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引言
一个时期以来,一场“通鉴热”在图书出版发行界方兴未艾,不断升温!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标点本、影印本、白话本、文白对照本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然而,大家似乎都不应该地遗忘了一部通鉴学巨著——《读通鉴论》。这是一部与《资治通鉴》配套的导读、必读的史论杰作,其作者即明末清初一代哲人、一代儒宗、一代启蒙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石船山,自称船山遗老,故世称船山先生。其祖上“世以军功显”,自高祖王宁以下改武习文,曾祖王雍“以文名著南楚”,官至江西南城教谕;祖父王惟敬因“不事家人生产”,家道中衰;到他父亲王朝聘时,家境已是“薄田仅给膻粥”,生活比较困难。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延聘,兄长王介之、王参之,皆学识广博,形成了朴实儒雅的家学风范,对王夫之的生平、学识和思想都有积极的影响。
王夫之所处的17世纪,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则处于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解”、“神州荡覆,海内陆沉”的历史关头,这样的历史环境不仅决定了王夫之一生的曲折和坎坷,也造就了一代哲人、一代宗师。
王夫之从幼年就奉父命跟从兄长王介之读书,4岁启蒙,7岁已读完《十三经》,10岁学“经义”,14岁中秀才,入衡阳州学,16岁从叔父学诗,参加衡州府岁试,名列第一。18岁,两应乡试,均未中,19岁,从叔父读史,同年娶衡阳陶万梧之女为妻。20岁时,赴岳麓书院读书,组织行社、匡社,参加“须盟”诗会,24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试,由于交通被起义军切断,辗转返回,其“进士梦”破灭了。
明亡后,王夫之写下了《悲愤诗》一百韵,隐居南岳“续梦庵”,经过了两年研读著述的生活。1646年,鉴于农民军联明抗清,形势变化,他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总督监军章旷,“指画兵食”,未被采纳。后又在家乡衡阳组织力量,举兵抗清,战败后南下,活动于桂林、肇庆之间,就任南明永历朝行人司行人,在吴、楚两党的争斗中,他仗义直言,几于不免。后以母病返乡,誓不剃发,流亡湖南各地,躲避清兵的缉捕,开始精研《易经》,著述群书。康熙八年(1669年),时年51岁,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作为座右铭。康熙十四年(1675年),开始定居于石船山麓的“湘西草堂”,在这里度过了他晚年的7个春秋,终年74岁。
王夫之“抱刘越石(刘琨)之孤愤”、“希张横渠(张载)之正学”,—生著述极为丰富,广泛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方面面,因为特殊的环境,他的著作在生前未得刻印,后来又多散佚,许多诗词稿被禁毁,留下来的著作达100多种,400余卷,800余万字,其卷帙之浩繁,堪称前无古人,后收集在《船山遗书》中,主要有:
《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书经稗疏》、《尚书引义》、《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广传》、《礼记章句》、《春秋家说》、《春秋稗疏》、《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四书稗疏》、《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四书考异》、《说文广义》、《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楚辞通释》、《相宗络索》、《噩梦》、《黄书》、《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篇》、《思问录外篇》、《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莲峰志》、《识小录》、《龙源夜话》、《姜斋文集》、《姜斋五十自定稿》、《姜斋六十自定稿》、《姜斋七十自定稿》、《姜斋诗分体稿》《姜斋诗编年稿》、《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姜斋诗话》、《诗译》、《南窗漫记》、《愚鼓词》、《潇湘怨词》等。
这位哲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畅游学海,“赍志不隳,用力不懈”,以“坐集千古之智”的博大胸怀,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宏伟气魄,以“伸斧钺于定论”的历史总结精神,“推故而别致其新”,以精深独到的睿智,精研易理,遍通群经,改铸老庄,批判佛学,扬弃程朱,反对陆王,批判地总结和发展了中华先哲的思想精华,建立了自己的朴素唯物辨证法理论体系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超越前哲,启迪后人,被誉为“华夏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奠基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船山遗书应时刊布,流播日广,船山思想乃被广泛重视,或挹其精华,或取其糟粕。曾国藩誉之为“本朱子而黜异说”(《船山遗书•序》)的“一代儒宗”;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谭嗣同对王夫之敬仰至极,称赞他说:“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仁学》);章太炎甚至认为“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儒,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在王夫之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真正能够代表其进化的历史观、“通天人之故,备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论巨著要首推《读通鉴论》。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是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褒贬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85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王夫之的史论是建立在以史为镜、经世致用的基础上的。正如他在该书卷六中所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在“卷末”权论四中解释《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含义时又明确指出:“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鉴”者,能别人之奸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读通鉴论 - (EPUB全文下载)