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剧情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走出剧情/李雪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2ISBN 978-7-5502-9490-5Ⅰ.①走… Ⅱ.①李… Ⅲ.①个性心理学 Ⅳ.①B84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7320号走出剧情作 者:李 雪选题策划:木晷文化策划编辑:朱 笛责任编辑:史 媛特约编辑:刘 卿 师丽媛装帧设计:熊 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河北鹏润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40千字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8.25印张2018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5502-9490-5定价:49.80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公司图书销售中心联系调换。电话:010-82069336
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剧情”这个词。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剧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已经设定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剧本。这些剧本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体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有的人虽然潜意识里已经设定好剧情,但也能够根据真实的外界情况加以修正,即不过度执着于剧情;有的人则极其执着于自己的某些剧情,不愿意修正,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全封闭自体”。那些陷于全封闭自体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统统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如果对方不肯按照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诱的方式,往往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体弱,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孩子:不太好。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知道了吗?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可是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好!”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养健康的食物,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生病了。本以为妈妈会开心,没想到她却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没有一点儿做得对。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因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剧情里没有爱。在剧情中,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并非出于爱孩子,她爱的只是那个高尚的付出者角色。连真实的孩子都看不见,何谈去爱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位特别标榜为所有成员牺牲自我的母亲,那么这家的孩子或父亲往往体弱多病,甚至短命。有一个极端的新闻案例,美国的一位单亲妈妈通过下药、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把健康的女儿弄成了只能坐轮椅的残障。她用心照顾女儿,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励志榜样,赢得所有人的称赞。后来,这个女儿因亲手杀死妈妈而入狱,然而在监狱里,她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当然大部分家庭没有这么极端,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开除了。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在这类例子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不得不承受这种关系模式下的羞耻感、愧疚感。这样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小说中也常见这样的桥段: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当孩子不听从安排时,父母就会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当我们没生过你这个逆子!”“从此不要再踏进家门半步!”接着咳出一口老血,众人连忙上前搀扶、宽慰。这就相当于在说:你破坏了我的剧情,所以我要收回对你全部的爱,并不惜毁掉自己的身体,也要用道德来胁迫你继续服从我的角色安排。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那么同样地,剧情里也没有真实的恨。在美国西部片里常见到“真实的恨”:你侵犯我的土地、欺凌我的女人,我就追杀你到天涯海角,血债血偿。但剧情中的恨,通常是投射的恨,也就是说,恨错了对象。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然而被拉入剧情的孩子却会真的把角色认同成自己。比如,孩子无法理解,那个为他付出一切、自我牺牲的妈妈,其实只是醉心于她的自我感动。孩子会真的以为亏欠妈妈很多,于是一辈子也不敢幸福,好像只有过得苦哈哈的,才能表达对妈妈的忠诚。再比如,被父母仇恨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父母的恨与自己无关,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父母都会恨自己。孩子总是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做得更好一些,对父母付出更多,就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样的信念驱使孩子一次又一次陷入悲惨的轮回。有的孩子会选择自暴自弃,认定自己只配被所有人羞辱和厌弃。既然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我们便无须再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目 录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CHAPTER 1 剧情里没有爱01 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02 做自己的解套人03 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04 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05 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06 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CHAPTER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01 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02 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0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走出剧情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