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3,变革时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西线铁幕
三国并立,两国征战,剩下的一国肯定要从中渔利。1042年,宋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时年26岁的耶律宗真就决定这么办。
时机选得刚刚好。
这时,宋夏战争已经打了快4年,如果早两年,宋朝还没被打疼,根本不怕,再晚些就要打出结果了,时机一去不复返。
耶律宗真要求宋朝归还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北征时得到的3关16县。还有就是李元昊,耶律宗真想,他是我辽国的女婿,是我的家臣,就算犯了再大的罪,要杀要剐得我说了算,你连告诉一声都没有就大打出手,当我是主人还是狗?!
综上所述,委屈加愤怒,亏吃得太大了,我要求亲兄弟明算账,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必须还给我。还了是好兄弟,不还……你自己看着办吧。
和印象里的宋辽关系不大一样。
史书里都说,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后百年和平,直到灭亡都没有红过脸。不对,国与国之间永远没有“信义”二字,只要稍有机会,就惦记着从对方身上撕下一块肉。
辽国如此,宋朝亦如此。
几十年之后,宋朝就搞了个海上之盟。
谈判的过程是艰难的。
整整9个月的时间,不仅宋朝如临大敌,派出顶级大臣富弼做谈判代表,辽国也被折腾得“血压上升”,连耶律宗真本人都赤膊上阵,谈判的价码从土地到金钱到公主再到两个敏感字,两国像小商贩一样锱铢必较。
最后定下来的盟约里写的是“……宋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10万匹,银10万两”。也就是说,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加价20万两白银,实际交出的钱,是50万两白银!
宋朝保住了土地、公主,以及两个字——“献”“纳”。
誓书中,宋朝不必使用下属国的专用名词。
历代史书中都强调,从此以后辽国再没有给宋朝添麻烦,宋朝的北方边境一劳永逸,从此平安了。言外之意,这个钱花得值。但有个细节一直被忽略了。
加了20万两白银,辽国要尽的义务呢?是要约束西夏投降的!但是这一条,在实际操作中只写进了宋、辽两国的国书里,那一式三份的誓书,也就是宋、辽、西夏三方面共同遵守的和平条约里,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在谈判的9个月里,富弼是主角,但最重的戏份却不在他身上。远在西北边疆的几个人,才真正左右了帝国的命运。他们是范仲淹、狄青、种世衡。他们分别做了一些事,效果嘛……很难说:一方面,他们让李元昊剧烈头疼,在西夏境内不敢动弹,连带着富弼也能在耶律宗真面前挺直了腰板说话;另一方面,他们惹祸了,把李元昊逼到了墙角。他没有退路,只好狗急跳墙,拼个你死我活。
提到范仲淹,人们会很疑惑,宋朝300多年间最了不起的人之一,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没见他打过什么胜仗啊,甚至根本没打过仗啊,他那么大的名声是怎么来的?
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这涉及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问题。一个个体的人,要为当时的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要有怎样的约束?
注意,是约束,而不是努力。
范仲淹是宋朝的臣子,不是唐朝的,针对已经成熟定型的宋朝国防方针,不能要求他像唐朝的顶尖级将军那样,去千里奔袭,境外作战,把异族敌人绑回长安。
如果一定要强求,那很好,就会变得像韩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主战本身没有错,可在赵匡胤定下的国防政策里,任何人都别想以军功冒升。哪怕是后来的岳飞、韩世忠等人,也只能在北宋与南宋历史衔接过渡的夹缝里短暂地闪亮过。
相信韩琦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战后,他的性格仍然强硬好胜,但在军事上,已再没有之前的“斗志”了。
范仲淹的高明,就在于他从开始就理解了宋朝军政事务的精髓。所谓“攻中有防,防中带攻”,具体来说就是修寨。这个方式,以前基本上是用在国内,是纯用来防御的,只要推广向前,就变成了移动的长城。
一步步向西夏的境内扩建,每建一处,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一点点地蚕食掉西夏的国土。在这9个月的时间里,他修建了大顺城,这是宋朝庆历年间最大胆的一次修寨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位置。
大顺城的前身是庆州西北方的马铺寨,再向西北方前进一点点,就是历史名胜地——后桥川。宋、西夏三川口之战前,李元昊之所以紧急退兵,就是因为他的后路——后桥寨被宋军洗劫了。
这就是大顺城之所以险要的原因,它深深地侵入了西夏国境之内,说是建了一处寨子,其实是越过国境,抢了一大片领土,并且时刻把刀子顶在党项人的脖子上,哪天高兴,就直接捅了出去。
早春二月时,范仲淹召集庆州府众将悄悄出城,15天之内,一座新城建起。争分夺秒,新城盖成之后,立即就迎来了敌人。
党项人急火攻心,集结了3万骑兵来攻城,一场混战之后,骑兵们在新城墙面前撞得满头大包往回跑,这个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啊。宋朝的军人们立即就要去追,范仲淹却拦住了他们。
筑城的目的达到了,额外的好处半点都不要。
看着多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宋朝从赵光义的幽燕之役开始,直到在李元昊的手下吃大亏,军事上的白痴行为简直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例外,那就是开始得利,然后猛追,突然中伏,大败而回。
所以范仲淹才高明,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城盖好了,就等着我步步为营,稳步前进吧,终有一天,会把你们的生存空间压扁。到那时,你们想反攻的话会超级艰难,得把这一路上无数个城堡都拔掉!
历史证明了这种战略的正确性,在这时,更证明了范仲淹眼光的锐利。3万名党项骑兵果然在半路上给宋朝人设下了一个大陷阱,只是他们在早春的寒风里傻等了很久、很久、很久,仍然半个人影也没有……
范仲淹已经回庆州了。
大顺城建起,打破了西北边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汤城等据点变得岌岌可危,尤其重要的是范仲淹的不上当理念,让党项人无处发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办法。历史的解读是要在很复杂的层面上进行的,在这种局面下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但又被人耻笑千年的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半点都不好笑,而且也没有夸张。我个人觉得,这两句歌谣的文字水平很高,因为用词非常准确。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说的是韩琦,他的好水川之战是失败了,但作战过程中,党项人也有损失,无论是输赢两方面都疼到了骨头里。面对这样的对手,谁不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说的是范仲淹不战而屈人之兵,自从范仲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如果这是宋史.3,变革时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