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史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无字史记
波音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序言 基因知道答案
第一章 神州苦旅——东亚直立人的百万年
当魏敦瑞遇到北京人时
“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
门齿、石器与“邻人遗斧”
东亚版“塔岛技术悲剧”
小贴士 北京人到底吃不吃人
第二章 万里征程——智人如何来到中国
走出非洲,一拨又一拨
沿着海岸向东飞奔
3万年前的猎人祖先
南下北上,走遍中国
小贴士 洞穴人留给我们的基因礼物
第三章 北粟南稻——华夏农民的田园晨曲
粟和黍:北方祖先的社稷江山
水稻:亚洲的第一缕米饭香
猪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农耕乐土,爰得我所
小贴士 人类是如何开启农业的
第四章 草原之路——激发东亚文明的传输宽带
石峁疑云
马:我从草原来
青铜:远古王者的荣耀
草原之路,西风在东方唱着交融之歌
小麦:后来而居上
绵羊和黄牛:我们是来做牺牲的
文明硬币的两面
最早的中国,祖先的家国
小贴士 虫牙里藏着陶寺人民食谱
第五章 西域争雄——压向东土的多米诺骨牌
“小河公主”的复杂血统
草原蝴蝶舞动毁灭的双翅
宅兹中国,以御四邻
族群扩张: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小贴士 食奶影响了人类历史
第六章 逆转山河——汉匈掀起西进狂飙
藏在织锦里的精绝与南羌
匈奴和它的草原敌手
东风吹散楼兰梦
羌藏携手走高原
第七章 客从何来——史诗般的人口南下洪流
克里奥尔化的华夏
客家客家,男客女主
藏彝走廊:翻越山海遇到谁
千面百越
南国诗篇,铁血铸就
小贴士 中国家犬的迁徙往事
第八章 跨越沧海——驶向远方的基因之舟
从婆娑宝岛到大洋孤屿
我们从南洋来,到南洋去
日本人祖先的大陆故乡
古美洲人的亚洲血缘
小贴士 复活节岛番薯疑云
后记 走出孤岛,四海一家
版权页
序言 基因知道答案
周口店北京人是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如果非洲现代智人是中国人的祖先,那为什么我们的肤色不是黑色?
哪些驯化的动植物是土生土长的,哪些又是外来的?它们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什么影响?
中国的各个族群是如何诞生的?他们在中华大地上是如何迁徙的?
世界各地的族群与中国人有亲缘关系吗?
基因知道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
历史学家有一个烦恼,越回溯过往,能够找到的史料就越少,就越难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个烦恼同样折磨着考古学家,他们面对没有文字材料出土的考古遗址时,经常感到困惑,这个遗址到底对应史书中记载的哪个族群、哪个城镇呢?相比前两者,古人类学家更容易发出“我太难了”的哀叹,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文字还没有被创制出来的史前时代,不论是远古化石还是石器,都不会有只言片语留下。
偏偏对人类历史来说,很多影响深远的事件,都是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发生的。例如,古人类数百万年间进化与迁徙的历史,几乎都隐藏在无言无字的迷雾之中,只能依靠凤毛麟角的遗物略窥一二。人类主要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驯化,航海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的发明,都是在文字发明前很久就诞生了,很多时候,后人只能在传说故事中胡乱写上一个名字,作为这些技术的发明人,不能当真。
再往后,即使进入了文字时代,海量的信息仍然没有被记录下来,或者虽然被记录下来了,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失了,“焚书坑儒”即是典型事例。更有甚者,并不是每一个古代记录者在写作的时候都能够认真负责。有些古人出于某些目的,甚至故意篡改和伪造历史,比如成王败寇,赞美胜利者,贬低失败者。
除了真伪难辨的文献资料和沉默不语的考古证据,我们就没有办法触摸更多的历史真实了吗?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领域上演了一场神奇的跨界大戏,分子生物学闯入了原本属于古人类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领域,以古今人类和动植物基因为样本,通过基因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过去常规研究方法无法涉足的历史真相,尤其是提供了史前时代古人类迁徙历史的细节。
基因为什么能够揭示历史?分子生物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简要地说,生物基因在不同代之间既有遗传,也有少量的变异。通过基因比较,可以得知不同人、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是近还是远,两者的共同祖先大概出现在什么年代。这样,同一时代的不同人群之间就建立了联系,不同时代的古代人群与现代人群之间也建立了联系。
比如,人类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父系遗传的,一代代的父亲传递给自己的儿子;一种细胞器(线粒体)上的基因是母系遗传的,一代代的母亲传递给自己的女儿。因此,通过比较Y染色体,我们知道同一时代不同男性之间的亲疏远近,从而知道古代男性与现代男性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而推测历史上男性群体的迁徙过程。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也有类似的规律。再进一步,由于许多动植物的驯化和传播是与特定的古代人群及其迁徙挂钩的,因此对驯化动植物基因的研究,也能够揭示大量的人类历史信息,特别是关于古代农业、畜牧业、游牧业的信息。
就这样,分子生物学涉足了历史学,分子生物学家变成了历史学家。
在笔者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说,当“文革”结束后下放劳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回到学校时,发现地质学的理论世界已完全变了,板块构造学说重构了整个地质学理论体系。也正是在笔者上大学的20世纪90年代,人类单一起源的“走出非洲说”进入大学课堂,以基因研究为基础的人类起源与迁徙的新学说震撼了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界。
分子生物学的“跨界打击”,对于史前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领域是一次重塑,其影响不亚于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质学的影响。过去学者对于古人类骨骼的对比研究、对于石器的对比研究、对于陶器的对比研究所产生的成果,虽然也非常有价值,但很多成果需要在分子生物学视角下重新检验、重新诠释。很多过去的研究成果依然可能被证明是有效的、准确的,但也会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被证明是错误的。
在古代史书和考古遗址之外,分子生物学家又翻开了一本“无字史记”,并把上面的基因密码翻译出来,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祖先的起源、进化、迁徙和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除了基因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也实现了“跨界”,这些新的科学手段在人文学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多新发现。人类和动植物在活着的时候,会从环境、食物中吸收特定的元素,从而在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无字史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