韦氏:"皇兄有遗诏吗?""没有,我已叫上官婉儿拟去了。"她们匆匆来到上官婉儿那里。"遗诏拟好了吗?"刚跨进门,太平公主就迫不及待地问。上官婉儿回道:
  "刚刚拟好,请皇后和镇国太平公主过目。"
  因为是按韦氏的意见拟的,韦氏接过来粗略看看后便交给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刚看头一句便问:'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怎么没有皇帝?
  国家岂能一日无君?"
  上官婉儿善于应变,解释道:"只是临时过渡,待选定吉日,再即帝位。"
  太平公主往下念:'韦太后训政,相王辅政。'这个主意倒不错。那就这样定吧。快迁吉日新皇上登基。"
  说完,太平公主便出宫回府。
  回府后太平公主首先召来崔,二人携手进人内室。崔以为需要他,便把她抱到床上,但太平公主翻身爬起来说:"今天我找你不是为这个,也顾不上这个。我是向你打听一件事。""什么事?""皇上的死因。"'此事只听议论纷纷,传说皇上被药杀,但无真凭实据。可巧我听到一点线索……""快快讲来。""皇上驾崩那天晚上,在神龙殿伺候皇上的两个小宫女失踪了。""啊!那这两个宫女必然知道内情,被他们杀人灭口了。""不过巧的是一个被救了,听说躲在一个庙里。""那快去把她找着。此事就交给你,找着后马上带到我这里来。这算你立下的头功。"
  崔派人将躲在破庙里的宫女敏儿捉进了太平公主府。"你就是神龙殿前的宫娥敏儿吗?"太平公主问道。"奴牌是。""你认识我吗?""公主殿下,我认识。""你把你那天亲眼所见如实讲来,本公主替你做主。"
  敏儿从头到尾细讲了一遍,并在供状材料上画了押。
  随后,太平公主迅速赶到相王府,将皇上被韦氏母女毒死经过细细讲了。相王听了止不住泪流满面,连连叹气,却一点儿拿不出办法。他只有说:"皇妹,你看着办吧!"
  太平公主听了并不觉相王无能,心中却暗暗高兴。
  急急回府后,太平公主唤来临淄王李隆基,对他讲了从高力士那里得到的消息加以印证,说明情势很危急。但他却胸有成竹地说:"姑妈勿虑,侄儿我已安排内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卿王崇哗、刘幽球,御林军将领麻嗣宗、陈应礼,果毅都尉葛福顺、李仙是,以及家将王毛仲、李守德等,做好一切准备。韦氏各支军队中我都有人,他那边稍有动作,我都知道。现在是密切观察形势,找准时机,务求一举成功。"太平公主点头称赞道:"贤侄实在精细果断,思虑精密。"但他心里感到恐惧。他怎么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呢? 

第二节

  韦氏、安乐公主等无不心惊肉跳。
  韦氏将上官婉儿拟定的遗诏给宠臣宗楚客看。宗楚客将诏书向书案上一丢,说:
  "不行,要改。""怎么改?"韦氏问。"相王辅政要改掉,加封他个太子太师的空头衔就是。皇太后'训政'改为'临朝听政'。
  不然,一番苦心就白费了。"
  韦氏有些为难地说:"可那是与太平公主一起商定的呀!""不管她几天通知相王、太平公主和诸宰相上朝,宣布了就是。造成既成事实,看其奈我何!"
  第二天,韦氏请相王、太平公主及韦安石、韦温、岑羲、宗楚客、崔、纪处纳、苏环等十余个大臣人宫,宣布遗诏。
  太平公主听了,拍案而起,吼道:"昨日我亲见遗诏有'相王辅政',为何没有了?原来'太后训政'怎么成了'太后临朝听政?"'韦氏心腹韦温对太平公主怒目而视说:"皇上突然得病,神志不清,难免有失当之处。自古有'叔嫂不通问'的规矩。相王参与辅政理应修改。"
  尚书右仆射苏环平时以敢言著称,他不惧韦氏权势,说道:"遗诏是先皇所立,不可随便更改。"太平公主则冷冷地说:
  "改相王为'太子太师'实在可笑。
  重茂才十六岁,立为帝,尚无太子,哪里来的'太子太师'?"争议一番后,不欢而散。
  韦氏明白,光靠一纸诏书是达不到目的的,重要的是武力后盾。
  她命礼部尚书韦温领兵十万驻扎城中;驸马都尉韦捷、韦灌率御林军飞骑营,严守宫城;长安令韦播统兵五千昼夜巡逻,加强戒备,有异常情况立即弹压,格杀无论。
  一切布置停当后,聚满朝文武,宣布太子重茂即位,为殇帝,改元唐隆。
  太后临朝摄政,相王为太子太师,镇国太平公主加号为大长镇国太平公主。韦温总领内外兵马。
  其他如崔、岑羲等都晋升官职。又宣布大赦天下,以收揽民心。
  然而,韦氏,宗楚客、安乐公主等心里并不踏实。"韦皇后毒杀中宗"的说法在朝廷内外流传。
  他们整日心惊胆战,坐卧不宁。
  特别是听说太平公主将那个侥幸逃脱的宫女敏儿私藏在府中,已将毒死中宗皇上的全部过程讲了出来。
  铁证如山,罪责难逃。"历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眼下情势一触即发,如不抢先一步,你我都将作刀下之鬼。"宗楚客这么一说,韦氏、安乐公主等无不心惊肉跳,急忙商议行动步骤:中宗发丧出殡那天,以击钟为号,先杀殇帝重茂;再以太平公主、相王、临淄王李隆基谋反为名,发兵剿灭,务必斩尽杀绝,不留后患。然后,拥韦氏登基为帝。
  只有这样,可使大家无虑。任务分派下去后,专等中宗出殡那天的到来。
  然而,几乎一切重要机密都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打听到了,从而使这次讨伐韦氏、重振唐室大业的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其中,作出卓绝贡献的是一个阉臣,他就是陪伴唐明皇李隆基大半生的著名太监高力士。
  他作过一番权衡:韦氏无论才能权谋,都不及武则天,就是比太平公主也差得远。
  她手下的人,多是些贪图小利的鼠辈;更何况名不正、言不顺。武则天的戏演一次已经够了,历史绝不会给韦氏再提供一次舞台,她必败无疑。谁是赢家呢?他毫不犹豫地看中了临淄王李隆基。年轻、英俊、有头脑、有能力。颇服众望不说,他是相王之子,正统的接班人。
  高力士早与他有过接触。当"翦灭三府"的密诏发到他手上时,他立即将消息传给了李隆基。接着,李隆基又得到崔日用的相同情报。这支军队不仅没有去完成"翦灭三府"的任务,后来反倒成了攻打皇宫的主力。
  李隆基还得到情报,韦氏对高力土和崔日用并不信任,她又派御林军将军韦忠率三千兵马尾随在后,一则用以监视高、崔的部队;再者如发现他们不用力尽命,立即补充上去,一定要把三府杀个寸草不留。
  "计划不为不周,用心不为不恶毒。"李隆基心想,"你从外面攻打我,我便从内部攻打你,掏出你的心脏"他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把他的指挥中心设在御花园之内。

