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与三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花萼

自序
集邮
我与游泳
坐鸡公车
病中情味
微雨
乐山遇炸记
夜袭
化为劫灰的字画
“工作”小记
班图书馆
考试
纪念册
宣传
我是女生
课余散记
头发的故事
寄卖所
司机们
擦皮鞋的
物价
速写
成都盆地的溪沟
脚划船
谈写日记
旋涡
三叶

自序
喂蚕
集体创作
史先生
某种人物
雅安山水人物
江大娘
门房老陈
大衣
默想
母与子
在邮局里
拿到了第一次薪水
看戏
看书买书
英雄气概
fǔ 鱼
成都农家的春天
拉路车的
重印后记
花萼

宋云彬
这本集子的作者“弟兄三个”,是叶圣陶先生的公子和女公子。我和圣陶相交十六年,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他的文学修养,在我的师友中间,是最值得敬佩的一个。他是我的益友,也是我的良师;只可惜我生性顽钝,没有能够从他那里学到一点涵养功夫和写作技能。尤其使我艳羡不置的,是他的那个美满的家庭。他上有七十高龄而很健康的老母。他的夫人胡墨林先生,是一位教育家同时是一位贤主妇。他的长公子小墨(至善)已毕业专门学校,女公子至美已进了大学,而他的第三个公子至诚我们一向叫他“小三官”的,六七年不见,已经是一个中学生,而且写得出那样情文并茂的作品来了。他的家庭中永远充满着融融泄泄的空气。现在让我来抄一段本书的序文罢: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试闭目想想,这是一个何等美满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学习写作,进步一定是很快的,除非是天生钝质。所以我常常对我的子女说:“小墨他们是幸福的。”
抗战以来,圣陶一直在埋头做切实的工作,不大发表作品,但他的公子和女公子,却于工作或课余之暇,写了不少篇散文,现在结集成这本《花萼》集。这里面二十多篇作品,除杂感、回忆之外,大都是写抗战大后方及学校中的形形色色,包含着各种不同的体裁,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的作风。虽然他们在序文里说,每篇都经他们的父亲修改过,但从每个人的作风不同这一点看,圣陶不过在字句之间,替他们略加修改而已,整篇的内容和结构,还是照原样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我每篇都仔细读过,不必看他们的具名,便能分别出哪一篇是小墨写的,哪一篇是至美或至诚写的,就因为他们弟兄三个各有自己的作风之故。至于作风怎样不同,却很难具体地写出来,如果用苍劲、朴茂、温润、活泼、沉郁等抽象的字眼来形容各个的作风,显然是不妥当的,还是让读者自己去分别吧。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应该在这里指出的,就是:头脑冷静,观察深刻。而结构的谨严,文字的通顺与简繁得当,竟有为老作家或名作家所不及的。近来弄文艺的人,往往有一种偏见,以为写文艺作品,只要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必专在字句上用功夫。其实文字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文字没有写通,如何能够把丰富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情感既不能充分表达,内容更何从充实起?记得有一位老作家,在回答“创作要怎样才好”这一个问题时,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时候不硬写。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都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我们看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没有一篇是硬写出来的。他们是平常留心各样的事情,观察得深刻了,觉得非写出不可,才动笔写的。他们写完之后,不但自己在推敲斟酌,还经过他们的父亲——圣陶先生戴起老花眼镜,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至于除自己之外谁都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在这二十多篇作品中,是绝对找不出的。他们自己很谦虚地说,“我们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岂不成作文本儿”,其实像这样的作文本儿,现在的中学校乃至大学校里,如何找得出来。我以为青年看看这一类作品,也许比读《精读文选》之类还要受用些。
上面的话,都是赞美的,但也有使我不甚满意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头脑太冷静了,所以在作品中似乎战斗的情绪比较差一点。尤其在爱与憎的方面,他们没有能够做到所谓“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例如至诚写的那篇《乐山遇炸记》,固然写得惊心动魄,但使读者只感觉到他们所遇的是一场天灾,对于敌人的憎恨写得太不够了,如果末了不引一段他父亲的日记,那连敌人的残酷都不曾充分写出来。小墨的《化为劫灰的字画》,也是惆怅、感伤的成分多,憎恨的成分少。我的批评,也许太苛刻一点,只因和圣陶相知有素,就这样很直率地把我的意见写了出来,至善他们能不嫌我“老气横秋”否?
云彬 (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于桂林
自序
叶至善
今年一年间,我们兄弟三个对于写作练习非常热心。这因为父亲肯给我们修改,我们在旁边看他修改是一种愉快。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
我们的原稿写得非常潦草,经父亲一改,圈掉的圈掉,添上的添上,连我们自己都不容易念下去。母亲可有这一份耐性,她替我们整理,誊写,像收拾我们脱下来的衣衫一样。誊写好了,少数投到杂志社去,多数收藏起来。
最近有几位父执从杂志上看到我们的文章,怂恿我们说:“你们兄弟三个何妨合起来出一本集子。”我们想,我们写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岂不成了作文本儿?我们又想,学校里同学间欢喜调看作文本儿,或者有人想看看我们的。就把存稿编排一下,请父亲复看一遍,剔去若干篇,成为这本集子。
父亲替这本集子题了个名字,叫作《花萼》。
至善 (民国)三十一年岁尽日
集邮
叶至诚
小时候时常看见哥哥把一张张的邮票贴上他那硬面的练习簿,可是我从没看过他的邮票(大概 ............

书籍插图:
书籍《花萼与三叶》 - 插图1
书籍《花萼与三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花萼与三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