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新娘)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阿拉伯文卷译序融会东西 别具一格
一 纪伯伦所处的时代
二 纪伯伦生平及其家庭
三 纪伯伦的思想倾向
四 纪伯伦的创作特点
五 纪伯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 纪伯伦在中国
音乐
音乐
“纳哈温德”曲
“伊斯法罕”曲
“萨巴”曲
“拉斯德”曲
草原新娘
历代灰烬和永恒之火
班尼的玛尔塔
疯子约翰
叛逆的灵魂
沃丽黛·哈尼
坟墓的呐喊
新人的床
不信教的赫里勒
被折断的翅膀
前言
无声的悲哀
命运之手
在殿堂门前
白色火炬
暴风
火之湖
在死神座前
阿史特鲁特和耶稣之间
牺牲
救星
阿拉伯文卷译序融会东西 别具一格
关偁
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是20世纪东方和西方公认的杰出诗人和画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开辟了通向新文学的道路,影响了几代人。纪伯伦是20世纪初阿拉伯海外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一 纪伯伦所处的时代
西方在15和16世纪已开始在科学、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及其他方面奠定了复兴的基础。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拉伯东方几乎完全处于闭关自守状态。那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在文学艺术领域,绝大多数人仿效古人,抱残守缺。阿拉伯的诗歌和散文,都一如死水,毫无生气。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黎巴嫩的统治者前往意大利,学习和了解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进步,并签订包括意大利向黎巴嫩派遣专家学者在内的各种条约。意大利人在黎巴嫩开办学校,同时也接受马龙派的子弟到罗马留学。随着交流的扩大和深入,黎巴嫩的复兴在阿拉伯国家之中是比较早的。
在埃米尔
[1]
拜希尔时期(1789—1840),黎巴嫩出现了文艺繁荣时期。这位统治者把自己的王宫变成作家和诗人聚会的场所,经常在那里举行讨论各种文学问题的聚会。
1860年,黎巴嫩获得独立和自治,建立了省区制度。此后,各种学校建立,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自由,文化得到普及。当时较著名的是外国的大学,如186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和1874年迁入贝鲁特的耶稣大学。1876年,《文摘》杂志开始在黎巴嫩出版,随后又出现了若干家报纸。各种科学和文学的团体相继成立。1880年,贝鲁特建立了东方图书馆,藏有各种珍贵典籍,藏书十分丰富。
所有这些推动了阿拉伯东方、特别是黎巴嫩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唤起了阿拉伯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激起人们反对暴虐、追求自由的斗志。
东方知识分子了解了西方文化及其政治制度和科学文明,开始批评在旧传统束缚下的东方社会。当时,阿拉伯东方处于落后愚昧的状态中,经济萧条,精神生活贫乏,妇女处于无权地位。连年的战乱犹如雪上加霜,给黎巴嫩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后果。西方文明固然为封建社会带来了震动,吹进了改革之风;但其消极的一面是给黎巴嫩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道德的堕落,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腐败。一些文学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抨击社会弊病,号召解放妇女,教育青年,推动社会前进。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有布特卢斯·布斯塔尼和纪伯伦等。
二 纪伯伦生平及其家庭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科奈特索达大雪山遥远的美丽山村布舍里。他父亲赫利勒·纪伯伦是贫穷的牧人,经常酗酒,打骂子女。他母亲卡米拉,先嫁给哈纳·阿卜杜·萨拉姆·拉赫曼,后随他去了巴西,在那里生下布特卢斯。拉赫曼逝世后,卡米拉带着儿子布特卢斯再嫁给赫利勒·纪伯伦。
纪伯伦八岁时,他父亲被捕入狱。他九岁时,被坠下的山石砸断了肩胛骨,造成右臂终生残疾。和当时黎巴嫩大多数家庭一样,纪伯纶一家生活困苦。在西方等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黎巴嫩社会结构迅速解体。许多人抱着对西方文明的幻想,离乡背井,迁往美洲地区。1895年6月,卡米拉也携带着四个孩子——布特卢斯、纪伯伦及其两个妹妹苏尔妲和玛丽安娜,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波士顿,落脚在最为贫困的唐人街。布特卢斯在一家货栈干活,纪伯伦的两个妹妹则靠缝补贴补家用。
1895年9月,纪伯伦开始在奥立佛·布里斯侨民小学学习。他喜爱美国作家的小说,开始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作品。他还在一些画家的指点下,学习绘画。不久,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就展现了出来,在学校里有了“小画家”的雅号。一位女教师发现了他的才能,便把他介绍给著名诗人和艺术活动家法尔德·荷兰德·戴。戴鼓励他为一些书籍设计封面。
1898年,纪伯伦只身回到黎巴嫩,在贝鲁特的希克迈学校学习四年。此间,他在《觉醒》杂志上发表了最初的诗作,同时和戴保持着联系,继续绘制封面。
1901年,纪伯伦重返波士顿。从1902年4月4日至1903年6月28日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小妹妹苏尔妲、哥哥和他挚爱的母亲相继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巨大的家庭悲剧给他的精神以极大的打击,使他倍感远离祖国和失去亲人的孤独与痛苦。
1903年起,纪伯伦开始在阿拉伯文的《侨民报》上发表第一批散文诗作。1905年,他在波士顿举行首次个人画展。一个叫玛丽·哈斯凯尔的女子学校校长十分赏识他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深刻理解。她同纪伯伦在共同的爱好、一致的见解的基础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哈斯凯尔后来资助他赴法国深造。
1908年,纪伯伦来到巴黎,先后在几所绘画学院进修,并曾得到欧埃斯特·罗丹的指点。他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创作的油画《秋》获得巴黎传统的春季绘画艺术展览的银奖。
纪伯伦游览了罗马、布鲁塞尔、伦敦等文化名城,访问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他十分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的力作《大卫》——象征为正义而奋斗的力量——给了他极大的启迪。
在欧洲期间,他潜心研究西方文化,大量阅读各国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他喜爱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好的作家。他深受英国诗人艺术家威廉·布莱克的影响,以致罗丹及其朋友们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1910年,纪伯伦自法国返美。不久,他由波士顿移居纽约,栖身于艺术家聚居的贫民区——格林威治村。
1920年,纪伯伦和米哈伊尔·努埃曼等旅美的十位阿拉伯作家一起创建了笔会,纪伯伦任会长。“笔会”的会标为圆形,圆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草原新娘)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