第三节

  这种事她经历不多看的多,该怎么对付,心中有数。
  太平公主在府中独斟独饮。
  这几天特别紧张,她想松弛一下。她回忆被崔轻轻抱起来,轻轻放在床上的情景。很奇怪,她却没有那个兴致,冷冰冰地回绝了他,想起来很不应该。如果是现在,该多好。可是去传唤他的人巳走了一个多时辰,还没有来,她情急难熬,焦急万分。摆的酒菜早已冷了。
  眼前出现人影,她问:"是崔来了吗?""不是,是宫里来人请殿下去议事的。"酒醉心明白,她觉着奇怪,她今天到这所府里来没人知道呀。看来人,不止一个,是一大帮。反正跑不掉,她大声说:"走,快备轿。"在一旁的薛崇简阻止道:
  "母亲,您不能去。""去,没有事,那韦氏岂是我的对手?!'太平公主醉醺醺地上了轿,后面紧跟着薛崇简。这是韦氏、宗楚客和安乐公主共同策划的阴谋。"以皇上的名义去请他们来。不来,抗旨;来了,那就由不得她了。"安乐公主人小鬼大点子多,她提出了这个建议。"还是公主聪明。佩服。"安乐公主因大胆承担给父亲送蒸饼的任务,为药死中宗立下头功,成了他们几个人眼中的"英雄。"韦氏、宗楚客同声表扬她。"如果找不到她呢?她狡免三窟,谁知她躲在哪里?"韦氏说。"有一个人准知道她在哪儿。"安乐公主说。"谁?"韦氏。宗楚客同时问。"崔。"
  果然,他们从他那里摸到线索,把太平公主"请进"了皇宫。太平公主也确实喝得太多,直到把她抬进宫门,因宫中卫士把薛崇简挡在门外面发生激烈争辩,才把她惊醒。她对与禁军争辩的薛崇简说:"儿子,你就留在这儿,看他们敢对我们怎么样?"说完,使劲一跺脚,厉声命令轿夫:"走!"在她心里,这一脚她跺的是崔,可是却落在轿夫的肩头上。薛崇简眼看母亲的轿子消失在宫墙里,他想抽身回家。几个卫兵一挡:"请你留一下。"他也被软禁起来。相王也被以同样的方式"请"进了宫里,不过他没有喝醉酒。听说有圣旨便毫不考虑地跟着来人进了宫。当然也被软禁了起来。只有临淄王李隆基,因为他早就躲进内蕴的地下室里,去府上"请"他的人空手而归。"可算大功告成了一半。相王、太平公主都在我们掌握之中,群龙巳无首。其他凡与我们作对的人,一个个收拾。"韦氏咬牙切齿地说,脸上却堆满了笑意。"可是还有个李隆基啊!"宗楚客说。"他,孤掌难鸣。逮住他只是迟早的事。"
  韦氏说完,一手拉着宗楚客,一手拉着崔,轻声细语地说:"好累呀,让我们一起去歇息歇息。"太平公主被"请"进宫后安置在一个偏僻的院落里,门外,有几个陌生的人影晃动。这种事她经历不多看的多,该怎么对付,心中有数,便和衣倒在床上蒙头休息。半个多时辰后,韦氏在安乐公主陪同下来了,她们刚刚跨进门,好像从半空中掉下来声音把她们吓一大跳:"嫂子,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平公主脸朝里,好像对着墙壁在说。恰恰这时,崔也一脚跨进来,太平公主仍对着墙壁,发出如幽灵般的声音问道:"崔,你也来啦?"有质问,有责备,有嘲讽……崔听了,浸一身冷汗。
  这时,太平公主翻身坐起,穿了鞋,在梳妆台前轻轻摆弄了下头发,整理了衣饰,还对镜子里的自己微微一笑。"姑妈,您老别多心,我们是请你来商议后天父皇安葬殡仪大典的。"安乐公主走上前,向太平公主施礼说。韦氏马上接着说:"是呀,皇上晏驾后,我六神无主,想到皇妹更有主见,特请你来拿拿主意。"
  这时太平公主巳整衣毕,在上首的太师椅上坐下,摆出主人的架势说:"怎么,你们都站着干什么?坐,快坐!"韦氏等先后就坐。"讲吧。"太平公主也不看谁,对着自己的脚尖说。

