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芙蓉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追忆逝水年华
临书但有惆怅
湖水年年到旧痕
朝花夕拾
那片洋山芋叶上翘着的一只拇指般大小的螳螂
《周瘦鹃文集》跋
至真至假小说
金鱼与比目鱼
火的女儿是烟
暴食的,幻觉的,下地狱的
应友人之约谈《弗兰德公路》
坏女人胡说八道
比萨的另一座斜塔
读《史蒂文斯诗集》的若干条札记
老人与海
不耐心的钟表,腼腆的下午
K的日记
抄写员之梦
不存在的卡尔维诺或讲故事的人
偏执的爱好
为了敌意的成长
传说一本读物
契诃夫是一种回忆
说吧,记忆
锁状的玻璃盒
一流的三流画家
共同的发明
与魔影的战斗
我们在暧昧的亚洲
手跋
二〇〇九年上半年枕边书
说书
分享
杂记之一
杂记之二
枯竭的一篇散文
吃乱了或者抄袭之桌
脱莱
在仄砖碎石十字花铺地梦游
两个梦游
在苏州梦游
在英国梦游
在园林梦游
后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木末芙蓉花/车前子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ISBN 978-7-5336-6315-5
Ⅰ. ①木… Ⅱ . ①车… Ⅲ . ①散文课—中国—当代 ②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32209号
书名:木末芙蓉花
MUMOFURONGHUA
出版人:郑可
质量总监:张丹飞
策划编辑:何客
责任编辑:何换生
邰旻
封扉设计:刘运来
美术编辑:吴亢宗
责任印制:何惠菊
出版发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教育出版社
序
一个诗人的读书与梦游,如“木末芙蓉花”矣。
另外,此书以《偏看见》为底本增减而成。《偏看见》十多年前出版,印数较少,一些收我图书的读者常常找不到这一本;或者找是找到,品相不好。有人鼓动我再版。但我对自己的出版物无论何种,是都不愿意再版的。必须有所增减,同时换个名字,这几乎已成毛病:我如果自恋的话,恰恰表现在对自己的过去不够欣赏。
是为序。
二〇一二年深秋车前子识于北京目木楼头
追忆逝水年华
这一场雪真大,连老北京都这么说。但再大雪也会停下,甚至说停就停。那天我说,去雪中散心吧,不料午饭过后不见雪飘之影。现在,灯下独坐,虽说雪停多日,因为冷,就没有化掉。尽管没有化掉的雪已不是雪,而是冰。窗外,一角平白,宛如无故,而这几天又有月亮,此刻就有,满满的,像桶凉水,天地素洁一新,几乎素不相识。想起张岱,约略有人如几粒芥子云云,于是越发地素不相识,于是找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来忆来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西湖梦寻》中也作“附录”收入),觉得干净。
像在宣纸上洒点淡墨,而《湖心亭看雪》,尤其像在丈二匹宣纸上洒点淡墨,没有这几点淡墨,丈二匹宣纸就像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我看来,空白原说不上干净,也就是说空白并不等于干净。干净是种精神,但与其说是精神,不如讲为物质更为传神,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有句话“人书俱老”,用淡墨也有滴水穿石的时间推门而入,人墨俱淡。还有就是枯笔,“枯笔和淡墨,这是黑里求白的具体表现。枯笔使白破黑而去,如月出天山;淡墨让白摸黑而来,似烛照铁屋。”
《陶庵梦忆》就是一部淡墨册页(相比之下,《西湖梦寻》更像是逸气流宕的枯笔手卷)。张岱以亡国的沉痛作了这几点淡墨的广大背景,所以这几点淡墨不轻不浮。这几点淡墨又是宿墨,也就更为沧桑了(这方面,余怀《板桥杂记》与张岱《陶庵梦忆》有异曲同工之妙)。
少年时代我不喜欢宿墨,嫌它不天真。宿墨比起新磨之墨虽少天真之妍质,但多份烂漫的从容。“天真烂漫”常常连在一起,但却是两回事。具体地说,唉,我也说不清。拿荀慧生和梅兰芳作比,荀派天真,梅派烂漫。说到京剧,真要来比方宿墨,我就说宿墨更像青衣里的程砚秋、老生中的言菊朋。宿墨是涵养,涵而养之,沧桑也是涵养的一部分。有了涵养这层底色,张岱持论就锋芒所向而又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抑或宽大为怀,都是烂漫从容的结果:
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其所编诸剧,骂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毁东林,辩宥魏党,为士君子所唾弃,故其传奇不之著焉。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者也。(《陶庵梦忆·阮圆海戏》)
贾秋壑为误国奸人,其于山水书画骨董,凡经其鉴赏,无不精妙。……贾虽奸雄,威令必行,亦有快人处。(《西湖梦寻·大佛头》)
阮贾之辈作为奸人,在江南民间的影响仅次于秦桧严嵩,可说全仗戏曲《桃花扇》、《李慧娘》的传播。这两个奸人,尤其贾秋壑,张岱是本可依仗亡国的沉痛而指桑骂槐或者借题发挥的,他却一笔带过。因为这亡国的沉痛一旦诉诸笔墨,就应该属于审美意义上的,张岱深谙此道。张岱的亡国之痛他不是哭出的、喊出的,而是要让后人自己品出。品出亡国之痛究竟还只是一张丈二匹宣纸,精妙处是那几点淡墨。那几点淡墨就是流连光景、追忆逝水年华——有人性的精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时,方算曲径通幽。接下来进一步阅读,登堂入室,两人对坐,或一味家常,或天方夜谭,人性的精密甚至尽可免谈。而《陶庵梦忆》之所以是《陶庵梦忆》,张岱之所以是张岱,全在于他的个性化笔墨。张岱是明清小品作家中最知墨法的一位。最知笔法的,大约是钟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墨法活了,不滞不板,微微地晕化开去,“而已”两字又很到位,像凝住的神气和墨点周围结出稍深于墨点的墨线,也即水痕。墨无水不活。而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前的句子,“湖上影子”可看作水墨的整体效果,“长堤一痕”是线,稍浓稍干,“湖心亭一点”是比“舟中人两三粒”稍大的墨点,墨色带湿,但比“舟中人”淡。“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木末芙蓉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