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1793-1901 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聂作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时代华鼎史镜馆:以史为镜,鉴古喻今
突破道德评价引领一切的史观
超越传统看待大变局下的人物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这一事件标志着封闭的天朝与西方世界的相交与碰撞。生于这种大变革、大融合、大冲突下的中国人,从龚自珍到林则徐,从严复到叶名琛,从张荫桓到王韬,从容闳到刘光第,从郭嵩焘到义和团,尽管身份地位各异,却都成为东西方文明角力之际催生的“杂种”。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们或拯救,或绝望,或逍遥,或愤怒,最终都无法阻止社会集体腐败的大清帝国滑向深渊的车轮。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聂作平著.--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1
ISBN 978-7-5057-2983-4
Ⅰ.①天… Ⅱ.①聂… Ⅲ.①中国历史–研究–1793~1901②历史人物–人物研究–中国–1793~1901 Ⅳ.①K249.07②K820.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8229号
书名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
作者 聂作平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经销 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010-83670231
印刷 北京博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规格 690×980毫米 16开
16.5印张 213千字
版次 2012年2月第1版
印次 2012年2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057-2983-4
定价 33.00元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1号楼
邮编 100028
电话 (010)64668676
自序
2009年春天,为了给《中国国家地理》采写一篇关于福建港口的长文,我在福建沿海走马观花地跑了一圈。我发现,在中国,负山面海的福建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漫长的年代里,起伏的群山将它和中原隔绝,而浩瀚的海洋又让它的子民止步于汹涌澎湃的蔚蓝。但是,当历史翻到近代,它忽然又因那片海洋而成为西风东渐的桥头堡。在福州,我寻找林则徐墓、严复墓,探访沈葆桢故居、马尾海战遗址。其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在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人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变面前的种种反应与作为,无论是盲目排外还是惧洋媚外,无论是关上大门还是敞开门户,直到今天,仍然能让我们从中读出无限感慨和启示。
对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来说,它的臣民们在巨变中的体验无疑是痛苦的、疑虑丛生的:他们对西方列国所知甚少,因为“天朝”从来都自命为世界的中心,理应四方来朝,万国入贺,他们却鲜有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习惯。这种所知甚少导致了巨变前的傲慢自负和巨变中的彷徨无助。身处这巨变年代的有识者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他们所遭逢的时代如此天翻地覆,而考察那些身份与地位殊异,仅因生存时空交汇而有着共同命运的大清子民——封疆大吏也好,平头百姓也罢,都被那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赋予一个寓意深长的符号:“杂种”——混合了东西方文明的“杂种”。
在这种思考中,我开始细心体味和把握我注意到的那些早已尸骨无存的人。他们何其不幸,生在那样一个变革动荡的时代,两种文明在他们的世界角力交锋。他们可能措手不及,可能被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技术打得昏头转向:诸如叶名琛,诸如张荫桓,诸如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他们又何其幸运,在两种文明最初的交锋中,有了比先人更多的道路可供选择,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方式舒展性灵:诸如王韬,诸如严复。
我一直以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是教科书上确认的1840年,标志事件也不是鸦片战争,而是1793年,标志事件则是英国人马戛尔尼来华,这一事件意味着中国和西方的真正接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从此开始。原本封闭并享受这种封闭的天朝,终于不得不在一次次打击之下放低身段。以往,天朝以为世界上的国家虽然众多,但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天朝,另一个是其他国家;而现在,它不得不承认,天朝只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中的一个,而天朝和其他国家,并不存在谁天然地比谁更优越更高贵。这种承认是痛苦的,不甘的,但必须经历这种痛苦和不甘,中国才有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其实就是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这个进程如此漫长而艰辛,几代人在丧权辱国的噩梦中苦苦挣扎。
这部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涉及的时间,上为1793年,下为1901年。前者是马戛尔尼来华,西方世界主动向东方中国递出橄榄枝;后者为义和团运动,一次精英与草根合谋的大规模的排外与仇杀。后者同时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尽管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代人为了融入国际社会或者说为了追赶西方,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等史无前例的阵痛,但一百多年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和改观。这说明,历史的发展常常不是笔直向前的,而是有着若干的迂回与后退。
我关心的其实不是那些历史事件,毕竟它们早已广为人知。我关心的是处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他们的悲欢,他们的得失,他们的顺从与抗争、阴暗或明媚。在阅读我所关注的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文字,并试图走近他们的心路历程时,我能感觉得到,当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在面前展开之时,他们的命运必将比其他时代的人更加丰富,也更加艰难。这种既丰富又艰难的命运,将使他们的人生充满意想不到的起承转合。换言之,生存于1793-1901这个漫长而艰辛时期的中国人,不论对浩荡的世界潮流采取何种态度与姿势,都将因时代的波诡云谲而有了足够精彩抑或足够黯淡的人生。
这一系列历史随笔的写作长达两年多。跨度长的写作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而思考越多,或许,越能让我准确地切中那个远去时代的脉搏。在写作此书之时,我也萌生了另一个念头:要写一部比砖头更厚的中国近代史。因为,我想用我的方式阐释历史,阐释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您现在看到的这本小书只是个开始。路还在远方,像历史一样漫长。
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和读者所了解的常识迥异。对此,我真诚地希望,如果它们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我愿意接受每一位读者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天朝1793-1901 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聂作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