第四节

  韦氏一惊,手中的剑眶啷一声掉在地上。
  韦氏把眼睛看着女儿安乐公主,安乐公主直摆头;她又看看崔?
  这一切,都没瞒过太平公主。她笑问道:"怎么,还没有商量好?""是这样,皇妹。"韦氏见他们都不讲,只有硬着头皮说道:"反正今天在这里的都不是外人……
  崔丞相,也是自己人,我们商议,自则天皇帝退位,中宗继承大统以来,我大唐国势日衰。今中宗皇上驾崩后,殇帝即位,然而他年幼无知,不懂事体,这大唐江山交给他,实在叫人不放心。看来,还是女主当政,大唐国运方会发达。我们商议,废了殇帝,请太平公主您……"
  韦氏还没讲完,安乐公主忙抢过话头说:"我们商议由姑妈您当女皇……不过,姑妈一向淡泊守正,对皇位一定不感兴趣,故……""好了好了,不要说了,我全明白了。"太平公主打断她们,逼视看她们说:
  "我对皇位不感兴趣,那谁感兴趣呢?当然是你们母女俩了。你们直说,倒底要我干什么?""姑妈,我们不要你干什么。只要你不反对母亲登基,不反对立我为皇太女,您老人家照享富贵……"韦氏以目示崔,崔只得说:"安乐公主所言极是。"太平公主立即把目光转向他,他眨个眼睛躲了。太平公主暗想,自己有几次可以登位的机会,可一想起则天母后那最后的目光,那叮嘱,就把野心压了下去。没想到,这两个女人还这么迫不及待。好,先看看你们是不是那块料。便说:"想当年父皇驾崩后,母后则天皇帝继位,改国号周,不知皇嫂登基后,这国号改称什么呢?"两个女人一个急着想当皇帝,一个急着想当皇太女,至于国号吗,她们还没来得及想。太平公主一问,倒把她们问住了。
  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半晌答不出话来。
  "哈哈哈,"太平公主狂笑一阵后,说道,"当年母皇武则天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有经天纬地之才,费了好大劲才当上皇帝,不过也只当了十五年,临终前自动放弃了帝位。我看着你们两个,加起来也比不过她一个指头,还想学她当皇帝?你们要是明智的,赶快丢掉痴心妄想,好好去李氏宗词请罪,说不定还可以保全性命,要是不听我的劝告,到时候你们后悔不及……""好个不识抬举的东西,看我结果了你!"韦氏说完,从侍卫手中夺过剑,要杀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竟毫无惧色,上前几步,走到韦氏面前,伸着脖子说:"杀吧!"韦氏果然举起了剑……"且慢!"一声震耳的吼声传来,韦氏一惊,手中的剑哐啷一声掉在地上。
  原来崔被韦皇后传进宫,初以为是为了给她侍寝,后来了解到主要还是从他身上摸到太平公主的行踪,以便捉拿进宫时,他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她一定会误会,以为我出卖了她。他要找个机会解释。现在就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当他看到韦氏举起剑向她劈下去时,平时一贯在韦氏面前驯如羔羊的他,竟然发出来自丹田的气力猛喝一声:"且慢!"韦氏的剑掉下了,但一束愤怒的目光对着他。
  崔赶快站起来,卑谦恭顺地对她讲:
  "陛下,恕臣直言,您这一剑砍下去,不只是砍了太平公主,也砍了您苦心制定的计划,砍掉了您的基业。陛下不要过于气恼,不要过于性急。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都有定规。望陛下三思。"
  韦氏也觉得他的话有理,原计划也不是现在杀她,只是她太凶狠,才忍不住恨不得马上结果了她。真的杀了,手里少一张王牌,事更难办。她说道:"好,先不杀你,你好好想想,只要你回心转意,什么条件我都答应。"说完,韦氏带上一干人,急匆匆走出了去。
  崔走在最后,在跨出门前,回头一望,恰与太平公主目光相对,众日睽睽之下,他不敢传递任何意思便若无其事地跨出门去,尾随韦氏之后走了。
  韦氏只有走来走去来消解心底的恐怖。与任何杀人狂一样,她这两天心情特别糟,精神恍惚,心意烦乱,食不甘味,寝不安眠。她不敢与任何人的目光相对,她从任何人的目光中都似乎看到对她的蔑视,对她的唾弃,对她的愤怒;她从任何人的目光中都看到"杀人狂"三个字。

