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所属丛书:国家治理丛书
作者:欧树军 著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161-2390-4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270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国家治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主 编  
  何包刚(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王海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
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
  王海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许章润(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龙(南开大学周恩来学院教授)
  李良栋(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
  何包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教授)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赵树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高全喜(北航法学院教授)
序 一
王绍光
所谓“认证”就是在数据与人或物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没有认证,人类社会便无法运作,但我们却往往对它熟视无睹。
我第一次意识到认证对治理现代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在三十年前。1982年,我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报到后,校方马上告诉我必须去城里社会安全办公室申请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申请程序十分简单,我得到一张小小的卡片纸,上面什么都没有,只印着我的名字和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九位数社会安全号码。刚开始,对这个号码有什么作用一无所知。但很快我就认识到,这个卡片丢掉了都没关系,但号码却是在美国生活、学习、工作都须臾不可或缺的。它虽然被叫作“社会安全号码”,其作用却远远超出“社会安全”的范围,签租房合同需要它,领取奖学金需要它,到银行开户需要它,申请信用卡需要它,买保险需要它,报税需要它,填写形形色色的表格需要它……每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会像影子一样随时随地紧跟其后,直至离开人世。他们可以忘记任何东西,但绝不能忘掉这个号码。正因为如此,虽然我已离开美国十多年,这个号码却还牢牢印在我脑海里。
那时的中国,流动性很低。所有人都属于特定的城镇单位或农村社队,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本单位或本社队进行,万一超出这个范围,就要使用单位介绍信。在这种情形下,国家的触角只需延伸到单位或社队,足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财、物的流动快了起来,社会、经济也越变越复杂。1984年,中国开始在一个个城市逐步试行居民身份证制度。不过,那时的居民身份证更像一种便携的户口,身份证本身很重要,但上面的号码似乎可有可无。以至于无论是1984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1985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还是1986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都完全没有提及身份证号码。这种情况一直到1999年才改变,那一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是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编定的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将在我国公民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方面广泛使用”。
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公民身份号码时,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已经有了带编号的居民身份证;
[1]

即使那些没有推行身份证制度的国家(主要是英语系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印度),大都也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
[2]
大约七八年前,在一次中印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无意中向印度朋友们提到中国的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引起了印度朋友的极大兴趣。这些任职于印度高级智库的朋友们大多曾留学欧美,对欧美的身份号码制度很熟悉。令他们惊讶与羡慕的是,中国这么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也能在全国范围实施公民身份号码制度。他们看到中国同行随身携带的二代身份证,兴奋不已。不知是不是由于他们的推动,2009年2月,印度开始实行AADHAAR制度,意图为每一位印度公民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12位身份号码。
[3]

到2012年7月16日,大约有15%的印度人获得了这种号码。很显然,作为一种认证标识,身份号码已成为现代国家运作一种不可缺少的要件。
而我第一次意识到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相关性大约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已在耶鲁大学任教,有一天与政治系的同事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一起午餐闲聊时,他提到人们之所以有名有姓是国家为了治理的便利,不仅人名如此,地名也是如此。斯科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少数几位绝顶聪明的学者,几乎每次与他聊天都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他对姓名的解释让我顿时眼睛一亮:原来认证不仅存在于现代国家,而且从古至今它一直是国家运作的基本制度之一。
经过多年研究,斯科特于1998年出版了《国家的视角》一书,其中译本也于2004年问世。在这本书中,斯科特用了13页的篇幅讨论“姓的创造”。
[4]

2002年,他又与合作者发表了一篇长达41页的论文,讨论永久性的家庭姓氏是如何出现的。
[5]

斯科特用翔实的史料证明,近代国家的发展与它普遍推行家庭姓氏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家庭姓氏就是一种认证标识。
也许,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取名便成为必要。然而,在很长的时期里,取名是随意的、不规范的、不固定的、没有姓氏的。斯科特发现,至少到14世纪,欧洲只有极少数有权有势的贵族家庭才有姓氏(他们的姓氏往往与其发祥地有关),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父系姓氏。直到18世纪初,90%的英格兰男人大多使用八种与基督教有关的名字(约翰、爱德华、威廉、亨利、查理斯、杰姆斯、理查德、罗伯特);只有10%的男人取了别的名字。换句话说,每个村庄,每个城镇都有一大批叫作约翰的人。当生活的社群规模很小且天高皇帝远时,这种取名方式对当地人不会带来任 ............

书籍插图:
书籍《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插图1
书籍《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