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科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7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科举不好,没有更坏
第一章 再回首,私塾已百年
一 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二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上)
三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下)
四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
五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
第二章 别拿秀才不当干部
一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上)
二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三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上)
四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下)
五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上)
六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下)
第三章 从秀才到举人的长征路
一 秀才好做岁考难
二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上)
三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下)
四 监生:“母校”只存在于想象中
五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上)
六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下)
第四章 我是举人我怕谁
一 让人爱恨交加的贡院
二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上)
三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下)
四 发榜后的悲喜剧(上)
五 发榜后的悲喜剧(下)
第五章 牛气冲天的进士们
一 会试背后的较量(上)
二 会试背后的较量(下)
三 真实的殿试
四 鼎甲产生的内幕(上)
五 鼎甲产生的内幕(下)
六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上)
七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第六章 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一 毕沅:从秘书到状元是条捷径
二 钱棨:大清“六元”,唯我一人
三 龙汝言:拍马状元的诡谲人生
四 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
五 刘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
第七章 翰林院的幸福生活
一 翰林院那些事儿(上)
二 翰林院那些事儿(下)
三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上)
四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下)
第八章 防不胜防的考试舞弊
一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上)
二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中)
三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下)
四 清代科场大案(上)
五 清代科场大案(中)
六 清代科场大案(下)
第九章 武科举与洋进士
一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上)
二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下)
三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上)
四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下)
五 科举的落日与帝国的斜阳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科举不好,没有更坏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说到了解“本国以往历史”,科举这两个字又怎能绕得过去!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还有哪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影响和改变数以亿计人的生活?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像科举考试这样让举国为之疯狂,能让“全国总动员”起来?
如今科举已经废除一个多世纪了,百年前那场盛事在现代人眼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人眼里的科举已经幻化成一个个抽象的名词,比如“八股文”、“举人”、“进士”等。虽有不少介绍科举的文章著作,但更多是专业人士的布道,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过其门而不入。
更致命的是,时人由于种种原因,对科举充满着偏见,一提起科举,印象就是腐朽、没落、呆板,殊不知就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与公信力而言,古人未必就不如今人!
回到故事中去,事实胜于雄辩。
康有为的老乡,晚清名臣张荫桓早年应童子试不第,毅然放弃科举道路,通过捐纳走上仕途,逐步升迁,后来又以通英语、知外务被慈禧太后赏识,代表清廷出使多国,归来后官至总理衙门大臣、户部侍郎,一身兼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中极少数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像左宗棠那样建立特殊功勋而身居高位者。
张荫桓不仅才干没得说,文采也是一流,清人罗惇曧在《宾退随笔》中说其:“冠世之才,词章华赡,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问题是在这后面还有一句:“而隶胥佣贩以其非由科名进,至今尚称其不识字也。”这样一个多才多艺、诗书画三者皆佳的名士竟然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而被“隶胥佣贩”嘲笑为文盲。
所谓“隶胥佣贩”,其实正是大众的舆论。尽管张荫桓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公卿,但是职位并不能给他带来与之匹配的名誉,由于是捐纳出身,即使满腹经纶,也照样被讽为“不识字”,而名誉的缺失使得他的官位黯然失色。
在此,我并无意替张荫桓喊冤,如果少数人的不公正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公正,那么这项制度还是好的。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而是靠金钱,靠“拼爹”,即使你官当得再大也照样被人瞧不起,甚至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总有一种“伪军”的自卑感。
“后科举时代”则正相反,往往是后一种人最趾高气扬,凌驾于前一种人之上,而众人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一片羡慕和赞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这在民国初年已是十分突出,而后更是愈演愈烈。于是我们恍然大悟,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肯定更坏!
任何一种考试都会有漏洞,科举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大门登堂入室的。科举时代官员中学者大儒比比皆是,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模范作用反过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只鼎,那么政治、经济、文化就是这只鼎的三只脚,科举时代这三只脚是“鼎足而立”的。而在“后科举时代”,文化这只脚明显成了跛足,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两只脚的鼎当然是很难站得稳的。
本书对科举的解读以清代科举为蓝本,科举制度虽然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只有到了清朝才达到了一个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备的阶段,并由此盛极而衰。要看科举,哪个朝代也比不上清朝,看了清朝的科举足以洞观整个科举史。清朝离我们时间上近,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多,史实皆有案可查,不必像现在某些讲史的人为了求新求奇,弄一些没有考证的野史拿来大做文章。本书中,所有引用的资料皆来自前人的记忆,不仅是强调要以事实说话,还要证明最生动的历史就在事实当中。
如果从科举发展史来看,唐代是童年与少年,宋代是青年,元明是中年,而清代则是老年。科举到了清代已是美人迟暮,但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彰显出末日疯狂,“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就连身处中国的洋人也不免为之若痴若狂呢。
《春冰室野乘》和《清代野记》等晚清笔记中都记载了英国人赫德之子在中国参加科举被拒之事。赫德从1863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执掌中国海关近半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疯狂的科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