第五节

  像你这样敢杀死亲生父亲的女人。留在世上何益?
  与韦氏相反,被囚禁的太平公主却表现出分外的安详,晚上觉也好睡,准确地说,还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好睡过。
  没有人来打搅,甚至没有人陪伴,专心一意地睡,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
  她计算着时间,距与李隆基商量的起事时间还有两三个时辰。"公主殿下……"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后墙窗外传来。
  她踩上板凳推窗一看,是个老太监。
  因低着头,认不清。"你是谁?"那太监猛地抬头一一"啊!二桂;你。"太平公主见到他分外亲切。"殿下,快跟我走。迟了就跑不掉了!'"什么?""韦氏已率兵杀向这里来了。快!"不等回话,二桂就从窗外伸出手来。
  太平公主拉着他那粗壮肥硕的手,轻轻上了墙,从窗口翻了出去。"随我来,去救了相王一道跑"
  相王本与世无争,几次让皇位,让太子位。被韦氏抓来以后,他成天静坐在床上练吐纳之功。一切听天由命。他正练得入神,忽听门响,睁眼一看,推门进来的是太平公主。
  他惊喜万状,功也顾不上练了。"参见相王哥哥。"太平公主的声音有些哽咽。
  "妹妹请起。"相王扶起太平公主要她坐。
  "二位殿下,此处非久留之地,快打点了随我走。"二桂着急地说。相王是个慢性子人,拖拖拉拉好一阵才说走。可刚刚出门,就被韦氏等一行逼了回来。相王与太平公主退到房内。太平公主手握佩剑与韦氏相对,韦氏身后是一群卫士。"哼,看你们往哪里跑?"韦氏手提长剑,凶狠地对相王和太平公主说。相王推开身前护着他的太平公主,上前半步,向韦氏拱手说:"皇嫂,不知为何你一定要置我们兄妹于死地。你要当皇上,你当就是,不干我的事,为何要杀个不停?连亲兄妹你都不放过。
  "你也太狠心了。你看你身后那扇门上,还贴有前朝大将军尉迟敬德的像,是当年祖父大宗皇上时留下的。
  "玄武门之变,太宗杀了建成、元吉兄弟,晚年受他们亡魂的折磨,便命人画了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日夜守护。
  "韦氏毒杀亲夫中宗皇上,却不知罪孽深重,幡然悔悟,反而还要残杀我兄妹,你你你,你不怕亡魂向你索命吗?"
  相王说得义愤填膺,声泪俱下。
  太平公主对兄长这个时候讲这些空话感到可笑,一把把他拖到身后,扬起佩剑指着韦氏说:"相王兄,对这杀夫弑君的贼妇,讲这些岂不费了口舌。"来,韦氏,有本事咱俩-对一比试比试。"
  那韦氏提把宝剑只是虚张声势,听说要一对一比试,慌忙后退,叫后面的卫士上。
  太平公主见了大笑道;"你这贼妇,有本事毒死亲夫,却不敢与本公主对阵。好。
  你且退去。来,哪个卫士敢上来,与我比试比试。"见是太平公主,卫士谁也不敢上,也学着韦氏向后退。"量你们也不敢!"太平公主厉声说,"你们看清了,我是太平公主,我身后是相王。
  韦氏这贼妇,毒杀了皇上还不算,还要斩尽杀绝我李唐宗亲。你们都是食大唐俸禄的兵士,现在正是为大唐尽忠效命的时候。快杀了这贼妇,为皇上报仇。谁杀了她,谁立头功,我封他五品官衔……"
  太平公主话音刚落,一片杀声从外面传来、杀声中分明听到有"杀韦氏,灭韦党,兴大唐"的喊声。
  韦氏身后的卫士队伍立刻瓦解,在溃退中,韦氏身边一个年轻卫士,手起刀落,立斩韦氏,取了首级,献于相王和太平公主脚下。"封你五品,本公主绝不食言。走,快跟我去清杀韦氏余孽,再立战功。"
  "姑妈饶命。"安乐公主被几个工匠捉住,押到太平公主马前。
  太平公主对她冷笑两声,问道:'安乐,我问你,你今年多大了?""姑妈殿下,侄女今年二十二岁了。""多好的年纪呀,真可惜!更可惜你父皇白白疼你一场!""侄女知罪,但求免死。""像你这样敢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女人、留在世上问益?"太平公主对押她的人摆了摆头,于是,几把锄头几乎同时砸在她的头上,顿时脑浆迸出,死于阶前。

