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0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往事 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汪兆骞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9
ISBN 978-7-229-09863-6
Ⅰ.①往… Ⅱ.①汪… Ⅲ.①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0434号
往事 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WANGSHI LIUGUANG: JIANZHENG WENXUE DE GUANGRONGNIANDAI
汪兆骞 著
出版人:罗小卫
策  划:华章同人
出版监制:陈建军
责任编辑:徐宪江
特约编辑:穆 爽
营销编辑:王丽红
责任印制:杨 宁
封面设计:视觉共振设计工作室
(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162号1幢)
投稿邮箱:bjhztr@vip.163.com
北京盛源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
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
邮购电话:010-85869375/76/77转810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张:10 字数:210千
2015年9月第1版 2015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9.8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致电023-61520678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浓淡难与君说——古华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
捍卫作品的灵魂——莫应丰和冒死写出的《将军吟》
恰如灯下故人——李国文和他的反思小说《冬天里的春天》
载不动许多愁——张炜与命运多蹇的《古船》
浩歌惊世俗——张贤亮与引起争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独自掩卷默无声——陈忠实违心修改又再度复原《白鹿原》
挟笔端风云,抒胸中丘壑——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启改革文学大潮
嗟咏国家之忧乐——柯云路的《新星》让他名满天下
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两种语言间流浪的阿来与《尘埃落定》
老去诗篇浑漫与——王蒙和他的“季节系列”长篇
聆听宇宙的歌唱——从高密《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莫言
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严肃作家王朔
笔阵独扫千人军——邓贤与他的《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
心游万仞,岂在官场春秋——被误读的王跃文与《国画》
剪得春光入卷来——张抗抗与爱情文学风暴《情爱画廊》、《作女》
青云不及白云高——江南名士陆文夫的茶道、酒趣与《美食家》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冯骥才与《一百个人的十年》
洛水嵩云恣意看——铁凝从《哦,香雪》到《玫瑰门》
热肠倚枕写文章——聂绀弩的文人风骨与沉浮人生
羁旅文学,看到的风景(代跋)
浓淡难与君说——古华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
古华的《芙蓉镇》,通过一个偏僻山区古镇的变化,呈现出一幅南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画卷。正所谓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古镇生活变迁。
《芙蓉镇》1981年初,发表在《当代》第一期。《芙蓉镇》原名《遥远的山镇》,后由古华改为《芙蓉姐》。《当代》老主编秦兆阳审稿时,定名《芙蓉镇》。
1
我与古华相识,是在1980年夏。一次与王愿坚去全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参加一个座谈会。经人介绍认识了已经发表过《快乐菩萨》、《美丽的崖豆杉》等小说的湖南作家古华。他有些腼腆。他对王愿坚说,6月初,他曾一个人径直闯到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小说南组自报家门,谈了他要创作一个“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古镇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有两位编辑听后,很热情鼓励他去写。
到了9月中旬,我听说:7月,文学讲习所创作实习时,古华重返家乡,埋头创作,8月中旬再返北京时,已拿回十多万字的《遥远的山镇》草稿。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抄写,9月初将只完成四分之三的稿子交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南组,三位编辑只用十天时间,即做出让其到社招待所修改的决定。
我社招待所,不过是位于南楼二层的几间小屋,一桌一椅一床,极为简陋,但当时刚刚翘楚文坛的蒋子龙、冯骥才、张锲等人都曾住在这里改稿,被誉为虎踞龙盘宝地。《当代》编辑部与招待所同在二楼,只需右拐仅十步之遥。于是有了近水楼台之便,得空时就往那里钻,与作家们谈文学或扯闲篇儿,特别是下班之后,拉着他们到社里的食堂,吃在当时来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味道不错的饭菜。爱喝酒的,弄瓶二锅头,花费不多,吃喝尽兴。9月的一天,天气奇热。我因审读稿件,晚饭就在食堂吃。远远见一人打了饭菜,默然找一张桌子坐下埋头吃饭。定睛细看,中等身材,微胖,竟是古华。
我端了饭菜到他的桌上,他有些吃惊,想了片刻,忙问:“巧,你也在这里改稿吗?”我开玩笑说,那天你在讲习所,只顾和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谈话了,没来得及和我这个小编辑打招呼。他很尴尬,满脸通红。
到了他的房间,热气袭人。我忙跑到我的办公室,脱了衣服,光着膀子,提着电风扇,返回古华住的小屋,他竟衣冠整齐地站在那里,把刚刚沏好的一杯茶推给我,略胖的脸上淌着汗,绽着憨厚的笑。那夜我们谈了很久。后来一有空我们就凑到一起,谈的话题开始偏重文学。
古华,自称“乡下人”,原名罗鸿玉,出生于湖南嘉禾县,湘江支流舂陵河畔的小镇。在种田、砍竹、挑炭、打草鞋中度过童年。1961年郴州地区农业学校肄业,在桥口农业研究所当农业工人14年。1962年20岁时发表小说《杏妹》,1975年调到郴州地区歌舞团,从事歌词创作。1978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莽川歌》。
囿于时代局限和自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前,他的作品并非完全源于他熟悉的现实生活,忽视如画的农村、苍莽的树木、古朴的民风、各色人物的命运、多灾多难又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是模仿别人,多为应时趋景之作。用古华自己的话说:“完整的生活被肢解,复杂的心理被简化,真实的矛盾被掩盖——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有生活实感,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到了1980年3月,古华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创作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作品,抨击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妇女人身的摧残和精神禁锢,为妇女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而不倦地呐喊,让人对古华刮目相看了。在作家们纷纷集中精力将批判锋芒指向极“左”思潮的时候,古华却把他的社会批判火力转向对准了封建意识形态,更让人多了几分惊喜。这是看了《爬满青藤的木 ............

书籍插图:
书籍《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 插图1
书籍《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