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反溺爱
[美]罗恩·利伯 著
林丽雪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作者的话
第1课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第2课 如何开始和孩子谈钱
第3课 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第4课 如何让孩子聪明消费
第5课 如何不让孩子重视物质
第6课 如何和孩子谈捐献
第7课 为什么孩子必须工作
第8课 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第9课 多少钱才够
致谢
参考书目
献给一直宠爱我的乔迪和塔莉娅。
——罗恩·利伯
谈钱就是在谈价值观
作者的话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能在家庭、学校与相关团体里,解决父母与孩子谈钱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请务必留意:本书只是抛砖引玉,重点在于促成对话,而不是试图给出结论。
虽然我将多数读者的家庭年收入预设在5万美元左右,但书中所有的观点与技巧,同样适用于收入较低或较高的家庭。请大家把这些观点作为蓝本,再转化成自己的版本,将不同的技巧运用在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此外,大家也可以通过我的个人网站(ronlieber.com)与我联系,告诉我实际运用的情况。
一开始我先试着在脸书上分享我的观点,之后引起许多回应,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本书中。大家可以关注我的脸书账号,讨论内容会不断更新。另外,有些观点来自我在全美各地学校或社区的演讲,以及我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
行文中经常出现“我”、“我们”以及“孩子”等用词,原因有二:使用“我”或“我们”,是因为身为父母,想的大概是一样的,都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道德与品格;至于使用“孩子”一词,则单纯是为了行文方便。我只有一个孩子,其他家庭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用“孩子”指称他们,讨论时就不必使用强调性别差异的“他”或“她”了。
书里的每句引文、写到的每个人与每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完全没有杜撰的成分。但有几个案例,因为当事人不想引起太多关注,或担心给亲友造成困扰,所以我改动了他们的姓名与居住地。其中,马格诺利娅·戴维斯、布拉姆森·杜威、露西·吉尔克里斯特与斯蒂芬妮·乔斯都是化名。
罗恩·利伯
https://www.facebook.com/ronlieberauthor
“为了养出正直与善良的孩子,我们必须敞开心胸畅谈这些话题。”
第1课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2011年年中的某一周,我同时了解到两对父母的故事,他们都因为金钱问题而感到不自在与烦恼。当时全美国都在讨论贫富不均的问题,比如:谁有钱?有多少钱?为什么有钱?至于来年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要选出最能代表整个国家发言的人。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加入了这场有关贫富不均的讨论,或是这些讨论会引起多少关注。但是,当一群好奇的初、高中生看到新闻,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却往往变得紧张起来。
“我们家有钱吗?我们怎么知道谁有钱?你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工作,而不是其他更好的工作?那样我们就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到更好的地方度假!”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些问题。而我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会转而向我寻求答案。因为,学校并不擅长处理这类问题。如果老师谈政府、政策与税收,既听起来无聊,还会牵涉政治;如果谈个人的行为与企图,又多少有点像是道德审判。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谈什么,孩子回到家里都会提出敏感的问题,而隔天一早,学校的行政人员就会接到一堆来自家长的抱怨电话。
在课程自由度较高的私立学校,谈金钱与社会阶层问题会更加复杂。能够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的家庭多半都很幸运,他们要么自己足够富裕,要么就是可以获得财务援助。但即使如此,当有人谈到与金钱有关的问题以及金钱会如何影响孩子时,家长与行政人员都会深感不安。
谈钱不是问题,不谈才是问题
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最爱问让人不舒服的问题。其实,在听到这两对父母的烦心事的前一年,我就已经开始搜集各年龄层孩子提出的与金钱有关的刁钻问题。只要听到一个好问题,我就会发布到《纽约时报》的网站上。
为什么那个人在等红灯的时候跟我们要钱?
为什么我们不把多余的房子送给没房子的人?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两栋房子?
妈妈赚的钱比爸爸少吗?
我们穷吗?
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懒惰?
如果你失业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没钱花了?
针对每个问题,我会先贴出一个答案,再请读者帮忙提供其他更好的答案,这样的讨论让大家都觉得获益良多。我9岁的女儿同样问了几个问题,我都试着给出答案。
和我联络的这两对父母已经关注我网站上的讨论好一阵子了。他们向我发出邀请,问我愿不愿意到孩子的学校为家长演讲,让父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有关钱的问题。此外,他们也提醒我:“家境比一般人好的家庭,已经开始觉得自己被妖魔化了;而家境不好的家庭,则会觉得有钱人很爱在大家面前炫富。”他们向我委婉提议,用不会让现场任何人感到不舒服的方式讨论金钱的问题。
我马上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在家庭教育或金钱方面,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新的挑战,但父母如何与孩子谈钱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说它“新”,有几个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一头扎进行为经济学的领域。如果读过《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
),就会知道行为经济学在谈什么。简单来说,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大到政府施政,小到个人行为,人类的偏好与情绪都会对经济决策造成深远影响。
我们在任何时刻,对金钱所做的任何决定,以及所得多寡,都会伴随大量的情绪。例如,我们对买得起的东西,通常会感到自豪、喜悦与兴奋;反之,则会感到困扰、羞愧、尴尬与羡慕。每个月特别留心信用卡或借记卡消费明细的人,应该都曾感受过这些复杂的情绪。根据我在《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做理财专栏作家的10年经验来看,挑选合适的共同基金或贷款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认清与控制这些情绪。毕竟,情绪会让我们做出不当的行为和糟糕的决定。
我知道我能帮助这些家长,为他们提供几条关于零用钱与青少年消费的处事原则,但任何与金钱有关的话题,都必须考虑到情绪因素。只要扯上钱,无论花钱的是自己还是身边其他人,几乎都会让人产生复杂的情绪。大家一提到钱,就无法保持客观公正,与自己的孩子谈钱,肯定也无法保持冷静与理性。在纠结的情绪下,父母通常很难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与金钱有关 ............

书籍插图:
书籍《反溺爱》 - 插图1
书籍《反溺爱》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反溺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