第六节

  我为皇兄出生入死,难道连一个男宠都保不住?
  睿宗李旦没想到二十六年前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母后武则天废了,他早就死了这门心思。而今,又被推了上来,不想当还不行。看来也是定数。他只有端坐在朝堂上任群臣跪拜了。由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对睿宗复位有特殊贡献,睿宗对他们格外信任。凡有宰相问事,他都说,你们与太平公主议了吗?与三郎(李隆基排行第三)议了吗?二人控制朝廷大权,文武百官为之侧目。只是睿宗觉得不解的是,那个崔,也是个颇负文名而朝秦暮楚的人,可皇妹太平公主却对他特别眷顾,前天还在我面前替他说情,再给他些宽恩哩!
  崔这些年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也算够精彩的了,他靠一张脸蛋,周旋于几个有权势的女人之间不断捞好处,直至被韦氏任命为相当于宰相的同平章事。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当发现韦氏有倾覆的危险时,便立即倒向相王及太平公主,在最后时刻没有随韦氏沉人深渊。然而他以前陷得太深,大臣们纷纷要求对他严加惩办。
  其中,中书舍人姚崇的呼声最为强烈,坚决主张贬他出朝。因为他是太平公主的情人,睿宗在处理这件事时感到棘手。"皇妹,听说崔躲在你府上,有此事么?"睿宗试探着问太平公主。"有此事。"她毫不隐瞒。"我为皇兄复位出生人死,难道连一个男宠都保不住?何况,他对你我都还算有点功劳呢。""但上下议论纷纷,他以前当过宰相,目标大,不贬到外州府,留京城不好安置。我看就贬他为华州刺史,过几天风头一过,把他召回来便是。""要贬,连我一起贬!"太平公主使出小性子来了,睿宗最怕的就是这个。"皇妹,我这皇帝实在不好当,算了算了,我不当了。"太平公主也怕就怕这个,他不当换上李隆基,那可不得了。她表示让步说:"那你说,贬下去什么时候回来?""多不过五七个月。""那也长了。""好好,两个月之内如何?""那还差不多。但还有一点,回朝以后怎么安置?""提拔任用。""兄长不会说谎吧?""皇上口中无戏言。"
  但后来太平公主软磨硬缠,崔不但没有外贬,反而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看到太平公主有这么大的本事,被贬的御史大夫窦怀贞,吏部侍郎岑羲、中书侍郎肖至忠等也找到太平公主的门子,得到睿宗的宽恩,贬地由远改近,窦怀贞和崔岑羲由贬岭南改为益州或陕州,肖至忠由贬许州改为薄州。而且很快都回到京城,照样当官。凡太平公主有求,睿宗都百依百顺,爽快答应,使她感到心满意足。
  但也不可能每件事都依她,比如立谁为太子,众大臣认为应立平王李隆基,理由是"国家安宜先嫡长,国家危先有功。"李隆基为消灭韦氏立了大功,深孚众望,当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觉得李隆基刚强多才,不易驾驭,于已不利,便极力主张立相王长子李成器。她对睿宗说:"宋玉成器是你的嫡亲长子,又仁厚孝道。你第一次继帝位时的文明元年,就立他为太子,则天母后还亲授他为皇太子。可是现在你又想立李隆基,他虽然在平韦乱中有功,但究竟不是嫡出,又排行第三,你立他,岂不乱了规矩?"太平公主见睿宗似有所动,便进一步说:"自古废长立幼,祸乱之根,远的不说,就说隋朝,隋文帝立嫡长杨勇为太子,但因次子杨广凭战功夺了太子位,后来竟杀了父亲文帝,自立为炀帝……"
  睿宗听了这些话,身上直冒冷汗,但他觉得宋王成器绝不会是杨勇。他说:"成器曾几次向我表示,坚决不愿为太子,甚至以死相请,绝不会像杨勇那样……""兄长此言差矣,"太平公主反驳说,"世上只有人这个东西最复杂,说的,做的,想的,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再者,人的思想是变化的,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与彼时彼地所思所想,往往判若两人。皇兄历经皇室斗争,两登帝位,难道看的还不多吗?"
  睿宗觉得太平公主的话也有道理,与其立精明能干却难免会引起麻烦的李隆基,不如立柔弱平庸能保平安度日的李成器。便说:"那好,让我考虑考虑。"

