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新周刊 编著
中信出版社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看新书,好书
就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死磕读书杂志会
提供不同类型的书单 25岁前一定要读的25本
20世纪最优秀的100部中文小说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的一生必读书单100本
30个领域30本不容错过的入门书
目录
序一 一个被低估的年代
序二 我的九十年代,我们的九十年代
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九十年代找到源头
九十年代 断代史
1990 开启炒股狂潮,洋货狂袭中国
1991 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
1992 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1993 “马家军”震惊世界
1994 看美国大片,听流行音乐
1995 手持大哥大去逛街
1996 铁路大提速的前夜
1997 小平逝世,香港回归
1998 长江抗洪,工人下岗
1999 跨越世纪,高校扩招
九十年代语录
九十年代 社会
一个属于上海的黄金时代
一座大坝和它背后的百万移民
左手内地,右手香港
国企下岗潮: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中美关系: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
社会辞典
九十年代 文化
无人认领的九十年代
一场平民文化的狂欢
《我爱我家》:一部剧演活一代中国人
专访英达:九十年代是喜剧最好的年代
传媒人刘春:那是一代电视人的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当年的电影有种强韧的力量
先锋已死,有事烧纸
贴地飞行的《佛山文艺》
追“四大天王”,看盗版港片
演员赵雅芝:我有白娘子的一点温婉
作家金宇澄:上海这个森林,什么动物都有
文化辞典
九十年代 艺术
跑步进入后现代
吕澎 九十年代,艺术闻到钱的味道
张颂仁 让中国艺术家被世界看见
王璜生 人民需要真正的美术馆
侯瀚如 一个“艺术导演”的世界观
岳敏君 创作需和现实有所关联
张晓刚 活在迷茫与反省之中
艺术辞典
九十年代 经济
一代打工族的青春与爱情
“网络新闻教父”:陈彤新浪如何成为新闻门户?
企业家张宝全:海南地产泡沫亲历记
“榜爷”胡润:发现中国大富豪
百万股民“炒”深圳
“刁民”王海:那个揭市场伤疤的人
小霸王学习机:山寨中国的生意经
财经辞典
一切都变了,我们从今天回望那个时代,那些回忆好像远了,又好像就在眼前。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正是从那里来的。
——张颐武
1992年8月22日,万宝路戴拿斯杯足球锦标赛,中国队与朝鲜队交锋中,9号高洪波踢进关键的第二个球后,主教练施拉普纳向他表示祝贺。(图/兰红光/新华社)
1990年,北京,地坛公园。(图/王文波/CFP)
1997年7月1日零时,深圳罗湖口岸,粤港两地警方和官兵共聚罗湖桥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图/安哥/FOTOE)
1991年,广州,第四届全国书市里读书的人群。(图/刘志纯/FOTOE1)
1993年,北京,罗丹的《思想者》雕塑运抵中国美术馆。(图/ 王文澜/FOTOE)
1992年,北京圆明园画家村,正在创作的画家杨少斌。(图/李江树/FOTOE)
1991年,天津商家运用古老的吆喝手段促销,音响震耳欲聋,受不了的路人纷纷用手捂住耳朵。(图/ 安哥/ FOTOE)
1995年,广州海珠中路枣子巷,在这个连厨房在内只有8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住着8位外省来粤打工的环卫工人。(图/安哥/FOTOE)
1993年12月,香港“美容教母”郑明明在上海华联商厦推介化妆品,围观群众看得瞠目结舌。(图/于文国/CFP)
序一
一个被低估的年代
张颐武
这些年来,怀念八十年代(编者注:本书中出现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均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似乎是一个流行的风潮,一直有许多人对八十年代情有独钟。人们往往觉得今天是一个并不浪漫和富于诗意的时代,但是,今天中国的崛起所具有的力量和我们的社会文化状况,其实是八十年代根本无法想象的。近四十年的光阴仿佛一晃而过,我们还没有抓住八十年代,现在已经是“90后”和“00后”的天下。
而在今天的“新世纪”和我们所缅怀的八十年代之间,有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关键的转折年代,也是我们回顾这四十年历史时需要时时关切的重要时期——九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时期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我们所感受到了。但人们似乎很不情愿提到这个时期,它的意义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不少人觉得那个时期不太合乎他们的理想,仿佛这是八十年代向下坠落的时期,是激情和热情消退、平庸到来的时期。其实,这个时代的意义被低估了。这种低估,其实来自我们对于今天所缺少的东西的渴望。这渴望导致了我们不愿意提及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其实是一个转变期,是中国的未来由朦胧而清晰、由迷惑而明朗的关键年代。正是有了九十年代在文化上的转变,我们才可以进入一个新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才会有今天的成果。今天看来,九十年代正是四十年中国发展的一个过渡期,有了这个时期,八十年代的价值才会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未来。所以,九十年代是我们绕不过去的。《新周刊》就出现在那个时代,现在,这家杂志愿意出一本书,从当下对那个时代提出新的思考和新的见证,这无疑具有独到的意义和价值。
遥想当年,八十年代末的巨变刚刚过去,“南巡”所激荡的风潮和新的期望刚刚被诱发,下海经商的体制内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刚刚开始创业。今天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如马云、马化腾,都还是我们预想不到的未来;而王健林等人也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还珠格格》,是那个时代的共同的记忆所在。当年《渴望》主题曲在大江南北流传,今天我们从其歌词中仍能感受到那种社会的集体意识:“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这是一个真正开启了日常生活的感觉的新时代。那些宏大的叙事远了,新的生活的欲望和情绪开始出现。这是新的以大众为中心的社会。它显然提供了不同于八十年代的景观,也超出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性”话语。它的形态是我们必须认知的关键。无论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电视剧,还是王朔的作品以及贾平凹的《废都》、王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