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杭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查明建(1964—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学院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人,上海市“师德标兵”,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著作有《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等。另外,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学术论文60余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前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史已经表明,要在人文研究及文学研究中建立世界观念和视野,要把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把外国文学放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加以审视和阐发,要连接中外文学,要打通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要把细致微观的实证研究与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相结合,那必然会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这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比较文学”是学术观念、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则是学科资源与研究视野。它在贯中外、跨文化、通古今、越科界的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使其无可替代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中最有时代性、最有包容性、最有创新性的高端学科之一。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在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等方面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逐步建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理论普适性的学科理论系统,逐步完善了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分支学科,在学术成果的质与量上已居世界各国之首,还全面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中国比较文学成为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和中心,代表着世界比较文学兼收并蓄、超越学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收在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作者,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是继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之后的第二代学人。这些作者固然只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一部分,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现年多在四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从学术年龄上说大体属于中壮年,都是各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大都在1980年代后走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道,1990年代后崭露头角或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更成为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幸拥有了可以安心治学的环境,赶上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既抬头看世界,又埋头务笔耕,既坚持学术的严谨,也保持思想的活跃,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的学术优势和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取得了与时代要求相称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个人学术履历的证明,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份奉献,更成为新时代“国人之学”即“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二十卷,选题上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理论为主,以讲述和示范学术方法为要,涉及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基本理论、比较诗学、东方文学及东方比较文学、西方文学及中西文学关系、世界文学总体研究等方面。各卷均按一定的范围和主题,将作者有原创性、有特色的成果收编起来,将大学讲堂搬到书本上来,以读者为听众,以写代“讲”,以言代“堂”,深入浅出,以雅化俗,汇集中国比较文学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以使五指成拳、十指合掌,形成大型丛书的规模效应,得以占书架之一角,入读者之法眼,从一个侧面展示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不同作者及著作之间也可以相互显彰、相互映照、相互补充,读者也可以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在参读和比照中领略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和世界文学,得窥比较文学殿堂之门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资助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支持,编者和作者深表谢意!
愿“讲堂”满座,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事业更加繁荣!
王向远
2014年4月20日

自序
承蒙向远兄相邀,将已发表的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结集成书,纳入他主编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丛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编辑个人论文集,却顾所来径,趁机回顾和梳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学术历程和思想理路。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我最早关注的是影响研究。虽然影响研究受到以韦勒克、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的批评,但影响研究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毕竟,影响研究仍是文学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方法,那么,影响研究该如何拓展、如何深入?这是我深感兴趣的问题。读到叶舒宪、王富仁、赵明等学者的文章,我觉得中国学者一些成功的比较文学实践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对深化影响研究具有启迪意义,应该加以总结和发扬,因此撰写了《影响研究如何深入?》、《影响研究如何开拓?》、《旧学商量加邃密》等文。1990年代,陈思和教授提出了“世界性因素”概念,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很具有学术生发性,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开拓了新空间。《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沪上比较文学学者座谈会,对该命题进行讨论。我参加了座谈并发言。我结合思和教授的“世界性因素”命题,继续思考如何深化影响研究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问题。当时,思和教授全面阐述其“世界性因素”命题的文章尚未成文发表,只是在不同场合谈了一些想法和设想。他让我不妨把自己的想法和不同观点先写出来发表,或许有助于他对“世界性因素”问题更全面的思考。我因此撰写了《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算是我那几年对如何深化影响研究以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点心得。我 ............

书籍插图:
书籍《一苇杭之》 - 插图1
书籍《一苇杭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苇杭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