第七节

  大臣们有的瞠目结舌,有的耸肩暗笑
  李成器在太平公主授意下来找父皇,按太平公主所教,如此这般说了一番。睿宗感到奇怪,怎么这个平时老实巴交本本分分的成器,一夜之间变化这么大,从坚决不当太子,到太子非他莫属,什么过去他当过,什么立幼不立长,祸乱从此生,什么杨广杀父篡位,一套一套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他想,一定是太平公主在背后捣的鬼,便把桌子一拍说道:"成器,你出尔反尔,是何道理你给我实说,刚才你说的这一套,是谁教的?要不实说,定你个欺君之罪!"
  成器本来老实胆小,父皇这么一发火,他赶快跪下说了实话。"愿奏父皇,是姑妈太平公主所教。她叫我不要说是她教的。"睿宗又好气又好笑,说道:"快下去思过,罕于皇太子该谁当,朕自有安排。"
  鼓动成器失败后,太平公主并不甘心,又去鼓动申王。申王李成义既非嫡出,又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便招一切向李隆基讲了。李隆基开始不相信,太平公主曾亲口对他说过,支持他当太子,怎么变了?他想,崔一定了解内情,便微服私访崔。
  崔险些被贬,全靠太平公主才又当上更部侍郎,他曾官高宰辅,现在当个吏部副职,深感屈才。但要想再爬上去,因有与韦氏那一段前科,上上下下对他印象不好,如果不建什么奇功,不靠什么更硬的臂膀,是很难办到的。不过,他总结宦海沉浮的经验认为,机遇甚为重要。他等待着。听说平王李隆基来访他大喜道:"机遇来了!"赶快迎出大门,见了李隆基便拜;"平王驾到未能远迎,恕罪恕罪。"李隆基拉起崔说:"大家老相识了,不必拘礼。你我久未相聚,今日抽空来叙叙。"崔是个精明人,李隆基平韦氏乱后,声望日高,整日忙于公务,哪有闲时间来叙情。
  他来,一则有紧要事要问,要不然就是想与他的情人、自己的妻子相会。上茶后,
  崔提屏退左右,说道:"平王有何事相问,但说无妨。""好,只有一件小事相问。"
  "听说太平公主要立成器为太子,不知有此事否?"此事太平公主早跟他透露过,叫他不要随便说与人。
  但今天对坐的是平王李隆基,一个呼声最高的太子候选人,今后可能一切还要靠他。
  今天是送上门的机遇,千万不能错过。想到此,马上做出一副讨好的表情说:"殿下不来,我就要去府上禀告此事。太平公主惧殿下的英武才能,故主张立懦弱的宋王成器为太子,并巳向睿宗皇上提起。""那皇上的意思呢?""她说皇上同意她的意见。""当真?""是她告诉我的,不会有假。"李隆基听了,立即起身告辞,连已从里屋出来的崔夫人挽留,他都拱手婉谢,相约下次。李隆基一口气跑遍了几个心腹宰相大臣家,告诉他们皇上在太平公主鼓吹下对立太子似有悔意,很可能再立宋王成器,请他们出面相助。宰相姚崇、宋、钟绍京等纷纷去晋贝皇上,奏道:"立太子事关社稷大事,陛下不可轻易许诺。我大唐国运多舛,一波末平,一波又起。
  韦氏为乱,幸有临淄王李隆基领兵除之,挽狂澜于既倒,救社稷于将倾,论功劳。
  德行,皆应为太子,皇上原已有许诺。
  太平公主却在宋王和申王之间挑拨,又在岐王与薛王之间煽风。
  他们皆手握兵权,情势颇为紧张。
  在这危急关头,望圣上果断处置,速立李隆基为太子,并罢诸王兵权,把宋王和申王调出京城,削去岐王和薛王兵权,逐太平公主去东都闲住。只有这样,才保社稷无虑。"睿宗听了,甚为犹豫。姚崇等又说:"臣等为国家太平,为陛下安全着想,才冒死直谏,如果陛下不果断决策,臣等恐有渎职之罪,只向陛下告假归田了。"睿宗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同意。
  第二天早朝,立即宣布。太平公主听了,也不顾朝堂上的规矩,大哭大闹:"我为大唐再再立功,除二张,灭韦氏,出生入死,你们父子有今日,就过河拆桥,连长安都没有我容身之地,你们好狠的心呀……
  呜呜呜……"哭得大臣们有的瞠目结舌,有的耸肩暗笑。
  睿宗见状,不好收拾,只得宣布散朝。
  朝散了太平公主又跟在睿宗屁股后面闹,直至他同意不逐她去洛阳,仍留在长安,方才稍歇。一至晚上,太平公主的庄子就热闹了,人来人往不断。她只不过受了点小小的挫折。
  她树大根深,谁动得了她?趁现在她不如意的时候来走走,最合适;过不两天她更红起来再进来,就迟了。
  其中有个叫郑暗的,就是瞅着这个时机来的。

第八节

  跟你这种不中用的人同谋,不失败才怪哩。
  太平公主在洛阳住了多年,听郑暗讲起洛阳,自然很有兴趣。突然间,她从他的话里听到"谯王重福"几个字,马上插话道:"你说说看,谯王重福怎么了?"郑暗放低声说:"谯王重福听说立李隆基为太子,心中老大不满。"
  太平公主觉得手里忽然抓到个什么,又觉得好像有了个什么依托似的,说道:
  "谯王有牢骚也很自然,他是中宗的次子,长兄重润死后,他是有继承权的,可是中宗死后,先立了个荡帝重茂,重茂下台后,又由叔父睿宗篡了帝位,他心里当然不平。"郑暗从公主的话中听出了些什么,便试探着说:"既然皇上要殿下去东都,去就是了,那里皇宫空着,正等着人去住呢!"太平公主听了这话,马上兴奋起来,说:"你的话说得很好,我们想到一块儿了。"
  郑暗一见,说话就大胆了:"公主殿下,恕小臣直言,自武则天大皇帝宴驾后,中宗、睿宗,一个不如一个。
  据小臣看,应有女主当政,方能兴我中华。这女主,又非公主殿下莫属。杀二张、除韦后,公主殿下功高盖世,可尽是给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我朝由殿下治理,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模样。斗胆劝殿下,干脆去洛阳,另立新朝,然后整顿兵马,挥师西北,占了长安,重定乾坤……只要殿下有此决心,小臣誓死效命!"太平公主觉得遇上了知音,她说:"好,你在京城抓紧处理事务后,速去与谯王联系,看他的态度如何再说。"说罢,立即修书一封,交给郑暗带给谯王。
  谯王重福系中宗与偏妃所生,甚是聪慧,因而受到韦氏的虐待和嫉恨,动辄得咎,几次遭贬,至贬为均外司马。历次大赦,十恶者都可赦免,惟他不在赦免之列,一直忿忿不平。
  因此与太平公主一拍即合,密谋后决定在洛阳起事。
  不久,郑暗带来了好消息:洛阳留守营参军张灵均已做好起事准备,并议好了诏制。
  兵马也已调齐,万事俱备,只等谯驾临了。
  一席话说得谯王喜上眉梢,好像那皇帝的御椅就在面前,一跨步就能坐上。
  不知不觉间,就沉没在山呼万岁的梦幻之中了。
  第二天一早起程,路上,谯王提出去长安太平公主处细作商议,郑暗说时间紧迫,怕万一走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二人直奔洛阳。
  其实,郑暗不愿意去长安见太平公主是有他的打算的,他早知太平公主非等闲女流,如果叫上她,谯王便会被她挟持,自己岂不大权旁落?到嘴的肥肉分一大半给别人,他不愿意。
  两人快马加鞭,不两日便到了洛阳。这时,张灵均已聚有千余人,号称万人。见了谯王,立刻全部跪伏在地,山呼万岁。谯王好不兴奋,他将太平公主在洛阳的府第作大本营。然后,上马挥剑,率领兵丁,向左、右屯营杀去。他想只要攻下屯营,招降了数万兵将,就可以正式另冕登基。那时再领兵杀向长安,夺取全国政权。
  谯王重福和张灵均领着兵了一路杀去,攻占了县衙、府衙,吏员兵弁纷纷逃窜。
  洛州长史崔日知、侍御史李邕料他们必去左、右屯营策反,便先行驰入屯营,告诫屯营兵将要心向朝廷,抵御叛军,乘此立功,博取富贵。
  因为有了准备,待谯王兵马杀至,已营门紧闭。
  正待攻城时,箭如雨点般射下来,因躲避不及,千余人马,半数被杀伤。
  谯王大惊,下令改攻留守营,也遭到顽强抵抗。正在不知所措时,左右及留守营兵马同时杀出,谯王纵马逃出城门,但后面追兵紧紧相随。
  逃至一岩边,前无逃路,后有追兵,谯王向天大呼两声:"天灭我矣!"纵身跳下岩去,一命呜乎。
  张灵均、郑暗皆被捉。审讯时,张灵均昂首挺胸,侃侃而谈。
  郑暗则把如何在太平公主与谯王之间传书带信牵线搭桥的经过一一讲个详细。
  追问太平公主给谯王的书信,因谯王已死,无以对证。
  郑暗本想把太平公主参与的情节讲了以减轻罪责,谁知宣判与张灵均一同处斩。
  赴刑那日,张灵均面无惧色,慷慨引颈。
  而郑暗则双腿发抖,瘫在地下如一团烂泥。
  张灵均回首轻蔑地笑道:"跟你这种不中用的人同谋,不失败才怪哩!'

