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点子上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陈建伟,自由作家,知名撰稿人,文案写作专家,人际沟通达人。担任主编一职,笔耕不辍,坚持至今。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知识搬运的工作,擅长职场与人际交往方面的产品开发。其作品虽然立足于全面深入的理论内容,但行文风格轻松幽默、朴实自然,创作素材也巧妙结合鲜明案例,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代表作品有《超级聊天学》《跟谁都能聊得来》《职场沟通学》《沟通的艺术》等。
PREFACE前言
说话,不客气地讲,三岁小孩都会,尴尬的是,很多成年人的说话水平竟然连三岁小孩都不如。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点原因:成年人在说话时要么无心,故而说出来的话无味;要么有意,但说出来的话依然无情。当然,小孩在说话时也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逻辑上的错误,甚至说些童言无忌之类的尴尬话,但成年人多会去包容、理解。然而,对于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智慧方面都臻于成熟的大人而言,话没说到位,那就是错了,很少有人会为你的错话埋单,更别提让那些被你的话伤害的人买你的账。
无心而无味多因无知,有意还无情多因无方。无知也好,无方也罢,它们的结症往往在于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到点子上。有些人可能觉得能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我不排除他们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因为当一个人一无追求,二无原则时,任何有助于他提升能力的行为都是荒诞的。这种情况就如同给燕雀讲鸿鹄之志,给井底的青蛙讲奔腾的长江大河。还有一些人不擅长讲话,总觉得自己在说话的艺术性、技巧性方面缺乏灵性,我同样不排除他们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因为把话说到点子上的能力亦如同人身上诸多其他的潜力一样,你对它的自信心越强,它的爆发力也就越大;你对它的自信心越弱,它的爆发力也就越小。所以,你觉得可以把话说到点子上,你是对的;你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把话说到点子上,你也是对的。
如果回味一下周边的人物或者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很容易就会发现,不把话说到点子上,轻则影响效率,伤害感情,重则有可能危及生命。反之,那些会说话、擅长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小则在人前春风得意,大则在国家社稷方面扭转乾坤。正面的例子古有苏秦、张仪游说诸侯变战国格局,诸葛亮劝说孙权促三足鼎立;今有奥巴马凭借出众的口才问鼎总统宝座。反面的例子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发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说错话、得罪人的时候。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可以给那些自认为在说话方面缺乏灵性的人一丝曙光,因为没有谁的口才是天生的,想要把话说到点子上,除了岁月的磨砺、挫折的启迪之外,还需要一颗勤学好问的心,多向他人请教,从书本中感悟。
把话说到点子上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用初学者的心态对待这门学问,乐趣无穷;用好奇的心钻研这门学问,动力十足。做到这些,你会发现,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说话技巧,还有你那或许已经看腻了的人生风景。
Chapter 1第一章话不在多,点到就行
柴有纹理,劈不对纹,人受罪;话无锋刃,说到点上,嘴杀人。劈柴貌似简单,但能劈出效率的寥寥无几;说话看似不难,但能说到点上的也屈指可数。很多人不重视说话的艺术或者误解了说话的点,结果啰啰唆唆、语无伦次。到最后,当自己左右树敌、事业沉闷、情绪低落时,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相反,那些重视说话技巧,也经常能够把话说到点上的人,办事高效,左右逢源,人生处处充满机遇。
话不在多,点到就行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常说,名人说的话就是名言,但至少这句话能够流传至今,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名人说的,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部分真理。既然是真理,自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才有了和本节主题遥相呼应的巧合:话不在多,点到就行。但凡对说话有点常识性认识的人,应该一眼就看出了这句话的真谛,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说话的“点”是什么?它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找?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过生日请客吃饭,看时间已经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到,便焦急地说:“怎么回事,该来的还不来?”几个敏感的客人听到后,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他们就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走了几位客人,更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的是不该走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他们也走了。
最后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道:“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措辞,否则说错了,就收不回来了。”主人感觉有点委屈,忙解释说:“我并非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很生气,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仔细揣摩故事中这位主人的话,便会发现,他的话并非没有“点”,只是说话的对象、时机、口气都不对,反而成拙了。比如第一句话如果让没来的那些朋友听到,第二句话如果让那些第一波走的客人听到,心里面都会比较舒坦,但是他的话到最后都成了“马后炮”。
可见,说话如果不讲技巧,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说这个故事讲的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那下面这个故事可谓“言者有意,听者有心”了。
当年,吕布被曹操所擒,念其武功绝世,欲为己所用,遂向一旁的刘备征求意见。刘备考虑到若吕布归顺曹操,不利于自己日后一统天下,便建议处死吕布。此时,刘备原本可以列举出很多吕布的劣迹恶行,但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达到了目的。他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仅道出了吕布反复无常的秉性,很难成为其心腹,同时也刺激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结果就必然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刘备从来都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能言善辩的智者代表,但仅此一例就足以体现他作为人君的强者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说话人的目的。以刘备为例,便是劝说曹操处死吕布。其次,我们还要明确听者的喜好或者特征,这样一来,说出来的话才可以投其所好或者直指人心。在这个例子当中,刘备准确抓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但是他并没有说出吕布将来有可能会对曹操不忠的猜测,而是巧妙搭建了一个让曹操自己意识到这一猜测的心理暗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把话说到点子上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