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诗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
老师们
诗人•打架
爱情•读书
1980年代的几件小事
诗歌
舞会
毛片
下海
发烧
盗版
我的一辆旧自行车
八十年代的诗意
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
文/杨葵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门牌号。
熟悉北京的人一看便知,这门牌一定是多年前核定的。当初,师生们从教学区东门进出,东门确实开在新街口外大街。如今,东门早已弃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气派的南门。而南门其实开在学院南路。
中国建筑理念中,面南背北为方正,一般来说南门是正门。重新启用南门,原因众多,我猜多少有点“必也正名乎”的意思在里头,只不过“正名”换成了“正门”。
1985年9月的一天,我身穿的确良衬衫,留着“叔叔阿姨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词啥意思,可去查查看着玩),骑着自行车,后座驮着行李卷,前车把上挂着叮叮当当的洗漱用具,从师大东门进入校园。自此,直至1989年那个凄风苦雨的夏天萧瑟离去,我在这里度过四年光阴,见证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老师们
八十年代中期,是大学老师新老交替最轰轰烈烈的时段。七老八十的老先生们尚健在;三十出头的俊杰们正在跟着老先生们读研;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虽然大多已是各自学科的顶尖高手,但论资排辈,还没有专职带研究生的权利,还在给本科生上大课。
具体到北师大,我入学时,钟敬文、陆宗达、李何林、黄药眠这批巨匠不光带研究生,偶尔也给本科生讲大课。我在这校园里上的前几节大课,授课者正是钟敬文、陆宗达两位先生。讲课内容是他们的治学之路。老先生亲自出马,是对新生的优待,旨在励志,这是学校欢迎新生的固定套路吧。
我们的主课老师,古汉语有许嘉璐等,现代汉语有李大魁、周同春、杨庆蕙(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曾亲炙师大老校长黎锦熙先生)等;古代文学方面有韩兆琦、邓魁英等;现代文学方面有郭志刚、杨占升、蓝棣之等;语言学有岑运强(语言学泰斗岑麒祥先生之子)⋯⋯我们毕业后没两年,新老交替迈了个新台阶,这些人全都成了博导,本科生们很难亲聆教诲了。
年轻一辈,我们入学时,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的博士王富仁刚从李何林老先生处出师,留校任教,代过我们现代文学史课,也给我们开选修课。王一川、刘晓波当时正在跟黄药眠先生读博士,在职读博,所以也给我们开课。
这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现在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我读书时不是好学生,不太和老师接触,只能讲讲印象较深的片段。
老一辈的,其他几位老先生平时极少见到。钟敬文先生喜欢散步,经常在校园撞见。冬天黑呢子大衣,呢质圆顶帽,春秋天则是灰布中式对襟衫,夏天一般就是白衬衫。腕子上吊着根手杖,走平路时好像不怎么用,总是作沉思状,但若有人上前请安,必笑眯眯微欠上身回礼。当时他已八十多岁,一个白发老先生悠然自得地在白杨树间散步,这是当时校园颇为迷人的一景。
中间一辈,许嘉璐老师的古汉语课是中文系学生的最爱,别的课迟到没关系,古汉语课别说迟到了,不早早去占座都没位置坐,因为有外系的学生来听。许先生讲课极幽默,经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还记得他在课上顺口讲过个段子,说他姓许,太太姓白,就有朋友戏称他们二位是许仙和白娘子。
那几年,全社会盛行民选官员。我们赶上了民选系主任、民选副校长。许老师一来课讲得没得挑,二来早就是个名实相符的正教授,更关键的是第三—非党员;如此一来,每次民选,他的票数总是遥遥领先。他给我们上课时,只是一名普通教授;课程结束时,是中文系主任;到毕业前夕,他已是副校长。毕业没几年,在家看新闻联播,他成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再后来,是人大副委员长。
蓝棣之老师身材略显纤弱,头发却硬硬地立着,不成型,一看就极有个性。他是新时期社科院第一届研究生,导师是唐弢。我们入学时,他还是个讲师,典型的青年教师气质,阳光、爽朗、叛逆。不过几个月后,他仿佛一夜之间苍老十岁,本来就有点少白头,至此几乎全白。后来得知,就在那年秋天,他最疼爱的儿子在一场电梯事故中不幸丧生,才十七八岁,刚刚考上大学。从此再见蓝老师,眼神深处,总有一股幽幽的悲凉,哪怕是在和学生们说笑时。
他是研究现代诗歌的,当时的研究课题是新月派。徐志摩、林徽因这些人的作品,在当时学界还未完全摆脱“格调低劣”的噩运,蓝老师已经开始用他一口“川普”满怀激情地颂扬,不吝惜任何美好的词汇,因此迅速得到学生们的拥戴。现代诗坛的各种文人逸事,也是蓝老师的长项,学生们无不听得兴头大起。蓝老师会从这些典故中总结一些道理,比如他说:男女恋爱初期,男人是女人的父亲;刚结婚时,男人是女人的丈夫;老夫老妻时,男人就成了女人的儿子。
蓝老师家里,经常坐满一拨又一拨的学生,从早到晚。和我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一天深夜回来,脸上放着光,问他哪儿打了鸡血,答曰刚在蓝老师那儿长谈。那一夜,这位同学翻来覆去睡不着,神经病一样地反复念叨:蓝老师了不起。
还有一位诗人老师任洪渊,当时也是个讲师,也受到众多学生追捧。任老师研究当代文学,不过依我看,他对研究兴趣不大,为稻粮谋而已;他的兴趣在写诗。任老师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课堂上,经常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研究对象,与他的粉丝们分享他对自己的“研究”。任老师当时新婚不久,妻子比他年轻很多。在任老师笔下,她叫FF。任老师那段时间的所有诗作,差不多都给我们当堂念过,题目、内容千变万化,永远不变的是,念完题目紧接的那句:献给FF。
王一川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选修课,文艺美学,主要讲海德格尔,那是他当时的研究重点。王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川大读的本科,北大读的硕士,师大读的博士,我们毕业前,他又远赴英国,在牛津大学读了伊格尔顿的博士后。学生们闲聊中说起王老师,都将之视为神童型学者,因为,他看着一张稚嫩的脸,讲起课来,竟然那么学识丰厚、魅力逼人。此刻我写至此处,脑海浮现出他一张少年般的脸庞,在讲台上不急不徐轻柔地讲述着:“在茂密的林间,有一片空地⋯⋯”
王老师因为面嫩差点儿吃了亏。他还在读博士,常到学生食堂吃饭。有次在食堂,几个人高马大的体育系学生乱加塞儿,王老师客气地告诫了一句,那几位兄弟看看他,骂骂咧咧地训斥他,哪来的新生啊,对学长什么口气啊!一边说着,开始撸胳膊挽袖子。我排在队伍后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八十年代的诗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