第九节

  这场较量该到最后决战的时候了。
  谯王失败的消息传来,太平公主庆幸自己没有去洛阳。不过她认为,如果她亲自去了洛阳指挥这次起事,绝无失败之理。谯王缺少主见,郑暗鼠目寸光,张灵均有勇无谋。这样一伙人结盟,其结果可想而知。谯王起事失败死了,手中少了一张对付李隆基的王牌,太平公主甚为可惜。
  朝中在议论处理谯王余党时,有人提出太平公主与谯王关系密切,谯王叛乱是她一手煽动起来的。但死无对证,那封至关重要的信件也无踪迹,加之睿宗有意袒护,却把太平公主奈何不得。这还不算,过了两天,太平公主又在朝堂上设了座位,隔着一张紫纱,与大臣们共议朝政。这又招致了李隆基的不满,姑侄二人常常在朝堂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闹得睿宗的头都大了。
  这天,太平公主乘一辆小轿,私访太子李隆基。听说姑妈来访,李隆基忙出门迎接。坐定之后,李隆基说道:"姑妈大人,好久没来寒舍,今日光临,不知有何指教?""我来求你二件小事。""姑妈尽管说,侄儿一定效力。""因为我的事,崔被罢相。我想让他恢复相位,望你去给父皇说说。"李隆基听了,感到为难,便说:
  "此事有些难办,那崔人品龌龊,口碑不好,一时恐难办到。""哼,他的人品龌龊,还没龌龊到与自己父亲的小老婆私通的地步吧?"一句话把李隆基说得心惊肉跳。
  这个姑奶奶,她是怎么知道的?他与父皇的杨妃私通有孕,正在设法坠胎,此事要是被她捅到父皇那里,那还了得?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连忙扑通一声给太平公主跪下,告饶说:"但求姑妈救侄儿一命,只要您老人家不向父皇说,您所提的什么事我都办到!""好。第一,在睿宗御座边重设紫纱帐,我要参政;第二,崔、窦怀贞、岑羲、陆象先等免去的相位立即复位;第三,……""小侄通通照办。"送走太平公主后,李隆基连夜拜见父皇,言辞恳切地说:"父皇在上,儿臣自被封为太子以来,因建功心切,不免性情乖张,多次与姑妈太平公主相撞。而姑妈从蒲州回京以后,不计前嫌,一心为儿臣着想,对国事多有贡献,儿臣特向父皇建议,仍请她在御座边设帐,参与军国大事的议定。姑妈虽为女流,但常有奇谋奇计,非男子可比;另受姑妈牵连的几位贬职宰相,儿臣也建议恢复他们的相位,以共谋大唐之兴旺。"睿宗听了,满心欢喜,说道:"我最焦虑的是你与你姑妈的关系,现在好了,你姑侄二人能尽释前嫌,精诚合作,乃我大唐之大幸也。所请照准,明日早朝宣布。
  从此,朝堂上安静了。凡有未决之事,李隆基都说:"以皇姑之言为定。"如稍有异,太平公主把眼睛向他一瞟,他便不敢再说。见姑侄二人在朝堂上不再吵架,睿宗心头沉重的石头放下了。然而李隆基心头的石头却越来越重。难道就这样被她挟制,让她牵着鼻子走?
  短短几天时间,接连发生两次刺杀太平公主的事件:一次是在上朝的路上,一刺客手执钢刀,冲到太平公主的轿子边朝轿中刺去,轿子戳了个窟窿,幸未伤人。刺客当场被杀死;一次是深夜,窗外连发数缥,均钉在太平公主榻前,也未伤着,刺客乘黑夜逃窜。太平公主把崔等人召来商议对策。"此事一定是李隆基遣人所为,如不对他及早下手,不仅仅我,就连你们都会遭到他的毒手。"太平公主介绍了两次被刺经过后说。崔说:"他既然派刺客要置公主殿下于死地,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手段对付他!"太平公主一伙密谋出放毒对付李隆基的办法。
  岂知派去毒杀李隆基的宫娥元儿是一个嘴硬心软的人,她把赤箭粉中配了毒药,掺在银耳羹中给李隆基端去,不知怎的,手发抖,脚步打颤,眼前一黑,竟摔在殿前,那药羹倒在大理石地板上,顿时出现一道黑迹,牵只狗来吃了,惨叫两声便死了。待元儿醒来一问,乃真相大白。
  李隆基明白,这场较量该到最后决战的时候了。他召集心腹臣僚,作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要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第十节

  "公主殿下,您走好!"二桂匍匐在地,叩头至出血。
  太平公主今天的打扮与往常不同,一身戎装,英姿勃勃地坐在上首,挨次打量着两旁或坐或站的心腹们,用坚决的日气说:"好几天了,宫中全无动静,从宫里来的消息说,看不出异常情况。据我看,可能出现变放,故今日邀请各位共议大计。"
  一番讨论后,多数人同意明早举事。
  为万无一失,太平公主决定提前行动,命常元楷三更时分攻打东宫,她率府兵支援,务求一举成功。岂知一切谋乱的布置都被反对她的儿子薛崇简派乳母告了密,李隆基早有准备,防守严密。三更时分,常元楷、李慈等人的御林军攻东宫遭挫。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又有兵部尚书郭元振指挥的龙武将军王毛仲、果毅将军李守德所领禁军从外围杀来。常元楷遭到夹击,顷刻间全军覆没。常元楷、李慈等被斩于马下。太平公主见攻东宫失败,只得从山庄撤退,携崔带细软逃到南山寺中藏匿。其余肖至忠、慧范、岑羲、薛崇训等,皆被杀。
  郭元振领兵到南山寺,里里外外搜了一遍也没找到太平公主和崔。一气之下,举火烧了寺庙。太平公主与崔从地下通道逃出南山庙,相互搀扶着走了一天一夜,至第二天黄昏,见前面半山上有一个道观,二人一癫一跛走了上来,见一白发银须的老道站在门边笑吟吟地说道:"贫道在此迎候二位贵客多时了。"说罢,在前引路,进了客厅。二人感到吃惊,但已疲劳至极,只有随他人内。"二位路上辛苦了,贫道早巳准备了茶饭,请二位用后再叙。"吃饱喝足之后,崔提!和道:"道长,这附近有集镇吗?""向南去五七里地有一集镇。""我欲去集上买些衣物食品,内人在此,请多照看。"崔说罢,与太平公主依依告别。大步下山去了。"平平,你还记得我么?"崔走远后,道长问太平公主。她听到叫她的小名,心中一惊。她的小名只有父母等很少几个人知道,怎么这个从不相识的老道会知道呢?"你是谁?"她问。"我是你叔公。""什么?""你小时候,我到宫里还抱过你。""我怎么从来没见过?""那时你太小了。不过,我倒第一眼就认出了你。""你的眼力那么好?""是你左眉上的那颗痣告诉我的。""你既是我的叔公,那就是太宗皇上的兄弟,那你怎么出家当了道长?""与你现在一样,在皇室斗争中失败,被你母亲武氏追杀,落荒山野,出家当了道士。""叔公,您是得道高土,请您告诉我,难道我与尘世就这么了断了么?""平平,不可为的事,不要强求。你落到今天的地步,就是没看透这个理。""可我不服,他李隆基比我又强到哪儿?""他是男人!"'可我母亲则天大皇帝也是女人呀!""那是千年来唯一的一个机遇。""那我回头,与崔一道逃往江南,改名换姓,去过男耕女织的平淡日子。""他愿意吗?""他愿意。我拿了些首饰给他,到镇上去卖了,买几件百姓衣服换了,和他一道走。""他要是不回来了呢?""不会。""他要是真的不回来,倒好了,就怕他回来时带的不是衣服食品……""是什么?""是来捉拿你的兵。""更不会。""唉!"道长叹了口气说:"看来,平平,我对你的一番心思算白费了。那好,我们就此告别。你就在这里耐心等他吧!"
  老道走后不到一个时辰,只听山下马嘶人叫,漫山遍野的兵丁包围了上来,领头的正是她深深爱恋、绝对信任的崔。太平公主束手就擒。当士兵请示如何处置崔时,那骑马的军官嘴一歪。只听"咋嚓"一声,崔的人头就被砍了下来。是晚,乌云满天,雷声由远而近。"公主殿下,恭喜喽!"一个执事太监进来向她轻轻一跪,说。"知道了。"她明白"恭喜"的含意,但她不惊不诧。另一个执事太监进来了,手捧一张漆金盘子,向公主双膝跪下,用悲壮苍凉的声音说:"公主殿下,请上路。"好熟悉的声音。啊!原来是二桂。盘子里面整齐叠着一条白绫。
  太平公主慢慢伸出手来,她的手微微有些抖动,那白绫在她手上便出现了些好看的波纹。"轰"的一声,她把椅子蹬倒了……"公主殿下,您走好!"二桂匍匐在地,叩头至出血。是年,为唐玄宗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五十二岁。(完)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太平公主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